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造性思维,不是单一的思维类型,而是多种思维类型的综合效应,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统一。丰富的知识、经验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科学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反映,它虽然超出了感性经验的范围,但又是和感性经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只有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开展思维的活动,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离开了感性经验或感性材料,思维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得出的结论,也成了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  相似文献   

2.
在通常情况下,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定量研究又是定性研究的深化和精确化。在没有对事物进行定量分析并找到其质量的数量界限以前,我们对事物质的认识还是初步或粗略的,因而对实践很难提出十分明确的具体指导。调查研究活动作为事主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地认识事物的实践活动,也必须对调查对象加以定量分析,这是一个必经的认识过程或工作程序。为了进一步提高在调查研究活动中的定量分析水平.有必要分析和把握好若干定量分析的规律性东西。以便进一步提高调查研究的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3.
戏剧审美理论在唐宋时期已开始萌生,其基本特点是:雏型的戏剧艺术刺激、作用了人们的感官,启动了人们对于这一事物的认识性活动,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直观地获得了关于它美学属性的感性知识与经验;而这种感性知识与经验终未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与这一基本特点相联系的是:这一时期人们对戏剧艺术的认识活动,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夹杂、附属在戏剧欣赏活动的感受中;戏剧艺术理论家就是戏剧观众,戏剧观众就是戏剧艺术理论家,戏剧活动只是在孕育着理论家的起来,但还没有起来,人们得到的感性知识与经验也不是什么主动地考察,而是一种被动的戏剧观感,此其一。其二,这种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地理想象能力?地理想象能力就是人脑对客观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反映,是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借助语言和一定的感性材料,通过观察和思维活动,构成从未见过的新的地理事物形象的一种心理活动能力。地理想象能力是学生学好地理所必备的一种心理品质,它对于学生形成地理概念,发展地理思维,掌握地理规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柏拉图的idea之为“理念”而非“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柏拉图的idea并非感性直观的对象,而是概念思维的对象,从而它绝非感性直观意义上的事物的单纯的"形相",一种感性存在,而是一种理性存在。它作为事物之自身,乃是事物的本质,作为思维存在,乃是与事物之本质相应的思维之概念,而它同时又是事物的理想存在,构成了事物的目的,这样,它在根本上是本体论、逻辑学和目的论三者的统一。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这三层内涵又同时避免了对idea的基于一种单纯的感性直观的理解的译名只有"理念",而"相"的译名则不具有这样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正>杜夫海纳是法国当代著名的现象学美学家。与现象学美学的另一位著名代表人物一波兰的茵加登比较起来,杜夫海纳更为重视对于美和审美的哲学考察。因而,评述杜夫海纳关于美和审美的学说,有助于我们对当代西方哲学美学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美学。 “美的对象就是在感性的高峰实现感性与意义的完全一致……的对象”以胡塞尔为奠基人的现象学的著名口号是所谓“返回事物本身”,它所说的事物就是直接地给予意识的东西,即“所与”。它  相似文献   

7.
(一) 本文提出这样的论题,很可能被看作是对美学的一种唐突和亵渎,被当作一种违背常识不懂美学的荒诞念头。因为在谈到美的时候,人们总是把它同直观、同事物的具体的感性形象联系在一起的。人们不但一致认为美只能是形象的、感性的,而且把任何抽象的、理性的东西排除在美和审美活动的范畴之外:“美总是指某种具体形象,抽象的东西即使是真的或善的,也不是美。”(施昌东)“‘精神美’、‘心灵美’、‘内在美’等等是指‘美德’,应在美学研究对象(美丑)之外”,“‘真’‘善’只有当其有能唤起审美知觉的形式时,才与审美活动有关。”(蔡师勇)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审美经验也在不断地证明着美的形象性和具体性:难道不是  相似文献   

8.
事物的存在形式有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本质我们只有通过理性才能把握, 现象通过感觉就能认识, 本质作为认识对象是极其广大的,而感性的范围则是比较小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中心范畴“物质”是极其广大的, 理性才能把握,因而辩证唯物主义是理性哲学。而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范围则是较小的, 是感性哲学。当我们谈实践时, 我们的认识范围就缩小了。缩小了的范围一般就是感性能够感觉到的。理性本体作为认识的一极是关于事物起源发展的东西, 因而是更重要的本体。但感性本体作为认识的起点也是不能丢的,舍此我们对事物就会毫无认识。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的实践唯物主义与历史的实践唯物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反映客观事物的词是感性的,即可以被感性地接受。如看到“马”这个词.就知道它用来标志客观实在的马,指称对象具有“是哺乳动物,头小,脸长,颈部有没,四肢强壮,善跑”等特征。然而词义并不是直接地、—一对应地反映客观存在的每一个具体事物,而是经过人们的思维活动,对同类事物的特征加以概括而形成的。它在自我形成的过程中,舍弃了具体的、富有感性的东西,词所指称、标志的客体如“马”已不是形态各异、具体可感的实体,而成为一种已经概括的抽象的客体。所以列宁曾说:任何词(言语)都已经是在概括。又说:感觉表明实在,思想…  相似文献   

