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班勇 ,东汉扶风安陵 (今陕西咸阳东北 )人 ,字宜僚 ,班超子 ,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秉承其父之志 ,代表东汉政府 ,在开发西域、团结西域各族人民反抗北匈奴的侵扰等活动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少有父风”① 的班勇在东汉对西域的“三通三绝”② 历史过程中第三次通西域 ,故被人认为“后汉王朝在西域的成就事实上主要是班超和他的儿子班勇个人取得的”③ 。然而长期以来 ,班勇的个人成就一直掩盖在其父班超的光辉之下。本文拟就班勇与西域的关系作一略述。一东汉初年 ,西域的政治形势十分混乱。早期西汉王朝凭文治武功建立…  相似文献   

2.
<正> 中国对于外部世界的了解与交通,历代盛称两汉的张骞与班超的开拓之功。《后汉书·西域传论》云:“西域风土之载,前古未闻也,汉世张骞怀致远之略,班超奋封候之志,终能立功西遐,羁服外域”,其说可为代表。《后汉书》的《西域传》就是范晔根据班超之子班勇的《西域记》写成的,其内容显然较《汉书》更有发展,范晔说:  相似文献   

3.
汉代统一西域,拓展丝路,掀起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热潮.在为此奋斗的无数先民中,起家于大西北的班氏是个值得探究彰显的文化家族.公元前3世纪班姓崛起于我国北方牧区,在西汉后期特别在东汉时期,人才辈出.群星璀璨,不仅有班超、班勇这样亲履西陲、历尽艰险而作出卓越贡献的英雄人物,也有注重西域写出过不朽著作的著名学者班彪、班固等.而助成上述伟业的还有一些杰出的女性,如具有匈奴血统的班母、"博学高才"的班昭等等.本文为此系列研究的开篇综述,有关围绕主旨的专题研究将陆续探讨.  相似文献   

4.
耶律楚材和他的西域诗李中耀耶律楚材于1219年扈从成吉思汗西征,翻越阿尔泰山、天山至河中府(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撒马尔罕市),并留驻河中数年。后经东路过高昌、鄯善还克鲁伦河。耶律楚村滞留西域六年之久,在此期间,他写有不少以西域为题材的诗。耶律楚村的西...  相似文献   

5.
吐蕃统一青藏高原后,积极地向东和向北开拓自己的疆域,在北方主要是与唐王朝对西域的博弈。安史之乱后,吐蕃在西域的角逐中完全占据了上风,并且切断了唐朝与西域的交通线。公元791年后,西域东南部完全被吐蕃统治,长达近百年之久。为了在西域的争夺中占据主动权和统治这一地区,吐蕃在西域开辟了很多条便捷的交通线,本文就其中几条重要交通线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1219年,成吉思汗远征西域,耶律楚材扈从征讨,在西域居住近十年,创作了130余首西域诗,返回燕京(今北京)之后,他又撰写了《西游录》两卷。耶律楚材在西域与王君玉、丘处机、郑师真、蒲察七斤、李世昌等人交往较多,且有相当数量的汉语诗文作品。耶律楚材与这些人的交游及诗文作品证明了汉文化在当时的西域流播较广,因而对研究西域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自居易祖籍是西域人,受家族传统影响,对西域音乐情有独钟.他一生写了许多有关西域音乐的诗歌,在诗中表现了对西域音乐的独到的感受,为人们留下了一千多年前美妙的西域音乐风貌.他将对西域音乐的理解与诗歌创作艺术相沟通,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飘然即逝的音符化为优美的诗歌语言.<琵琶行>中对琵琶女演奏技艺的精湛描摹,不仅体现他的高超的诗歌艺术,更体现了他对西域音乐的高超鉴赏力和音乐素养.  相似文献   

8.
李白是唐代诗人中身上最具有西域和丝路文化色彩的诗人之一。他的西域文化色彩不仅表现在他的诗歌中,更体现在他的家世的西域文化背景上。他的西域情结和西域文化因素不仅是体现在表面的言行风格上,而且也体现在他的骨子里,即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上面。他是盛唐时代文化开放和思想开放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中亚和西域文化的熏陶使李白的诗歌具有巨大的文化魅力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成功走向世界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全真弟子尹志平1219~1223年随其师丘处机前往西域觐见成吉思汗,此次西域之行对尹志平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成功地推动尹志平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是其诗文创作活动得以发生的动因;二西域的地理山水、风物、历史等丰富了他的创作题材;三使他获得了丝绸之路作家的身份认证;四丰富了尹志平的文学创作风格,提升了其诗文作品的艺术品格与魅力指数。  相似文献   

