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齐贤建立了高丽时期以“味”审美范畴为中心的成熟的诗美理论。对于这一理论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 1)对于“味”审美内涵的具体认识 ;( 2 )这一理论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2.
关于曹雪芹,我们至今仍然了解得相当少。因此,“雪芹三友”诗,即敦敏的《懋斋诗钞》、敦诚的《四松堂集》和张宜泉的《春柳堂诗稿》,便成了考证其世家生平的珍贵资料。对于这三部诗集中有关寄怀雪芹的篇章,诸家历来大都认为是对曹雪芹一人生活情状的描绘,从而证出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种种情形。笔者初读这些诗句时,也与诸家同见,但几读之后,却发现在这些诗句中不仅活现着曹雪芹的形象,也或直或曲、或明或暗地闪动着另一个人的影子,觉得以往对曹雪芹某些方面的考证似有张冠李戴之误,拙笔愿将对此所探之微举出讨论,以领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同志非常喜爱三李的诗。本文着重探讨毛泽东喜爱三李的哪些诗,为什么喜爱这些诗,以及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如何继承借鉴三李诗。这对于全面准确地把握毛泽东文艺思想,提高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南都学坛》2019,(6):50-54
鲁迅一生喜爱中国古典文学并不断求索,从中汲取了丰富的文化营养,为自己所用,自成大家。鲁迅与唐代虽然相隔千余年,但与唐代文学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唐代诗家三李尤其是李贺、李商隐对鲁迅产生巨大影响。从鲁迅旧体诗创作来看,直接改用、套用、摹写三李诗歌,化腐朽为神奇;从鲁迅的杂文写作来看,大量征引三李诗歌和故事作为话题,意趣横生;从鲁迅小说、散文创作来看,染上了浓烈的三李诗歌的主题和意象,相互交融。  相似文献   

5.
大凡古今优秀的诗文,都能给人以性灵的陶冶和美的享受的。它们如汨汨清泉般的醇美,如熠熠闪光的宝石般华丽,如姹紫嫣红的鲜花般的芳香,或叙事,或抒情,或言志,或摹景,为人们再现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生活图画。我们读着这些精湛的艺术作品,总是逸兴飞扬,爱不释手……若问文章——这些百花丛中的奇花异葩是怎样绽开的?当代著名的文艺心理学家鲁枢元给我们作了科学的论断:优秀的文章“是在观察、体验、构思、写作、也包括修改在内的一  相似文献   

6.
艺术形式的特性是门类艺术各自独立存在的根据,显示了各自本质的特殊规定,以艺术形式本身所显示的存在方式为前提,从艺术形式媒介手段所显示出的特殊性出发,对诗与音乐两种门类艺术形式进行比较,以特性比较的方式显现诗与音乐各自在本质上的规定.  相似文献   

7.
东汉诸子在引《诗》时采用了"引用《诗》句""引用《诗》题""借用《诗》句""化用《诗》典"四种方法,并以前两种为主,体现出明显的宗经倾向,后两种方法虽然使用较少,但也体现出东汉诸子"主体性"增强的通变特征.在引《诗》篇章分布方面,东汉诸子引《诗》偏重《雅》《颂》,表现了重"陈义""述德"、轻"言情"的用诗功能.在引《诗》用意方面,东汉诸子引《诗》以礼仪制度、名物训诂和道德修养为主,体现了以《诗》为教的宗经倾向,亦反映了汉学重训诂的治经特色,此外对于思想观念、政论、历史等方面的关注,体现"多元化"的通变特征.上述三方面的引《诗》特点,体现东汉诸子宗经,但又通变,且呈现"主体性""多元化"的特质,这与"新子学"的精神与原则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晚唐的政治面貌李商隐的一生,是由李純(宪宗)元和8年(813)到李忱(宣宗)大中12年(859)的。就这一阶段的历史来观察,那它的阶級矛盾与种族矛盾以及統治阶級內部的矛盾,已經到了剧烈冲突的程度。从統治阶級內部矛盾来看,那宦官、朋党、藩镇三者又互相勾結起来,对人民殘酷压榨,因此发生  相似文献   

9.
“诗有三境”的理论,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第一次提出来的。他把古典诗歌的品性,划分为三种境界,即物境、情境、意境。王氏的“三境说”,历史上的诗家,颇有微言,时至当代,仍有“它的理论色彩不浓,又缺少系统的阐述”的评断,这个断语,笔者认为,是论者用现当代诗歌理论研究的成果和水平,对祖国一千多年前的诗论遗产的一种求全责备。  相似文献   

10.
“从西周到宋,我们这大半部文学史,实质上只是一部诗史”。研究诗歌之嬗变无疑有助于探求文学的发展规律。本文试从诗歌中景物的不同表现入手,探讨唐宋诗的不同风貌及其原因,进而寻求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一、景物表现概观唐诗中景物的表现有其独特风貌。如众所知,伴随玄学发展中人们对情景、心物关系的重新思考,诗歌逐渐走上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道路;“以实为虚,化情思为景物”成为诗歌创作的全新方法;“善言情者,但写景而情在其中”。情景的这种互根结构在唐诗中极为普遍。如王维《鸟鸣涧》:  相似文献   

