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向历史传奇小说的总体倾斜我把我国历史题材的小说分为历史小说和历史传奇小说两个系列.历史小说,是在博考有关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以如实演述历史事件的始末和历史人物的行踪为主,以虚构的事件和人物为辅的作品.历史传奇小说则不同.它或仅取历史因由点染铺写,或取材于神话、传说、琐闻、轶事损益扩充,是以虚构的事件为主,史实为次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非虚构小说是小说发展历史中所形成的一种小说创作热潮 ,是小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进行的一次积极拓展。非虚构小说的奠基作《冷血》以其创作实践表明 ,无论在社会价值还是美学价值上 ,非虚构小说都可以和传统的小说相媲美  相似文献   

3.
历史演义小说虚实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构本来是小说的一个重要文体特征,但由于历史演义小说与史籍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对其虚构的特质有一个较为漫长而曲折的认识过程。历史演义小说中的虚构有其深刻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传记文学是纪实的,它不同于以虚构为生命的小说.然而,传记又往往是传记作家用文学手笔去还原且凸现传主的历史,这似乎又应了张爱玲的一句话,"历史如果过于注重艺术上的完整性,便成为小说了."①传记作者便注定了在纪实与虚构中突围纠缠不已.如若作者既写传记更写小说,那就真正是难解难分了.  相似文献   

5.
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罗伯特·库弗在他的小说《公众的怒火》中,将事实与虚构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将历史神话化,编造了一个当代神话,以虚构的文本揭示了历史的真实;运用后现代主义元小说戏仿小说这一形式和叙事本身,把历史事件转变为被称之为小说的语言体系,在构筑小说幻象的同时又揭露这种幻象,使读者意识到它远不是现实生活的摹本,而只是作家编撰的故事,从而导致了传统小说及其叙事在形式上和语言上的解体。这两种艺术形式揭示:像虚构的小说文本一样,历史与现实也是虚构的,也是人工制成品。  相似文献   

6.
《五号屠场》是库尔特.冯内古特最受赞誉的作品之一。在这部小说中,冯内古特消解了传统意义上历史和虚构之间的二元对立,模糊了二者的边界,运用了一系列叙事策略证明了历史文本的写作也可能具有虚构性。小说文本虽然本质上属于虚构,但对比历史文本,却更加具有人性的真实。  相似文献   

7.
小说以虚构为本体,小说自发端起就和虚构荒诞相联系,先秦时期小说虚构特点尚未自觉,一方面受释道巫术等思想的影响,一方面受史家实录精神的影响,小说批评以"实"为阅读美学的原则,视神怪志异为实有。唐宋时期,小说与历史的文体特征区别开来,文人有意识地用虚构的艺术手法进行小说创作。明清时期小说虚构的艺术特征趋于成熟,总结归纳出诸多虚构艺术手法,真幻关系的认识达到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8.
文学书写一直与历史叙事有着密切的姻缘关系.历史是文学的基础,在文学书写中引入历史维度,这是优秀文学的成功之道.但是,历史对文学写作的重要性不妨碍文学虚构的展开.只有建立在历史真实之上的诗性关怀,才真正抵达了艺术的真实.小说《血色黄昏》的成功正在于其对历史真实记录之外另有一份温情的关怀.反过来,肆意虚构而不理会历史真实,导致了小说《愤怒》的创作失败.在文学与历史之间,朱文的小说很好地处理了两者间的平衡,并在对现实的书写中引入了精神的向度.总而言之,三个小说个案都向我们显示:历史记忆让人们走近生活,文学书写历史,寄托了一份生命情怀.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事小说在崇尚实录的同时,并不排斥虚构.虚构的大量使用,固然是由于小说文体本身的特殊要求,但最主要的影响来自下层作者的艺术需要、文学观念、文化心理,乃至市场关注.在明亡清兴背景下,时人文学观念、文化心理产生了巨大变迁,进而对时事小说虚构艺术产生了特殊影响.时事小说虚构也许不符合时事真实,却符合艺术、思想的真实.  相似文献   

10.
"香椿树街"系列的"街头少年"是苏童小说的三种题材类型中颇有特色的一种.出生于六十年代的苏童怎样把历史变成素材,把记忆编成故事,怎样把缅怀童年的感情融入到他特有的虚构手法中去?通过研读这类小说题材,认为应把整体的历史环境和作家的个体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得出苏童"街头少年"小说的创作动力记忆的延伸和虚构的热情.  相似文献   