10.
郑亮 《云梦学刊》2009,30(5):92-96
西域作为中原文化整体想象的结果,在东方文化的价值体系中曾经长期承担的作为东方文化的互补和参照的功能。在大唐帝国时期,中原文化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域实际上已逐步融入了中原文化,西域以西替代了曾经的西域的角色,也就是说西域实现了由他者向自我的角色转变。通过理解作为与东方文化相对的西域文化,对于理解今天的新疆地区的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释道安生平和他撰写《西域志》的时代背景及该书在西域研究中的价值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陈诚和《西域行程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诚是我国明代卓越的旅行家、外交家,他虽是“草莽一书生”,却先后五次攀雪山,越葱岭,渡湍流,过荒漠,奉诏出使西域,行程数万里。他不仅开拓了明代中西陆路交通的新局面,而且根据其西域的亲历目睹,撰写了《西域志》二卷,这是有明一代有关中亚历史地理的唯一著作。其《西域志》上卷为《西域行程记》,下卷为《西域藩国志》,通称《西域行程记》。拙文拟就陈诚出使西域的行程及其著述的价值试作论析。一 陈诚,字子鲁,约生于1365年,江西吉水县人,洪武甲戌进士,授行人。诏往北平求贤,山东蠲租,安南谕夷,皆不辱命,曾升翰…  相似文献   

13.
施补华的西域诗以其独到的历史文化价值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成就,具体表现在:他足迹所到是当时许多西域诗人不曾远涉之地——远离喀什千里之外的俄国边界,他的诗式日记《纪行十四首》及《马上闲吟》二十二首生动记叙了沿途风情及所见所感,可补前人记述之不足;他以特有的政治敏感和责任感,撷取影响新疆稳定发展的政治、经济、军事大事人诗,这种内容上的拓展和纪实,使其西域诗体现出浓郁的西域文化特征,具有了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汉代以降,中国中央政府一直把经营西域当作一项国策,中原文明远播西域各地,西域文明也辗转流入中原。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相互交汇,形成经纬不离的密切关系。当时西域各地许多人流寓中原,入居都城。北魏时的洛阳,西域人竟达万户之众。到了唐代,长安的西域人也可以万户计。在洛阳、长安熙来攘往的西域人流中,就有来自于闯的著名画家尉迟乙僧和他的父亲尉迟跋质那。他们把西域绘画中的晕染凹凸法的技巧传到中原,使中国画贯用的线描手法产生了突破性变革。同时,他们又如鱼得水,很快以自身独创的绘画风格融汇于中原文化的深泽巨川之中…  相似文献   

15.
五船道与伊吾路王宗维一、"五船道"的提出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奉命出使月氏,约之共击匈奴,途中为匈奴所获。元朔元年(前128年)他从匈奴中逃出,至西域。三年(前126年)骞从西域归汉,标志着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正式开通。从此,中原王朝与西域...  相似文献   

16.
井上靖通过书写中国西域的历史题材小说把自己与这片广袤的土地联系起来。在他的笔下,西域这个形象是由本地区的自然环境、地缘政治、宗教信仰和民族交往共同建构的,这里发生的故事,下到单个的人物上到整个民族,都打上了悲剧的烙印。悲剧性是井上靖历史小说的基调,也是他创作的一种审美取向。这种悲剧性审美取向源于作家对西域历史的既成印象,也是他自身的一种人生无常,命运不可抗的人生观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西汉西域伊循屯田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伊循屯田始于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后不久,规模扩大在汉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或三年(公元前67年),此后一直持续到西汉末年;伊循都尉是西汉派往西域管理伊循城屯田的最高长官,受敦煌太守领属,具有属国都尉和部都尉的双重性质;作为西汉经略西域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伊循屯田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控制鄯善国并进而威慑南道国家,但客观上却推进了西域南道经济的发展,保证了西城南道的畅通,促使了西域都护的建立和巩固,从而在西汉与西域南道诸国及中亚一些国家的政治交往和商贸往来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再论陈诚的西域纪行诗段海蓉陈诚(1365-1458)字子鲁,号竹山,他是明代多次出使西域的使臣、旅行家。洪武二十七年(1394)进士,即选入行入司充行人。此后陈诚"辙迹遍四方"①,皆能不辱使命,有功而归。后因朱棣即位,建文旧臣受到排挤,于永乐元年(1...  相似文献   

19.
《新疆社科论坛》2009,(3):F0003-F0003
身为新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的仲高先生是为数不多的研究西域文化的本土学者,同时,他还致力于新疆旅游文化研究。仲高先生提出的有关西域文化的界定、类型、特征的理论,以及对西域文化与东西方文化关系,西域史前文化中的彩陶、岩画、石人、鹿石功能问题,西域文化史论,西域文化的深层结构的研究和新疆旅游文化的研究都具有学术前瞻性和开创性,其研究成果已经被学术界公认。  相似文献   

20.
西域或古代新疆的形象建构,从本质上来说是政治霸权下的天朝心态和视角.这也导致了文学想象中关于新疆的形象塑造与实际情况存在着差距.在文学话语中,“西域”时而成为“捕风捉影”者的想象,时而成为自我场域中的他者;在文化调适中,因为固有文化的强势,人们往往用自己的文化作为衡量标准,造成了双重文化主义的焦虑与困惑.无论西域(新疆)是一种什么形象,总体来看都是在“我族中心主义”的视角下的一种形象建构,无论是实际体验还是文学想象,大家最终将西域(新疆)建构成为了一个“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