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近百年来所出现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即保守排外、中体西用、会通中西、全盘西化、东方文化等观点,指出“文化取代论”、“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时代”的观点在理论和实际上均行不通.认为21世纪是东西方文化共同进入平等发展和同步前进的全球文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在“创造性转化”和“综合创新”的理论指导下才能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2.
面对近代中国尖锐复杂的文化冲突,胡适提出了充分世界化的方案,试图克服各种变相的“中体西用”论及其中蕴藏的虚骄自大心理。这是一个被视为“全盘西化”论、强调自我反省和自强开放的中国现代文化建设方案。尽管其中的缺陷十分突出,但对推进中国的民族复兴大业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一个新的视角分析评价了中国近现代史上“西化论”的历史渊源、思想本质及其影响。认为其进化论的历史观、科学主义的价值观和实证主义的思维方式,虽然在的封建斗争中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全面反传统”的极端文化批判态度,滋生出民族虚无主义的消极思想;中国的现代化不是“全盘西化”,“西化论”是中国现代化的思想误区。  相似文献   

4.
张之洞是晚清儒家道统复兴阶段代表人物之一.他以仁礼兼重的道观、“中体西用”的功用观构成其道统思想.其“中体西用”功用观秉承龚、魏、曾诸公“经世致用”的精髓,以其首创的现代意义而居现代儒家道统论开基立业之功,并以此成为“返本开新”说之滥觞.张之洞“中体西用”功用观的形成经历了从传统儒家的修齐治平、“经世致用”到现代儒家“中体西用”的转变,而推动此进程的决定性物质力量是洋务事功.督晋期间与李提摩太的交往,启动了张之洞对“洋务”的接触、认识,而后在广东、湖北的成功洋务实践,更直接促成了其功用观的转变,并进而实现了其儒家道统思想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张之洞“中体西用”功用观定立了儒家道统论现代功用观即新外王说的基调,从而使其道统思想在晚清道统复兴阶段起到了理论枢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新事论》中,冯友兰从现代化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的文化问题,认为未来的中国文化将是现代化与民族性的相结合。在他看来,现代化并不是西化或欧化;现代化也不只是要实现中国文化的类型转变,同时还要保留中国文化的民族性。这种思想超出了全盘西化论、中国文化本位论的局限,为后人思考中西文化关系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6.
“反传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兼论毛泽东的传统文化观王畅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历来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其中有代表性的意见:一是“国粹主义”论,认为传统文化伟大卓越、至美至善,因此给予和盘肯定,主张全面继承和发扬;一是“全盘西化”论,认为传统文化一无...  相似文献   

7.
从近代以来东西文化冲突的角度出发,国粹主义思潮在这一冲突过程中,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表现了很大的自信,他们反对“全盘西化”的做法,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但同时也表现了国粹派们企图用文化作为救亡图存的根本途径的保守性和落后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国粹主义思潮与西学中源说、中体西用说一样,也主张中西文化的结合,这是一种辩证思维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与“全盘西化”论几乎是一对孪生子。因为“全盘西化”论必须以否定本民族历史及其传统文化为其前提;而宣扬历史虚无主义的结果,必然导致“全盘西化”论。1988年夏,由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系列片《河殇》,堪称为这对孪生子的典型。众所周知,历史虚无主义不同于对历史的反思。因反思目的在于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即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文艺反映论与“物感”说、文艺服务论与“言志”“载道”说、主体修养论与“养气”说、典型化论与“形神”说、两结合论与“奇正”说、动机效果统一论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说以及推陈出新论与“通变”说等几个方面的相关性比较,论证了毛泽东文艺与我国传统诗学之间的文化渊源关系。作者意在说明,毛泽东文艺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我国传统诗学进行创造性转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三十年代“全盘西化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系统提出“全盘西化论”的,是三十年代留美归国博士陈序经。今天我们旧事重提,分析当年“全盘西化论”提出的背景、它的内容和历史地位,对于正确认识近几年国内出现的“全盘西化”言论,也许会提供有益的启示。近代的中西文化关系,是在一个特殊的背景下展开的。从鸦片战争开始,外国侵略者用大炮叩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传统文化被动地面对着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这种  相似文献   

