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由中国译协民族语文翻译委员会、西藏自治区藏语文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西藏自治区编译局和西藏自治区翻译工作者协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一次全国民族语文翻译学术讨论会于2005年7月  相似文献   

2.
1987年西藏自治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根据阿沛和班禅两位副委员长的建议,审议通过了《西藏自治区关于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试行);1988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了《若干规定的实施细则》。这些都是根据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发展西藏自治区民族文化教育,提高以广大农牧民为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自治机关,使藏族和区内其他少数民族行使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保障各民族的平等地位,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繁荣。成立西藏自治区,建立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反映了西藏人民的强烈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三十年过去了,西藏自治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行使区域自治权利方面作了大量工作。由于笔者掌握的资料很有限,本文只能挂一漏万地对此作有限的综述和评析。  相似文献   

4.
西藏自治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全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又是非常具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在西藏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直接造福于西藏人民,而且对巩固祖国的统一、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都具有积极意义。下面从三个方面对西藏自治区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拉萨隆重召开,庄严宣告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建立了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西藏地区区域自治机关,标志着西藏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西藏自治区成立三十年来的历史,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全区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张祖文 《中国藏学》2005,(3):149-152
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西藏民族干部队伍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了一支以藏族干部为主体、门类较为齐全、素质不断提高的民族干部队伍.本文分西藏自治区成立至1980年、1980年到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前、中央第三、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等三个阶段,总结了40年来西藏民族干部队伍的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7.
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年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西藏自治区各项事业充分享有了不断发展的权利,各民族公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获得了充分的保障;西藏人民享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享有建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事务的权利,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农牧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显著提高;西藏人民享有充分的文化权利,在保护和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以及藏语文使用等方面都得到了法律的保护;西藏人民享有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信教僧众正常宗教场所、宗教活动和宗教信仰自由。  相似文献   

8.
先进集体(61个)内蒙右包愧区呼积浩特市蒙古族学校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为蒙古自治区东乌珠穆沁旗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体委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古樟乡新疆维吾尔色怡区墨玉县普恰克齐乡西藏自治区林芝县布久乡西藏自治区当雄县西藏自治区江孜县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民族体协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体委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民族师范学校云南省路南彝族自治县体委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贵州省麻江县下司区公所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体委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  相似文献   

9.
人口:约4万余人分布: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门隅地区及墨脱、林芝、错那等边境县语言: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门语支文字:本民族无文字,通用藏文和汉文在西藏自治区喜马拉雅山东段南  相似文献   

10.
西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地域、任何民族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都要回答和解决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即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关系问题。 所谓传统文化,指在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历代沿传下来的、具有统一特色的文化。所谓西藏传统文化,首先是地域文化概念,指现今西藏自治区的历史文化。但是,藏族是西藏自治区的主体民族,自古生息繁衍在西藏高原,是西藏历史文化的主要缔造者,因而,西藏传统文化,就其文化主体性来说也含有民族文化性质。 任何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具有传承性,文化现代化也是文化传统变革和发展的历史必然。继承传统文化,推进现代文化,是西藏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具有  相似文献   

11.
在西藏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之际,回顾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我区的实践,并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对于巩固我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加快我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一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西藏的伟大实践,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五年),是西藏自治区的筹备  相似文献   

12.
1982年,西藏自治区科委和档案馆编译、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西藏地震史料汇编》,是建国以来西藏自治区首次发掘、整理和编译的第一部地震史料汇编。《西藏地震史料汇编》(以下简称《汇编》)是西藏人民认识地震并与之进行斗争的真实记录,该书的出版,受到了中外专家学者的重视。过去不少中外学者对西藏在民族、历史、语言、宗教、文字、艺术、天文、历法、  相似文献   

13.
一、难忘在西藏的日日夜夜中央民族歌舞团于今年8月和9月,肩负党中央、国务院的重托,带着全国人民的深情厚谊,赴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举行了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慰问演出并取得了圆满成功,受到当地各族人民的隆重欢迎。各族演员们的真情奉献和西藏、新疆各族人民的深厚情谊,为两个民族自治区的区庆增添了异彩。8月31日晚,由中央民族歌舞团组成的中央代表团艺术团在拉萨西藏人民会堂举行了慰问演出,演出获得圆满成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中央代表团团长贾庆林以及周永康、热…  相似文献   

14.
周炜 《西藏研究》2001,(1):118-126
西藏自治区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民族地区,农牧业人口占86%。1998~1999年度农牧区小学(学校和教学点)占了整个自治区小学总数的95%。  相似文献   

15.
西藏自治区的立法工作始于1956年4月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时。当时,根据1954年宪法关于“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规定,通过了《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组织简则》,并于1956年9月26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这是自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制定的第一个法规。其后,1963年3月2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又批准了《西藏自治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相似文献   

16.
代表们,同志们:我们从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来到我国西南边疆重地西藏首府拉萨,参加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感到非常高兴。这次大会,是西藏历史上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是西藏人民大革命胜利者的代表大会。这次大会要宣告西藏自治区的成立,这是西藏人民的大喜事,也是我国各民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喜事。它标志着西藏人民革命事业已经取得了伟大成就,进入了新的里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我代表党中  相似文献   

17.
民族立法工作是民族自治地方权力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民族地区实行区域自治,是依据中国历史和民族现状制定的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我国宪法规定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加强民族立法工作是为了从法律上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权限,自主管理本地方、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乌兰夫同志在五届全国人大民委二次会议上指出:“加强民族立法工作,在民族问题上确定完备而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不仅是当务之急,而且是久安之计”。一、西藏自治区民族立法的基本情况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  相似文献   

18.
论西藏地方法制区域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制区域性问题是法律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它和法制的统一性问题相辅相成.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法域国家,研究不同地区法制的区域性就成为现实的必然.西藏自治区是藏民族居住较为集中的区域,除民族特征外,其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法制实践和立法现实奠定了西藏地区特殊法域的基础.文章着重分析西藏地方法制的区域性特征,阐释西藏民族地区法制区域性存在的现实,以期为西藏民族地方的法制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9.
门巴族,是我国兄弟民族中人数较少的一个民族,总人口约四万人,主要居住于喜马拉雅山东南麓的门隅和上珞隅地区,即今天西藏自治区的错那县和墨脱县。在我国实际控制区内的人口为6248人(1982年普查),其余的住在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印度占领下的广大地区.  相似文献   

20.
丧葬是人类社会一种特有的习俗文化现象。由于各民族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自然环境、经济类型的差异,以及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等原因,各民族在丧葬方式、习俗礼仪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即便是同一民族,往往也有所不同,甚至迥然相异,呈现出复杂的现象。生活在我国西藏自治区境内的门巴族,其丧葬习俗便表现出了自己的鲜明特征。1986年7—12月,我们在调查门巴族社会历史、文学的同时,对门巴族的丧葬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