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柯尔施等人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开辟了对马克思哲学的新的解释路向。他们确认:马克思哲学超越了近代哲学而属现代哲学;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反对把主客体关系作为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哲学反对旧哲学和旧本体论,但其本身又是以存在论为基础的本体论哲学,是一种以主客统一为特征的实践哲学。这些新的解释路向影响了一大批研究者。  相似文献   

2.
"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与"天人两分"的西方哲学在思维路向上是完全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西方传统哲学思维路向上的"拒斥",使其与中国传统哲学在思维路向上相契合。首先,两种哲学在主张"一个统一世界"方面,即世界"统一论"方面具有契合性;其次,两种哲学在阐释"人的生存尊严与价值"方面,即"主体性"的正确理解方面具有契合性。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哲学界的理论研究成果空前繁荣.在这些成果中,有学者提出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论解读,主张从存在论之根基处重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以改革传统理解中存在的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误读,并开启了一条存在论研究的新路向,为我国哲学界的理论研究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路向开创了一个新局面,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4.
消解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评高清海《哲学的憧憬:〈形而上学〉的沉思》何萍近十余年来,在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的改革上,我国哲学界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思维路向:一种思维路向从肯定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的角度,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变革方式.应该是以现代科学和...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生活化范式,是一种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总体性价值规范,它要求哲学教育达到“哲学的生活生成”与“生活的哲学化成”的有机统一.这一范式源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性的本真精神,形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的传统之中.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教条主义的干扰与破坏,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逐渐偏离了生活化的路向,严重阻碍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进程.当前重新确立这一范式,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教育贴近生活、亲近大众,摆脱教条主义的困境,实现对大众文化的价值引领,从而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相似文献   

6.
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流行着一种趋势:"重新理解马克思".其主要理论构架在于分辨出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立"的两条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路线,剔除恩格斯的解释路向,渲染现代西方哲学转型的"进步说".不顾"语境的非法移植"而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放置于这种逻辑话语中,呈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型的种种理论样态.这样一种依靠"西文本"的"学术性诉求"而嫁接出的理论"成果"本身能够给马克思主义哲学带来些什么?对此,本文把"重新理解马克思"与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哲学范式转型问题联系起来,深入流行话语的根基处,阐释与剖析了三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令人困惑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确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新范式和形成以问题研究为中心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新路向,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倾向。前者强调研究范式转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重要表征,范式转换要把握好"结合"关,要反对各种教条主义,要整合不同的研究范式。后者强调要研究中国问题,要反思现代中国思想史,要促进中国现代化发展,要突出问题意识。这个"新范式"和"新路向"共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引向新未来。  相似文献   

8.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方法论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不断推进,是以方法论的检讨为根本前提的。从目前的研究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方法论中有两个问题尤为值得指认与解述:一是中国问题范式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路向厘定;一是学科互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视域融合。就前一问题而言,我们应当着力破除引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纯粹学术性范式,进而在真实而完整的意义上确立起中国问题的范式;就后一问题而言,我们应当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内在打通,进而将它们有机整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沐浴着思想解放的春风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发展、大反思时代.其时代意义的鲜明是不言而喻的,但笔者认为这场反思中同时也存在着很多误区.诸如"纠缠"马克思个别的只言片语;把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当作一般的考古学研究;普遍地存在着"两极式"思维;在形式上自觉不自觉地步西方马克思主义后尘;总是急于把自己的"学术"揉进马克思主义建立某种体系;等等.对此,我们有必要从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存在的误区梳理、整合出一个新的反思路向,使哲学真正的成为时代精华的精华,从而在新的实践面前为诸多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指导,指引路向.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存在着两个缺陷:一是政治批判代替哲学理论批判;二是认识论研究压倒本体论批判。因此,要建设适合中国历史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最重要、最急迫的任务,应该是开展本体论的批判和重建。从我国哲学研究的现状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批判和重建应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从否定、断裂方面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近代哲学传统的关系,确立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的思维路向;第二,系统清理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建立富有时代气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第三,融中、西方本体学说之长,重新思考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建立适合本民族时代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6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较大进展,但也有教训,其经验教训蕴涵在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路向演变中.从路向演进的方面看,6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出现了六个方面的变化,内含着三个重要的理念转换.六个变化是:由"意识形态化哲学"走向"科学性哲学",由"相对注重本质与定性思维的哲学"走向"也注重功能与价值的哲学",由"注重书本理论逻辑的理论哲学"走向"注重现实生活世界逻辑的生活哲学",由"一元模式哲学"走向"多样个性哲学",由"注重把传统教科书当教条的教科书哲学"走向"注重从文本解读中挖掘本真精神、基本价值的文本哲学",由"谈人色变哲学"走向"以人为本哲学".三个理念是:"书本逻辑导向--现实问题导向"、"哲学与政治关系之现代重构"、"哲学与生活世界关系之现代重构".从语言分析的视角看,这些变化的背后是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与中国政治、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修毅  徐彦山 《北方论丛》2002,1(1):40-45
从现象学视域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本世纪哲学发展最有前途的走向,也是现代实践格局发展的要求.因而,揭示马克思的现象学建构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结构的渊源关系,揭示后现代现象学与马克思现象学视域中的哲学的相通之处,可为回到马克思,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之走向现时代,提供研究问题的新路向.  相似文献   

