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影子 《百姓生活》2014,(12):47-48
色彩斑斓、造型逼真的彩面塑,在山西民间婚丧嫁娶、岁时节令、祭神祀祖、寿辰满月等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在阳泉地区民间,彩面塑盛行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出生于1971年的阳泉姑娘付海云,从小对彩面塑情有独钟。儿时,她看大人捏面花,自己也跟着用泥巴捏制一些简单的人偶。从14岁开始,付海云随着奶奶、妈妈学捏面花。从此,制作彩面塑成了她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相似文献   

2.
面塑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民俗艺术的典型代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消费观念不断变化,面塑艺术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针对当前面塑艺术传承主体角色分化,经营和传承方式多样化的现状,提出面塑艺术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大胆进行传承和创新;充分发挥传承人的主体能动性;从多种渠道扩大传播力度,推动非遗衍生品的开发;重点挖掘面塑的民俗价值,增进面塑的社会教化功能等。  相似文献   

3.
近来,传授加工人造蛋技术的广告声称“人间奇事,致富捷径”。然而,人造蛋虽有蛋的形状,却没有蛋的营养。在真蛋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尤其是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卵磷脂等。而人造蛋,用食品添加剂和辅料制成,主要原料为海藻酸钠、食用明胶、苯甲酸钠、食用羧甲基纤维素、氯化钙、白矾和食用色素等。这些  相似文献   

4.
面塑,是流传于我国民间,有着悠久历史的一种艺术形式。因其取材容易、制作简便、贴近生活、外形美丽,更以其强烈的色彩感、趣味性、环保性而受到民众的喜爱。面塑课程,不仅能够培养社区居民关于面塑的认知、操作、情感,更能使居民掌握基本的面塑知识和面塑技能,激发居民热爱中华民间艺术的情感。  相似文献   

5.
物,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动物,如马、牛、羊等;一类是植物,如花、草、树等;还有一类是静物,如书、文具、小闹钟等。写状物作文,就是让同学们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描绘这些物体,表达出我们的情感。  相似文献   

6.
阳城焙面娃娃是山西省阳城县一种独特的面塑艺术,它的制作不同于一般面塑的笼蒸,也不是在鏊子里直接烤制,而是用一种当地特制的砂土套锅烤成,其特点是看着美、闻着香、食着脆,为阳城独有,在我国的面塑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传说故事阳城剪纸与面塑老艺人王玉环(已去世)曾经讲过一个在当地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清朝光绪初年,北方连年大旱,灾情十分严重,近臣向小皇帝奏本说:"天下大旱,赤地千里,百姓饥饿,甚至闹到人吃人的地步。"不谙世事  相似文献   

7.
化肥袋是用聚氯乙烯塑料制成,含有多种有毒致癌物质,用来贮存粮食,会使粮食受到污染。经常食用这样的粮食,能导致食道癌、胃癌、肠癌、肝癌等病的发生。常用化肥袋贮存粮食,还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质朴、欢快、热烈、单纯的郎庄面塑艺术,从郎庄面塑的材料、工具、制作过程及手法等方面作了介绍:探讨郎庄面塑艺术形成的原因及其表现特征,即郎庄面塑艺术运用广泛的题材、灵活的手法,非写实的形象塑造方法。表达了劳动人民寻求力量、战胜邪恶、渴望光明、追求完满的理想愿望。  相似文献   

9.
近日,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老龄办工作人员来到安阜街道古塔小区,看望一位赋予面团生命的80岁老人李烈光,人们都尊敬地称呼他为"面塑老人"。来到李烈光家,老人满脸喜悦,他欣喜地展示着他的面塑宝贝:穆桂英、仙鹤、关公、千手观音、京剧脸谱……李烈光老人还先后到新加坡、泰国、日本等国展示过面塑技艺,他还获得不少荣誉:1995年,面塑作品"三国人物"  相似文献   

