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评价理论为框架,以英语情景剧的剧本为核心语料,从评价系统理论所涉及的评价资源的各个层面,并充分考虑情景及文化因素进行话语分析;发现了情景剧中的男女语言的评价意义资源的分布,对比了男女语篇中评价资源的差异;研究表明评价意义的性别差异有别于传统社会语言学关于语言与性别的研究成果,这将有利于丰富关于语言与性别理论,也为话语分析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当前的话语分析模式主要是以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然而,这样的模式缺乏对话语行为中认知因素的探究。从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的界定、话语行为中认知发生机制、话语行为中认知因素的挖掘方法三个方面来看,认知语言学将会成为话语分析方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以Martin评价理论介入系统为理论框架,从生态语言学出发,结合Stibbe关于话语的三种分类即破坏型话语、有益型话语以及模糊型话语,分析《印度时报》和斯里兰卡官方媒体《每日镜报》中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新闻语料,可以建构生态话语中的评价意义,提出生态化的介入分析框架.该框架基于"和谐共享,共有共富"的生态哲学观,将源于语言本体研究的介入理论生态化,实践"超语言学"研究,延展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介入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4.
电视访谈中介入标记语的人际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评价理论对说话人表达和协商特定的主体间关系以及意识形态的话语资源进行了归纳,旨在评价语言使用者如何运用话语资源表达赋值语义,解释语言如何用来评估、表示、构建语篇角色及调节人际关系.以评价理论中的介入次系统为出发点,结合巴赫金多声性观点以及语境,可以从主体间定位的角度审视在介入系统视角下,电视访谈这一语类中介入标记作为一种元话语的运作情况和人际功能.主持人面对不同的受访者和观众群,在访谈中通常采取不同的话语策略,利用介入标记进行意义协商.评价是话语人际意义的实现方式.介入标记语所体现的人际意义在交互中生成并受语境的制约,有助于协调主持人、受访人和电视观众之间的互动,促使访谈的成功.  相似文献   

5.
生态话语分析模式将生态场所观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相结合,为生态语言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使用生态话语分析模式,从及物性、语气、情态、评价、主位和信息等系统对英国BBC关于中国雾霾报道的新闻标题进行生态视角的细化分析,并进行综合实证分析,能够从语言角度发掘话语的生态意义,揭示媒体报道的生态取向。由于新闻不可避免地承载着意识形态,BBC关于中国雾霾报道的主题不全面,但总体上对负面生态状况给予了负面的报道,BBC的中国雾霾新闻标题具有生态保护型语篇的特点。对BBC新闻标题的话语生态分析也会对我国的新闻媒体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6.
翻译活动是伴随语言产生而产生的,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译者的角色也在不停地变化,经历了诸如"征服者"、"画家"、"奴仆"、"解放者"、"叛逆者"等角色。笔者从语言学范式、结构主义范式和后结构主义范式三个角度分别探讨了中国翻译中的主体性问题,认为在译者主体性被夸大的今天,仍存在一些限制主体性的主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7.
微博话语分析是近年来社会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关于微博话语的研究有利于丰富社会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的研究内容和领域。从社会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的角度,对新浪微博话语从信息性、情感性和社会性三个维度所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微博话语具有独特的信息性、丰富的情感性和广泛的社会共鸣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采用例证法,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功能理论,探讨语气、情态层面对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人际功能,阐释教师话语的人际意义,旨在改善师生角色关系和创建和谐课堂氛围从而促使师生间进行良性课堂互动,在互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输入和输出。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对于语言的探讨,经历了形式语言学、行为语言学和事件语言学三个阶段,分别把语言作为语言符号、言语行为和话语事件.话语语言学将语言作为事件,突出了话语事件的独一性、异质性、或然性.米歇尔·福柯、芭芭拉·赫恩斯坦·史密斯、海登·怀特等人的解构实践依赖于挖掘话语事件背后的异质因素,凸显了话语分析作为解构策略和路径的潜能.话语分析作为一种解构批评的方法和路径,在多重因素的复杂交互系统中分析事物,反对二分法和一元论,其具体的解构路径是经验路径,通过发掘一个总体性框架无法涵盖不能通约的边界案例形成了对其的解构.  相似文献   

