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蒙古族哲学思想史(以下简称蒙哲史)研究工作已开展五年了.五年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引下,蒙哲史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学术研究机构的成立,研究队伍的形成发展,学术会议的相继召开,旧有资料的整理和论文更是雨后春笋地竞相发表出来.根据目前粗略统计,资料50万字,蒙汉文论文122篇,共计150万字.从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来看,广泛地涉及了蒙哲史的各个领域:军事思想、伦理思想、美学思想、政治思想等;对一些蒙古族著名历史人物成吉思汗、忽必烈、萨囊彻辰、伊湛纳希、罗卜桑却丹等的思想以及蒙古族历史上的著 相似文献
2.
王利华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主持者言:本组论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它们所讨论的问题拥有一个共同的学术指向和视域,这就是:考察不同社会-生态环境下人类生命支持和防卫体系的历史形态,以及社会和个人对灾害和疾病的政治、文化与心理反应。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年景好坏不仅直接影响人民生计,而且关乎社会治乱。古代科技水平低下,人类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小,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遇到旸雨不时、旱涝踵至,不仅农民深感忧惧,统治者亦心怀怵惕。从很古老的时代开始,人们就把旱涝灾害视为上天的惩诫,每逢时雨不至、禾稼枯槁,或 相似文献
3.
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人类关注的头等问题之一,生态环境史研究亦成为史学研究的新增长点,学界对清代生态环境及其区域特征的研究工作也有新的进展。国家清史编纂工程,顺应时代之举,创设《清史·生态环境志》,体现了鲜明的创新精神,是对中国古代生态环境在清代发生转折变迁这一史实的重构,也是对中国传统史学修史工作的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4.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主持者言:本组论文有三个主题词:土地、水和森林。土地、水和森林是组成人类生态环境的三个重要的结构性要素,其历史变迁对人类社会影响巨大深远并具直观外显性,因此很自然地最受生态环境史家关注,成为重点研究课题。在中国史研究中,土地问题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课题,其进入“历史”与中国史学几乎同样古老。近百年来,历史学家特别是经济史和农学史家,曾就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土地关系、土地利用和改良方式与技术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历史地理学家更将考察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视为自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境史的学术界域与学科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环境史的学术界域和学科定位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作者将“人类生态系统”视作环境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并据此对环境史的研究对象做了新的界定,对环境史进行了新定义。文章对环境史与相邻学科(特别是历史地理学)之间的异同进行了辨析,指出:环境史将环境和社会视为相互依存的动态整体进行历史考察,从人的文化和生物双重属性出发重新审视人类的历史,无论就学术指向、理论方法、话语体系,还是就编纂叙事方式来说,都不同于以往的历史研究,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质。 相似文献
6.
7.
王利华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新旧千年交替之际,又有两股西方新史学风潮呼啸而来,令中国史家再次兴奋和躁动:一曰“后现代主义史学”;二曰“环境史学”,又称“生态史学”。“后现代主义史学”高标异帜,意图挑战史学传统,大有颠覆历史科学之势,理论方法新奇而诡谲,魅影诱人而幽然飘忽,虽令一些学人心摇神荡,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中国环境史研究中存在若干认识误区,这对环境史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必须加以纠正.环境史并非完全等同于环境变迁吏,学者们需在学理上突破历史地理的藩篱,拓展研究领域并转换视角.环境史也不能与环境保护史混为一谈,我们不应持有激进的环保主义立场,要努力规避衰败论的认知与叙述模式.环境史学与传统史学间也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我们应理清环境史学与传统史学间的关系.环境史重视环境在人类演进历程中的作用,但也绝不忽视文化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前生态环境史研究中的陷阱和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庭硕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特定民族文化所处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制衡关系具有高度的复杂性,而历史文献对生态环境变迁的记载又难以具有准确性,因此,借助历史典籍记载从事生态史研究,客观上存在着四大陷阱和五大误区.若不借助民族文化的整体观、结构功能观和价值相对观来规避这些陷阱,揭示这些难以发现的误区,可信可凭的生态史研究就难以做好.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与人类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自身发展模式的理性选择 ,而“以人为本”是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深刻内涵。作为新的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以科技竞争力和文化竞争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 ,并以良好的经济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作为发展的外部环境 ,同时 ,必须将人类社会诸系统的协调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12.
13.
<正> 历史研究的社会功能贵在具有认识价值。所谓认识价值,其一就是鉴往知来的作用,即以古代的社会演变过程作为参照,来深化和指导对现实的认识。这个认识价值是可以实现的,但又不是轻而易举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其前提在于历史研究的成果必须真实,并由此进一步认识历史的本质和规律。我想,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可否在这样两个问题上努力实现其认识价值:一个是分裂和统一问题,一个是宗教和神权问题。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魏晋南北朝经过的是充满急流险滩、峰回水旋的独特历程。这段历史的发展,表现着各种可能性,存在着多种选择的机会。东汉大帝国崩溃以后, 相似文献
14.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人与环境的关系史,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兴起与衰落,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与一定的自然环境及其作用机制密切相关,环境可以催生文明,也可以毁灭文明。 相似文献
15.
陈光潮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5):35-39
统计学界对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界定存在混杂现象,科学的界定统计学研究对象是科学定义统计学的前提,只有真正理解统计学研究对象的意义,才能真正认识统计学的思想精髓。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客体对象的数量方面,客体对象的数量方面不仅具有一般学科研究对象所应具有的共同基本特征,而且具有一些统计学学科所独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17.
18.
全球化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全球化进程给予了定位分析 ,剖析了初级阶段的全球化对资本主义文明模式的作用 ,分析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模式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9.
文明进程依次分为工具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时代等四个时代,每一个时代都包括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过渡期等四个阶段。在18~21世纪期间,广义现代化过程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其中,从农业时代和农业文明向工业时代和工业文明的转变是第一次现代化,从工业时代和工业文明向知识时代和知识文明的转变是第二次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中国史研究中围绕“传统与近代”、“增长与发展”、“边际效益递减”与“资源配置劣化”等问题存在一些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特提出加以讨论和澄清。主张坚持“求实”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 ,认为只有以之为中国史研究的理论武器和思想武器 ,方能彻底走出旧的误区 ,避免走入新的误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