13.
张梧 《学术界》2012,(8):2-3
近年来,文本解读逐渐成为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总体格局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和研究路向,经过学者们的努力,涌现出一批成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最近,由北京大学聂锦芳教授所著、长达73万言的《批判与建构:<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学研究》一书由人民出版社推出,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6月15日,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暨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  相似文献   

14.
诠释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起点,是决定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性质、路向的前提性问题;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阐释领域存在着大量的"罔".运用哲学解释学的相关原理对诠释机制进行剖析,以及通过展示对马恩文艺批评观三次具有典型意义的阐释案例,可以厘清诠释之"罔"发生的内在机理.两种视阈及其融合内在地规定了超越阐释之"罔"的基本路径和根本方法--自然也只能是走向一种现实性的实践美学.  相似文献   

15.
关于形式逻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问题,有许多方面,或者说可以分析为一系列的问题,我们现在只讨论其中的一个问题,这就是:形式逻辑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外的专门科学,抑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分?这个问题是具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意义的.目前大家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一致的意见.大体说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有些同志认为:形式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一种看法.另外有些同志认为,形式逻辑尽管和哲学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却不能看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这是另一种看法.代表后一种看法的认为:辩证逻辑是高等逻辑,它并不排斥初等  相似文献   

16.
一种比较盛行的观点认为 ,需要重返马克思 ,原因在于当前对马克思典籍缺乏认真研读 ,导致怀疑和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同时 ,重返马克思也是回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生形态的理论梳理过程 ,只有原生形态才能代表和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本质 ,它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可靠的理论基础。强调马克思主义典籍的基础性和关键性意义 ,旨在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次生形态、再生形态复归为原生形态 ,因为次生形态、再生形态与原生形态的差别是根本性的 ,而非枝节性的。回到马克思不是理论的逆向和倒退口号 ,而是理论发展的根本性步骤。另一种观…  相似文献   

17.
人的问题构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对马克思主义诸问题理解中的总问题。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诸流派对人的问题的诠释中,形成了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两种不同的解释路向:前者将劳动理解为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先验基础和哲学范畴,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还原为关于人的哲学;后者则将劳动理解为政治经济学概念,理解为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历史科学范畴,最终将人的问题化解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路向:一种解释学的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当今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研究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构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学者们提出了多种学术主张或观点、口号,如"回到马克思"、"让马克思走入当代"、"马克思仍然是我们同时代人"、"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思想化"等等。对这些提法、主张,用现代解释学理论作一番审视和评析,有助于弄清楚它们各自的致思路向,从而使我们在众多的不同提法面前保持清醒的判断力。  相似文献   

19.
刘日明 《学术研究》2006,42(10):11-16
如何才能走出早期马克思,这不仅是一个研究马克思哲学的方法论问题,而且是一个牵扯到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根基、路向和解释模式的问题。只有克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断裂”说,呈现《手稿》在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变革中的理论意义,破除对《手稿》的近代解读模式,才能走出早期马克思。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对传统本体论的超越及其哲学信仰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哲学在突破传统唯物主义的实体宇宙本体论的科学主义路向的同时,亦超越了传统唯心主义纯粹先验性的神秘主义路向,从实践本体论的路向上开辟了一条从现实到未来、由实践到理想的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信仰性的全新的哲学本体论,当代人的生存实践尤其缺失这种哲学智慧的引领,故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及其现实意义也就不言自明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