11.
词的文体特性问题之所以众说纷纭 ,难以形成定论 ,并呈现出相互矛盾的态势 ,是因为宋人对于词体的看法就有两重性。这种两面性 ,最先是由苏轼词体观的两面性所引发。宋代词论中这一具有原生色彩的矛盾 ,一直贯穿到后代的词论中。词论的两面性 ,自然影响了词史发展格局的多样性。而词史格局的多样性 ,反过来又支持了词体观念矛盾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前 ,高校部分师生对于如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如何认识美育与德智体诸方面的相互关系 ,存有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教学实践安排不到位的问题 ,轻视美育的倾向依然存在。因此 ,很有必要再认识美育具有的以美引善、以美求真、以美塑美的重要作用 ,再认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等教育形式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 ,并对美育认识产生片面性的原因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3.
受传统史学观和方法论的影响,20世纪的中国古史研究多以具体史实的叙述为主要目的,忽视一般性的理论概括;在方法论上,研究者多过分依赖文字考据和文献考证,而缺乏科学的比较研究。传统史学观和方法论的滞后已成为制约当前史学研究深入展开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借鉴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建立科学的文化史学观,探索有效的比较研究方法是解决该问题的一条有益途径。  相似文献   

14.
提出以“三个代表”为核心建构江泽民学。概括了江泽民学的本质含义。阐述了江泽民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科学概括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定 ;关于发展道路 ;关于治国方略 ;关于发展新思路的思想 ;关于“三个代表”理论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关于外交政策 ,以及关于努力实现统一的使命。这些构成了江泽民学的重要内容 ,确立了江泽民学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现有的历史学的八个二级学科其畸轻畸重的问题明显。其中,纯粹的中国史有五个,加上其它二级学科中中国史的份额,总计占了六个。而纯粹的世界史只有一个,加上其它二级学科中所含世界史的份额总计也只有两个。但世界史研究的地区(陆地)面积是中国史所研究的地区面积的15倍,世界史研究的人口是中国史所研究的人口的四倍,世界史研究的海洋面积是中国史所研究的海洋面积的120倍。解决的办法是:设中国历史学、外国历史学、考古—博物馆学三个一级学科,这是最好的方案;或历史学下面只设四个二级学科: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考古博物馆学。  相似文献   

16.
清代性灵派诗歌的内容意旨是多方面的。其主要成员虽然以表现真挚之情与闲适之趣为创作主旨,但亦具有风雅之怀:一具有仁爱之心,二具有讽谕之意;性灵派诗对白居易新乐府精神是有所继承的。后人斥性灵派诗为“风雅之”,是十分片面的。  相似文献   

17.
我国信息化进程中人才的教育与培训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我国当前信息化进程中的人才教育培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文中指出了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认识上的误区,然后分别从多层次多方位培养各类信息化人才,重视信息化应用开发人才的培养,走出单纯重技术的误区,注重管理、经济、法律教育;探索非学历、非专业人才的培训内容与方式以及从根本上重视提高信息化人才素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有待提高与改进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密尔在民主理论史上的地位,是存在着很大的争议的。参与民主理论家认为密尔着重强调公民参与的积极意义,精英主义民主理论认为密尔建议复数投票制,强调精英在政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种对密尔的阐释是出于建构自己的理论需要,而选择性地发掘密尔的理论资源,难免有其片面性,而不能把握密尔民主思想的主旨。事实上,密尔的民主思想有着一贯的宗旨:即民主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选民的力量必将增强的情况下,通过强调作为代表的精英的作用,以此来抗衡占多数大众的力量,并且通过精英代表来引导民主的走向,达到培养公民美德、提升民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中日关系面临建交以来的严峻考验,而地缘政治和不断加深的双边经贸往来,迫切需要新思路来破解"政冷经热"的局面。"对日新思维"虽然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但没有给出具有说服力的、切实可行的策略。应当根据日本国民对于历史的不同认识,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措施,加强信息沟通以摆脱目前中日互动的"囚徒困境"。  相似文献   

20.
《儒将张俊》是一部乡土史学新著,涉及湘军和甘军平定西北叛乱诸问题,提供了不少新史料和新见解,但主导观点仍然沿袭着民国暨新中国以来的正统看法,认为左宗棠、刘锦堂、董福祥、张俊等平定陕甘回民起义有罪。其实有大量史实证明这种一向政治正确兼学术正确的正统观点有误,应该有所反思,因为它既不合历史的实际,也不合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