11.
亡佚已久的齐、鲁、韩三家<诗>在清代得以全面复兴,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经学、<诗>学发展的要求和汉代去古未远的客观实际及三家<诗>的存在状态是清代三家<诗>研究形成的内在原因;统治者积极的文化政策、<四库全书>的编纂、乾嘉新义理的发展及常州今文学派的兴起,是促使清代三家<诗>研究全面复兴的外在动力.  相似文献   

12.
被后人称为“三李”的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写下了大量的梦幻诗。他们以梦幻作为经常性的题材在诗歌中加以多角度的表现 ,以此烘托复杂繁沓的心境 ,表达幽深缅邈之情。“三李”梦幻诗的艺术特色既有相同点 ,但又有不同点 ,可谓同中见异 ,异中见同  相似文献   

13.
我爱诗,而不爱那种自命“工正”的论诗的文章:引证几句名言,解释几条意义,抄摘几段原诗,进行几点分析。如此反复数次,归纳一番,宣布结论。最后突然“但是”一转,指出几个缺点,提出几个“不够”。最后的最后,加上一条干大葱似的光明尾巴,奉送几句吉利话。至此,宏论告成。这种宏论,总是四平八稳,非常全面的。它要求诗也学它一样,必须全面。于是,诗,躺在那种尺寸严谨、规格方正的木匣之中,僵化了。  相似文献   

14.
杜苟鹤,一个生逢乱世的社会底层文人,一生奔波求取功名?经历坎坷,身心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他的诗歌体现了晚唐的衰世之音。杜苟鹤诗之悲情主要表现在乱世亡国之悲、命运之悲、人格之悲。  相似文献   

15.
海南自汉开疆以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作为古代中国最边远的州郡,一直以来它都被视作远谪罪臣的流放之所。如:宋代大文豪苏轼就曾谪居昌化军三年,在海南当地留下了不少遗迹。有着"海外五逐客"之称的李德裕、李纲、赵鼎、胡铨和李光等五人,是较早的在海南留下笔墨的贬谪文士。在他们所作的谪琼诗中,不乏从正面或侧面描写海南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作品,这些篇章不仅为后世了解、认识海南提供契机,同时也为中国古代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相似文献   

16.
韩大强 《南都学坛》2009,29(5):46-49
盛唐李白、中唐李贺、晚唐李商隐是唐代诗歌不同时期的杰出代表。李白盛世长歌的昂扬之气,李贺孤寂苦吟的萧瑟之意,李商隐风流晚唱的凄凉之态,构成了唐代诗歌精神的流变过程。唐诗由盛唐的昂扬首变为中唐的萧瑟,再变为晚唐的凄凉,这实际上也正是唐代士子由奋发蹈历乐观进取,转而为消沉冷漠枯寂渊默,直至暮气沉沉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人才为要;人才脱颖,不拘一格。要想人才脱颖、发挥作用,就必须打破拘格的方式,制定科学的“取士”之道,消除用“庸”不用“才”的恶劣现象,加强教育、提高官德、创新机制,不拘一格——用“正”不用“邪”,用“才”不用“庸”,用“优”不用“劣”;兴衰在人,以古为鉴。发掘、遴选、使用优秀人才、杰出人才,使其脱颖而出、发挥智慧、展示才能,推动单位部门企事业以及地方区域的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和谐发展,促使所有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相似文献   

18.
论李觏的诗     
李觏的志节与境况,决定了他的论诗主张,其诗按内容大致可分为六类:交游、时事、咏史、咏物、写景、咏怀。颇受皮日休、韩愈等人的影响,又有所不同,这种同与异和宋诗风貌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宋末遗民汪元量的诗歌记载和反映了当时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被誉为"宋亡之诗史",具有"载正史之未载、补正史之不足"的史学价值。而汪元量用形象的手法反映一代之历史,其"诗史"亦具有诗的意蕴和美学价值。与杜甫"诗史"相比,汪元量的"诗史"明显带有自己所处时代和生活经历的印记。  相似文献   

20.
钱起诗有大历十才子的普遍通病,如气骨不足、常有佳句而无佳篇,其十首涉病诗亦是如此.受中唐诗歌创作风气的影响,钱起涉病诗格局较小.不同的仕途心态、往来友人的病中探访、因病得闲的闲适风味,是钱起涉病诗的主要内容,这些诗往往结合病痛谈自身经历,透露出因病自怜、卧疾避世的悠然心境.钱起涉病诗没有像杜甫涉病诗那样上升到更深沉的疾病叙事来抒发国殇民痛,可视为自得闲适、清空自然的平淡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