11.
根据金庸武侠小说的具体作品,结合相关的历史与宗教文献,对小说中所描写的全真教主要人物尹志平进行了分析。首先认为与历史上真实的人与事件相比,小说中尹志平的政治倾向、感情性格等主要方面与史实差别较大;其次重点从小说创作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设置这样一个全真教另类的角色是有必要的,但把这个角色叫成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尹志平",就违背了人物的现实关联及内在精神结构。这是金庸先生所说的"我初期所写的小说",过于强调艺术真实而对历史真实重视不够。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后历史小说创作对情欲的书写发生了很大变化。它有利于历史小说创作从过往僵硬的史实再现套子中解脱出来,尝试艺术审美的多样化探索与创新;但同时也带来了历史小说创作的庸俗化和粗鄙化现象。要克服这种现象,历史意识仍是历史小说作家创作必不可弃的一个重要法宝。  相似文献   

13.
新历史小说以实验文本的形式走上当代文坛,繁荣一时,但至今为止还是一个含混的概念,从历史题材、历史视角、历史意识三个角度入手,尝试澄清它与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小说和传统历史小说的区别以及“新”之所在,为它的存在提供理由与合法性依据,并对简单地将新历史小说与新历史主义理论对应阐释的状况提出批评。  相似文献   

14.
“历史真实性”原则在近期发生了明显变化,再现历史真实不再成为历史小说创作追求的唯一目标;相反,艺术重构自由得到重视。历史真实概念的内部泛化及新历史主义理论与创作影响等是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它有利于历史小说创作艺术审美的探索与新变,也使历史小说创作自然地融入到当代社会精神建构之中。  相似文献   

15.
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叙述了大量的苦难,但是苦难向文字转换时处于严重的失重状态.历史理性的建构与个体立场的悬搁深刻地制约了苦难叙事,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苦难叙事的终极指向是在历史理性和集体主义支撑下展开的,其失重状态的原因就是历史理性与集体主义对人的遮蔽和忽略.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 194 9- 1999年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批评作历史考察 ,指出 :前 30年按照当时的社会主义文学的标准研究中国现代小说 ,文艺思想中“左”的倾向影响了批评的价值取向。新时期以来 2 0年间 ,现代小说批评进入空前活跃繁荣时期 ,表现为批评范围不断拓展 ,批评的新观念、新观点、新视角、新方法 ;并且 ,随着 2 1世纪的到来 ,对诞生于 2 0世纪的小说新文体作整体的历史考察 ,初步建立了现代小说学  相似文献   

17.
文章旨在从崇尚武艺、崇尚神秘、崇尚女性三方面分析<太平广记>"豪侠"卷小说,并从中探究历史的原因与时代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社会文化的发展使得历史小说创作成为80年代末至整个90年代文学生机勃勃的生长点。从80年代以文化历史小说为主的格局到90年代开放多元的新历史小说、演史类通俗小说,确证了80年代"一体化"的文学格局在90年代向文学多种可能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了正确处理小说理论的创新问题和深入理解历史小说的价值,有必要对二月河清帝系列小说中巫幻母题所蕴涵的文化意义实施纵深开掘。从文艺学的视角来看,清帝系列小说中的巫蛊术、厌胜术和妖异之象描写,不光是营造了一种扑朔迷离、波谲云诡的阅读世界,更重要的是透露出了一种写作理念。这种写作理念,因为不具颠覆和嘲弄意味,所以并未成为小说主题和文本文化意义的消解因素,它是小说固有品性使然,是历史小说回归传统的表现。二月河建立在与艺术原点对接基础上的艺术创新,以及通过巫幻母题所表现出来的深致笔意、艺术向度和宗教旨趣,对于历史小说审美机制、艺术法则、历史逻辑的完善与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将军底头>和<迷舟>分别是施蛰存与格非历史题材小说中的代表作,比照之下可以看出,两部作品在情节结构、角色设置、冲突模式以及人物心理分析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共同之处.在讲述历史事件的方式上,都侧重于对人物内心世界以及潜意识活动的展现,从中也可以看出新历史小说与施蛰存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历史题材小说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