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是民众的期望,也是我们工作的指南.我们期待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理念来指导改革学校的德育工作,以此解决学校德育越来越远离本真的现实.  相似文献   

2.
三问"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与以神为本相对立,与以物为本相区别,与以官为本相背离,与以钱为本相矛盾的。近年来,“以人为本”逐渐成了众多企业和企业家的口头禅。但到底谁以人为本,以什么样的人为本,以及以人的哪些方面为本,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明确认识的。一问:“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这4个字缺少主语,它并没有明确说明,是谁以人为本。因为既可以说企业以人为本,也可以说管理者以人为本,还可以说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以人为本。在当今不断创新的时代,企业都会在企业文化或价值观宣言中,提到甚至强调“以人为本”。但是,又有多少管理者能够正确回答这个问…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在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企业要实现科学、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突出“以人为本”,切实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坚持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精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丈关怀和心理疏导”中,“注重人文关怀”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脉相承的。企业作为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必然要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理论,因此,在构建和谐企业的过程中,必须把“以人为本”这个根本要求贯穿并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过程中,从而达到促进企业与员工两者和谐发展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5.
由于中国是一个人情化的关系社会,因此,落实“以人为本”面临着传统文化的严重挑战。因为在“关系社会”里,人们处理事情的时候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关系为本”,人们普遍讲究内外有别、远近有别、亲疏有别、上下有别、大小有别,普遍重人情而轻法理、重关系而轻能力、重圈内而轻圈外、重权力而轻权利、重依附而轻自主、重灵活性而轻原则性。这种文化生态必然加速人际关系的“差序化”,加剧社会关系化和关系社会化的异化程度。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理念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目前,在中国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已为许多企业所接受,并成为企业的核心文化理念。但是在管理实践中,如何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还存在许多问题。究其原因,与我们对相关概念理解的模糊性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我们认为“以人为本”的理念“古已有之”——是我们的老祖宗创造出来的,我们似乎已深得其精髓;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是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更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作为一家有着36年历史老厂,大庆石化公司化肥厂抓住以人为本核心本质,从员工角度出发,结合企业管理实际,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安全管理理念,形成一整套企业安全管理模式,为企业的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加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运行机制,积极营造以人为本的管理氛围,为企业的和谐创新发展提供智力保证和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9.
谢丹凤 《决策与信息》2011,(12):257-257
本文以苏泊尔“质量门”事件为例对“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方面,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在整个企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竞争力的实质表现在企业如何将生产要素的能力发挥到最大极限。人始终是生产力申的基本要素,所以人的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本文笔者根据多年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认为企业应该以人性化管理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挖掘“以人为本”的根本意义,对如何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应用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具体措施和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的人文理念。教师作为整体系统的人的存在,其真正的客观本质是他的社会属性。教师也是学校教育力量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活动都要通过教师才能得以实现和完成,因此“以教师为本”的管理必然显得极其重要。对教师“政治上关心、事业上关心、生活上关心”就会取得“以教师为本”的良好的管理效应。一、政治上关心对教师政治上关心,首先是要尊重教师。因为校长的工作对象是教师,是知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剖析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中的认知误区,从“以道为本”的视角重新定义了企业文化的内涵.同时,通过反思企业文化生成机理中存在源头缺失、主体不明、路径不清、落地不到位等问题,指出了“以道为本”的企业文化生成机理.最后,从“以道为本”的视角,通过企业文化的引申,进一步探讨了企业与管理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郡县治,天下安”是我国历史上行政治理的典型经验,而行政“省直管县”既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大方向,也是对我国宪法的回归.目前,我国有1636个县和374个县级市,它们上承省、市,下接乡镇,是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部,是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的枢纽,是支撑中央政权稳固运行的根基.近年来,为解决城乡矛盾,推进“三化同步”发展,各地陆续推行了以财政“省直管县”、“强县扩权”、“县市分治”等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为此,笔者综合有关文献,回溯了我国“省县”关系的历史变迁,剖析了“省直管县”的改革背景及各地的探索实践,以期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在人类思想史上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不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很早就有人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不仅可以是一种哲学上的命题,在探索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突出人的地位;更可以、更应该是一种政治上的命题,并常常以“以民为本”出现,用以说明在君与民的关系中强调民的作用,使其成为指导政府发挥作用的一种本质性的基础思想。  相似文献   

15.
公司是现代社会的微观经济基础。公司具有融资和制度两大功能。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正在由生产型向经营型,由经营型向投资型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公司的功能也正在以发挥融资功能为重点,转向发挥以制度功能为重点。制度是企业的组织形式和“游戏规则”。企业制度创新是企业以提高效率为目的的组织形式及其“游戏规则”的变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经历了工厂制向公司制,传统公司制向现代公司制的制度创新。从工厂制到公司制,是企业脱胎换骨的产权制度改革,它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所有制、职工身份、隶属关系“…  相似文献   

16.
自从我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就一直针对经济的发展工作进行不断地改革,其中我国税收制度的改革是经济发展改革中的重要组成内容,营业税改为征收增值税,铁路作为交通运输行业的重要组成之一,近几年来也推行了“营改增”的政策。本文就分析了铁路运输企业实行“营改增”对铁路运输企业所带来的影响与对策,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的管理,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在日益竞争的现代企业中詹理者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思想的核心力量。因此,企业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提高科学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为推动企业文明、健康、持续、稳步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新视野     
以人为本中“人”的基本含义深刻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首先应弄清楚其中“人”的基本含义。对此,我国理论界尚有一些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人民,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社会全体人员或所有个人,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人”为本。这两种观点都有合理的因素,但都不全面。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正确反映客观现实的“人”是一个集合名词,它是包含所有个人、群体和整个人类在内的广泛的社会范畴。以人为本所讲的“人”,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即马克思所说的“每个…  相似文献   

19.
刘银莉 《决策探索》2011,(18):56-57
在煤矿安全发展过程中,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为本,就是人的生命第一,也就是“安全第一”。以人为本包括两个内容:一是一切工作是为了人的根本利益,当人身安全与经济利益或其他的安全发展冲突要无条件地服从人的生命;二是一切工作是靠人去完成的,要充分调动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全体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以人为本”,是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一个全员、全方位的管理过程,既是贯彻党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生产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20.
郑登攀  周青  杨伟 《管理评论》2022,34(2):154-165
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作为企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企业“一带一路”出口贸易具有重要影响。为扩大国际市场,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于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出口贸易的正向影响,但是面临“一带一路”国际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除了技术创新能力之外,市场拓展能力也具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不仅分析了技术创新能力对我国企业“一带一路”出口贸易的影响,而且分析了市场拓展能力对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加有利于提高企业“一带一路”出口贸易,但是过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反而会降低企业的“一带一路”出口贸易,同时市场拓展能力会导致两者间倒U型关系更平缓。最后,企业年龄会提高企业“一带一路”出口贸易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