10.
在认知语言学40多年的发展中,再语境化是其主要的内在趋势和特征,而传统的批评话语分析也强调与实施再语境化。认知语言学对社会语境的关注主要表现在4个层面:(1)语言的界定和基本的架构包括处于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认知;(2)研究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变异性,探讨文化模式在语言变异性中所起的作用;(3)不关注语言之间的变异,而是考察某一语言内部的变异。批评认知语言学就是在这一层面出现的,它倾向于采取评价的立场,而不仅仅是描写;(4)关注从社会相互交际的角度分析实际的对话和交流。批评话语研究的再语境化体现在社会行为者分析中,形成社会行为者分析的三步模式:识别社会行为者;推测话语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认清交际者所要表达的可能意图。批评认知语言学继承了认知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所共有的再语境化特征,并进一步发展为社会再语境化。社会再语境化符合第三次认知科学浪潮,即融合大脑、身体与环境的混合心智,而批评认知语言学中的心理学实验是社会再语境化的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1.
ESP是以特定学习者的特定交际需求为指向的一种教学路径。从语言分析角度看,ESP重在探究不同专业话语社团语言运用的特定性。语类理论重在辨析不同语类语篇的交际目的以及与此相关的结构和语言体现特点,这与ESP的特定性直接相关。近年来,ESP领域中语类分析有三个研究焦点:语类的整体结构与语言特点;语类资源、功能多样性及文化语境;语类集、篇际互文性与批评语类分析。语类分析并非仅仅局限于对语篇的语步结构分析,当前ESP的语类分析已是一种跨学科、多维度、多视角、带有批评性的研究;语类的观念和语类分析为ESP理论建构和教学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证理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族理论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范式、民族主义研究范式、族群理论研究范式及中华民族研究范式的相互竞争,相互作用,共同推进下的结果。囿于特定的话语、价值体系和思维框架之中,只能使研究思路和视野陷入偏狭的境地,我国民族理论新研究范式的选择意义深远。从政治科学的传统中生发出来,吸收了民族学和政治学研究的成果的历史制度主义是一种可选的方法论之一。  相似文献   

13.
现场即席话语出现于人类文字发明以前,存在于鲜活整人的亲历过程中,具有多模态性质,与人类当下认知密切相关。对它的研究应以多模态感官为基点、以人类当下认知为理论框架、以多模态充盈亲历及多模态充盈信息为切入点、以贴真建模为基本思路,尽量贴近人类在现场即席会话中进行多模态互动的充盈亲历过程。在这样的研究思路下,多模态语料库语言学方法成为现场即席话语研究的具体操作手段。多模态现场即席话语语料库带来的研究选题包括:站在普通行为理论高度开展的语言研究、传统语用课题的重新考察、特殊人群的语言研究、濒危语言或方言保护及多模态修辞现象研究等。现场即席话语研究及对应的多模态研究方法,连接着认知科学和人类语言能力发展的理论内涵,拓展了语言研究的视野,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阔的应用价值,是未来语言研究的新兴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14.
批评话语分析是语篇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议题是语言和权利、意识形态的关系,注重语言和社会问题的联系。系统功能语法一直被认为是进行批评话语分析的重要方法和理论依据,广泛应用于各类语篇的批评分析中。文章拟从分析功能语法的三大重要组成要素入手,解释其成为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源泉的原因,并结合实例说明其对批评话语分析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15.
评价意义的韵律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自然语言的三种元功能的体现方式不同。作为人际意义的一个重要方面,评价意义的实现是韵律性的,具有明显的累积特征。文章在综述Martin & White对评价意义实现的不同韵律模式分类的基础上,对一篇社论的评价意义进行分析,尝试考察语篇中评价意义体现的不同韵律模式之间的互补关系。文章认为,在具体的词汇和小句层面讨论评价体现的同时,结合语篇体裁分析和语篇的宏观结构模式研究评价意义将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16.
基于Citespace的文献可视化分析及研究热点知识图谱显示,当前的语言生态学研究存在研究边界模糊的问题。进一步的文献梳理与分析表明,尽管广义的语言生态学包括生态话语分析或生态语言研究(language of ecology),但狭义的语言生态学研究应当聚焦“语言的生态”(ecology of language)。以此为基础,文章针对语言演变、语言濒危现象及保护、主导语言、双语及多语现象等主要议题对国外狭义的语言生态学研究进行回顾,继而指出该领域在研究边界、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局限,并基于所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后续语言生态学研究应当充分借鉴生态学中成熟的概念、理论、模型及方法,充分关注语言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关系,并不断拓展研究情景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伯恩斯坦学术思想渊源的梳理发现,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功能语义观和社会符号学为伯恩斯坦早期的语言语码研究提供了宏观的语言学框架,萨丕尔、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人类学和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心理学开启了语言研究的“文化转向”,米德、涂尔干等学者的社会学思想的融入则把“语码”推演至教育话语的高度。这种跨学科的语言研究是20世纪社会学的“语言转向”的必然结果,为语言/话语研究搭建了一个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沟通的桥梁,也为探究语言、心理、现实三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域。   相似文献   

18.
名词化是学术英语的主要特征,同时也是学科知识构建的重要语言资源。文章基于系统功能语法隐喻理论,采用质性研究为主量化统计为辅的方法研究国际药学期刊科研论文中名词化现象。结果发现,药学科研论文中存在大量名词化;动作过程名词化的分布频率远高于其他名词化生成类型;大部分名词化属于学科专业术语;名词化通过组建“分类事物”和“活动序列”同时构建反映知识的“研究内容”语场和反映知识获取过程的“研究行为”语场。对名词化的多层次元功能分析有望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学科学术英语的生成机制,提高对语言的解码和编码能力。   相似文献   

19.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理论是对新闻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的有效工具,试图利用这一工具对鲜有问津的貌似客观公正的"中性"自然灾害类报道进行分析,揭示出语言、意识形态和权利之间的密切关系存在于任何形式的新闻语篇中。以期读者提高批评阅读意识,增强在阅读国外强势媒体新闻时的判断力,从而有效抵御西方话语霸权对中国本土文化的侵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