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封建庄园是封建社会一种大土地生产经营方式的组织单位,是无论在西欧还是中国都曾经存在过的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实体。本文拟对中、西封建庄园进行比较,弄清二者的差异,着重点在探讨中国封建地主庄园的一般特点。一、领主等级土地占有制和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因此,考察中西封建庄园,必须先从土地所有制着手。我国的封建庄园的土地是地主私人所有制,而西欧封建庄园的土地则是领主等级占有制。西欧封建庄园的土地一般是由国王或上一级封建主封授的,所有权属于最高封建主,受封者得到封土  相似文献   

2.
旧中国土地占有制度极端不合理:百分之五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土地;广大贫农雇农无地或占有少量的土地。在封建土地占有制度下,广大农民受着地租、高利贷、商业资本、苛捐杂税及其他超经济的残酷剥削,长年从事极其繁重的体力劳动,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统论述了明代云南封建地主经济的四个发展特点,强调指出,明代由于社会生产力普遍得到提高,云南一些地区逐步出现了汉族军官及官僚地主阶级,地主经济的发展使土地买卖大量出现,猛烈冲击着少数民族地区的旧有土地占有制,促使了地主经济的逐渐形成,为“改土归流”奠定了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4.
战国是封建制确立的时代。土地制度的变革是当时社会的根本问题。《汉书·地理志》对秦国的土地制度曾有明确而简单地记载:“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阡陌,东雄诸侯”。笔者认为,“制辕田”和“开阡陌”,是在两类土地上推行的两种不同的土地制度。前者大体在国有土地包括大量未开垦的荒田草地上推行的,实属封建国家扩大生产范围,把广大农业奴隶和游民固着在土地上使之转化为农民,确立封建国家统一经济体系的一种土地制度。后者大体是在旧封君、贵族地主所占有的原已开垦耕种的土地上推行的,实属改造旧农田,铲除奴隶制基础,建立封建生产方式的一种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5.
秦汉时代土地制度与生产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秦汉土地所有制的形式问题,中国史学家的意见分歧很大。侯外廬先生认为秦汉时代的土地所有制是“皇族壟断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他说“自秦汉以来这种土地所有制形式是一条紅线贯穿着全部封建史”,[注一]并且明确的指出“皇权壟断的土地所有制形式”的法典化,在汉武帝时已经完成。[注二]同时侯先生也提到在“皇族的壟断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之外,也有“许多领主占有制以及一定的私有制并存在的,首先是所谓豪强地主的“占有权”,其次是农民当做自己的土地的“使用权”,甚至有一定的土地买卖权。[注三]等土地占有形式相并存,侯外廬先生的论点,得到了李埏先生的支持,李先生虽然批判了侯先生所提出的“皇族壟断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名词用得不够恰当,而应当用“封建  相似文献   

6.
土司时期湘西土家族地区社会经济形态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初封建王朝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本文从土司时期湘西土家族社会的阶级结构、阶级关系以及土地占有情况等方面分析了土司时期湘西土家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形态,指出土司制度下的湘西土家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形态应该是封建领主制经济。同时指出明末清初生产发展下出现的土地私有是湘西土家族地区封建领主制经济向封建地主制经济转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我国封建社会在春秋战国之交,产生了由封建领主制经济向封建地主制经济的转变。这种经济制度转变的基本点,在于土地制度的改变,以及由此必然引起的剥削形式和剥削关系的改变。从此,以土地自由买卖为基本特征的封建地主制经济土  相似文献   

8.
《南朝经济试探》《南朝经济试探》是研究南朝封建经济的一本专著。作者试图运用階级分析方法,对南朝階级结构亦即等级编制、南朝的田制和农业、南朝的户口和赋役、南朝的手工业和商业以及南朝的寺院经济等方面作了具体分析。南朝封建地主階级中各种不同等级,都占有广大的田地,残酷地剥削着农民及其它劳动人民,构成了当时的剥削階级。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南朝是士族地主最盛时期,同时也是它的盛极而衰的转折时期。农民階级及其它劳动人民在当时,很少土地或者没有土地,被  相似文献   

9.
小农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是明清时期农村经济关系的重要变革。我们知道,中国封建的小农经济是个体经济,它的个体性是生产自然性的表现,但个体经济不一定都是自然经济,从历史上看,自然经济小生产和商品经济小生产都属于个体经济的范畴,而后者是前者的转化物。规模细小,经营分散,是它们的共通持征;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则是它们的本质差别。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自秦汉以来,皇位世袭、皇权无限、“官无定守、民无定奉”,庞大的官僚群组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历久不衰,专制和集权的趋势愈来愈强。这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上层建筑赖以树立的经济基础究竟是什么?多年来,史学工作者为它寻出了几种不同的答案:封建土地国有制、小农经济、小自耕农经济、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基础,封建土地国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这个基础的补充。以上五种观点其实可以简化为三种,即封建土地国有制、小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和地主土地所有制。我认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专制主义经济基础的提法是比较科学的,现将理由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在理解上各有不同,有的认为是指封建生产关系总和。有的认为是地主经济,还有小农经济结构说、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等不同观点。我们同意地主经济是封建经济结构的主体这种说法。在人类历史上,有各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也各有不同的经济结构,这些结构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它反映出各种经济形态的特点。进行生产,有两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一是生产资料,一是从事生产劳动的人。生产的社会形式就是二者结合的方式和方法。历史上存在  相似文献   