10.
人们见面或通信时,往往会互祝对方万事如意,如意即如人之意。然而,“如意”原本是一种实物,一种用玉石或金属制成的供人收藏观赏的精美工艺品。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里,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用珠宝镶嵌的  相似文献   

11.
面塑是我国北方地区广为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它与民间习俗密切相联,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因而小麦成为当地既珍贵又普遍的农作物。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山西省的面塑艺术丰富多彩,成为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一、艺术特点山西面塑取  相似文献   

12.
食用花目前常用的自然干燥、热风干燥、微波干燥、真空冻结干燥等,易使花在干燥后变形、变脆、变色,降低其商品价值。现用一种先以兑有机酸的酒精液处理,尔后干燥的新方法,可保持食用花原有的美丽开头与新鲜感。这种方法是将整个花朵浸入浓度在80%以上的酒精水溶液内处理,再经自然干燥或  相似文献   

13.
与老一辈搞收藏不同,80后的收藏爱好者们不仅是北京潘家园的常窖,还是流连于北京798这一类艺术街区的“艺术青年”。  相似文献   

14.
高杨  丽达 《社区》2008,(11):31-32
在北京城一次民间艺术展上见到了“郎氏面塑”的传人、郎绍安之女、北京民间工艺大师郎志丽老人。她慈祥的神情和淡定的笑容诠释出了老一辈艺术家的朴实情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在展览演示台的周围一些小孩子痴迷地看着这位奶奶现场表演捏面塑,而她则耐心地回答孩子们一个个问题。在了解我们想探究“郎氏面塑”的渊源时,她热情地邀请我们上她家去看看。  相似文献   

15.
面塑是中国传统民俗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注重意象的营造,其表现风格与传统绘画艺术的写意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文章详细介绍了山西晋城民俗艺术家李秀英(晋城八奶奶)的个人生平及面塑作品,对其面塑创作写意性特征作了深入地探讨和论证,力求揭示其艺术文化本质及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捏小猪玩偶     
刘纪甫 《老友》2009,(8):46-46
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相关的文字记载,可谓是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面塑艺术已成为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民俗、雕塑、美学的重要实物资科。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粗犷、深厚;长江流域:细腻、优美、精巧。  相似文献   

17.
陈凤尤 《社区》2012,(6):34-35
过年,是时光流动的标志,是不同风俗和文化的体现,也是老百姓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围绕春节,收藏界也逐渐形成一些喜庆的收藏门类。寄予了祥福喜庆主题的“年味收藏”,不需要花太多的钱,照样能够表达祈福之意,收藏喜庆的快乐。在这些特殊的收藏中,人们可以留住祥和而热烈的年味,细品传统文化深厚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小天 《山西老年》2012,(11):44-44
常临币是江苏常州地方代用币的简称。抗日战争初期,地处苏南沦陷区的常州地区,普遍出现了一种标明有“临时流通”字样的货币代用品,有铜元、筹牌、纸币等多种类型。其图文并茂的地方特色和高超精湛的制作工艺,使其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常临币原料开始以竹骨等为主,后来逐渐用清末铜元打制,也有的用铜元熔铸成条,再打制成筹码型。从现存实物考证,只有少数临时流通币标注有年份。  相似文献   

19.
人们在见面或通信时,往往会互相祝对方万事如意。“如意”,即如人之意。然而,如意本是一种实物,一种用玉石或金属制成的供人收藏观赏的雅致精美的工艺品。 “如意”究竟是何物?我们可以从邮票、信封上欣赏到,如果你有机会到北京故宫博物院参观的话,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用珠宝镶嵌的如意。如意,最初原形只是民间的一种搔痒工具。汉代时,民间就出现以骨、角、玉、石、竹、珊瑚等制成的如意,长一尺许,柄端多为手指形,也有灵芝形、心形、云叶形。手指形的如意具有实用价值,能搔痒,取其“尽如人意”,因名“如意”。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年画、泥玩、面塑、剪纸、面具等民间艺术之特征描述,提出重视民间艺术创作、开拓国际市场的论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