12.
一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凡是经济上升、国家强盛的时期,总是以个体生产的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期。而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壮大,土地兼并集中于大封建主或豪强地主,则每每伴随着社会的动乱或兵灾战祸。这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地方豪族、大地主势力壮大,就标志着国家权力相对削弱;由于大地主的兼并土地,就必然使自耕农民破产,失去土地。阶级矛盾尖锐,动乱和不安也就随之到来了。另一种是战争年代,由于战乱兵祸,个体农民无法进行正常生产,封建主为了维持其本身利益,不得不采用大土地经营方式。  相似文献   

13.
德川幕府的土地分封制度──石高分封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的基础。中国和西欧都是一种土地制度和基本经济单位从一而终,而日本则不然,它相继存在过三种土地制度和社会基本经济单位。德川时代的封建立地所有制形式—~采邑分封制,更是独具特色,与其说它是土地分封制,还不如说它是稻米分封制,即石高分封制准确些。本文拟从班田制到庄园制到分封制、土地分封制和土地分封制的特征三个方面.浅析德川幕府的土地分封制度。一、从班田制到庄园制到分封制封建时代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中国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贯彻始终,占绝对支配地位的基本经济单位是小农:西欧是封建…  相似文献   

14.
关于封建土地国有制问题,我国史学界曾经展开过讨论。有的学者认为,整个东方封建国家都是实行土地国有制,而没有土地私有制;中国是东方国家之一,因而中国封建社会也是土地国有制占统治地位。另外一些学者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东方各国不能说没有土地私有制,在国有土地之外,还有领主或地主所有的土地,而且土地国有制在中国不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封建商人十分复杂。有贵族豪绅富商大贾,有兼营生产的大工商,有“转毂四方”的大贩运商,有通都大邑的批发商和零售座商,还有众多的下层商贩。他们有共同的特征:不仅有商人属性,而且有地主属性,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权和商人资本紧密结合,既猎取商业利润,又占有地租的商人地主。  相似文献   

16.
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主流倾向于将秦至清两千余年称"封建社会",此后在"五种社会形态"框架内,此论更成为流行说,从而使"封建"脱离了古义(本义)和西义(世界通义),也有悖于马克思的封建原论.实考秦至清两千余年,封建制已退居次席,而有别于封建领主经济的地主经济.以及不同于分封、世袭的贵族政治的僚政治于起伏跌宕间一以贯之.长期延续的是由宗法制、地主制、专制帝制综合而成的社会形态.在西欧、日本有典型表现的封建化三特征--农人农奴化、土地庄园化、政权多元化,中国秦至清的大势与之背反.故秦汉至明清冠以"封建社会",显然不得要领,而称之"宗法地主专制社会",似可昭示其社会组织、经济结构、政治体制诸层面的基本特征.又可简称为"非封建"的"皇权时代".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农村中有许多的公共土地。有些是政治性的,例如一些区乡政府所有的土地。有些是宗族性的,例如各姓祠堂所有的土地。有些是宗教性的,例如佛教寺庙所有的土地。这些公共土地的占有方式怎样呢?它与封建地主占有制有哪些同异呢?这里结合唐开元天宝之前的佛教寺院经济,作点探讨性分析。唐代寺院大土地占有制的确定根据史料可以论定,寺院经济发生在东晋,而它繁盛的重要时期是南北朝。北朝一代,除魏太武帝和周武帝两次毁佛外,其余帝王都是极力保护佛教的。由于统治集团的  相似文献   

18.
改土归流与湘西土家族地区封建地主制经济的最终确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在土家族历史研究中,史学界对土家族地区封建地主制经济出现和确立的时间问题存在着很大分歧.有人认为“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应是封建地主经济”;也有人认为“湘西各土司一开始就是建立在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上的”;还有人认为“改土归流后,……使地主经济逐渐取代了领主经济”.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本文试图就改土归流与湘西土家族地区封建地主制经济的最终确立问题谈谈自己的粗略看法,不妥之处,望史学界前辈指正.  相似文献   

19.
“地租的占有是土地所有权由以实現的經济形态”。所经地租分额的多寡总是每个封建地主最为关心的問題,也是土地所有者或占有者之間斗爭的基本問題。这种斗争有时采取比較和缓的、隐蔽的形式,有时則采取公开的、激烈的形式。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增张,封建地租也随着增张。而地租額的增张,“必然要引起被剝削者和剝削者对抗的日益加深,使他們之間的阶级斗争日益加剧。同时,这种增张又会使剝削者为占有封建地租分額的多寡的斗争尖锐化”。  相似文献   

20.
珠海三角洲是我国农业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直至解放前,其土地占有关系仍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突出表现为地主对沙田的集中占有和多层剥削。官僚地主为了控制沙田,实行了集团占有和层层占有的方式,共同瓜分农民劳动成果,从而极大地加重了农民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