10.
要写好文章,不仅要细致地观察事物,还要在观察中注意思考。细致入微的观察,可以引起深思和遐想;认真深刻的思考,又可以使观察更全面。观察与思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教会学生在观察中思考,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要引导学生比较同一观察对象的几种不同状态,并从中概括出它对自己的启发。事物总是发展的,变化的。因此,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应该是片面的、静止的、僵化的。  相似文献   

11.
调查报告,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规格和要求撰写而成的带有“报告”性质的文字材料。用数学方法表示,就是:“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调查是前提,报告是结果。它和总结(又称总结报告)同属一种体例,内容上有许多相通之处,但在写法上又有诸多不同的地方。一、调查报告的分类调查报告所反映的对象,是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因而它的内容也随着事物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类型。据此,人们把调查报告划分为若干种类。比如:全面调查、专题调查、新事物调查、典型经验调查、揭露问题调查、案例调查等等。目前这种分法比较流  相似文献   

12.
当某一事物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之前,每难以给予其概念及外衍边缘的明确的或准确的界定。事物的未能被充分认识,不外乎二方面原因,一是认识对象有着特定的复杂性和异常原因,二是研究工作还没能深入的多侧面的展开。就前一点讲,其丰富性和复杂性应该更激起人们饶有兴致地去认识它;就后一点言,则无疑有待于我们作出艰苦审慎的努力。所以,未被认识或一时尚难以被明晰地认识,决不该导致对认识对象发生怀疑以至否认的倾向,否则,显然是草率的简单化的行径。文化研究,特别是地域文化如吴文化及其历史的研究,似更应  相似文献   

13.
以爱德华·霍尔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提出的"高语境文化"概念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中国产生的儒家文化渊源。分析了《论语》中体现的自省、内敛、含蓄与谨慎等品质。从要求人们对外界事物、环境细致观察,甚至察言观色的告诫以及君子为人立身的标准这三个方面分析阐述儒家思想是孕育中国高语言环境的文化根源。通过分析论述,旨在强调我们在学习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与知识时,应重视相关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思考,这样才能使我们较为深刻、透彻地理解所学的理论与知识。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把质定义为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部规定性提出质疑,提出了质的新定义:质是人们可以用感性经验所感知的、以事物未分解的全部属性和特征所表征的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15.
形象思维也是思维,因为它能通过形象概括,与抽象思维同样对于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那么,什么是形象概括呢?从心理学说,形象概括是一种表象运动,它依赖表象的运动而进行概括.我们知道,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感性形象”.因为它感知的对象往往是同一类事物或处于不同时间、空间的同一个事物,所以表象不仅有具象性(也有人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一个限定的物理现象(或观察对象),可能有若干种与之相应的物理过程可以表征。深入研究和思考该现象与相应过程的基本内容,透彻地掌握有关的物理学原理,并综合地进行分析,是指导我们进行操作的重要基础。 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表征它的量有速度,时间,距离等参量,当然反映它们之间的数学模型(函数表达式)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正> 一、观察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能力。我们掌握知识、技能的认识规律,一般是从感知开始的,因此,观察能力越强,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就越容易。巴甫洛夫把“观察,观  相似文献   

18.
“审美对象就是辉煌地呈现的感性”,也就是说,“感性”是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在“艺术作品—审美对象—审美知觉”这一具有现象学意向性的理论框架里理解“感性”,会使“感性”的含义更具整体性和深入性。在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的关联中,“物质材料”(未被审美地感知时的艺术作品)与“物质手段”(材料的材料)有别,原始感性与审美感性有别。审美感性不是审美对象依存性的属性,而是具有独立自主性的对象本身。在审美对象与审美知觉的关联中,两者相互之间具有原初性的可逆性关系——“呈现”。呈现是非对象性的、存在性的“绝对呈现”,所以,“感性”在艺术作品的物质材料与知觉主体的肉体之间以呈现的方式生成了具有独立自主性的自身,成为审美对象。  相似文献   

19.
从着眼点的转移看英语动词的时和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我们观察、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中,着眼点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决定我们对某事物的观察内容以及我们对其产生的概念,人们总是通过转移着眼点来认识周围更多的事物。自从兰盖克提出这个概念以来,有关讨论着眼点及其转移的文章并不多,兰盖克本人也未对其做进一步的研究。文章试图以着眼点的转移理论来分析英语动词的时和体,它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可以尝试应用于英语教学中。  相似文献   

20.
所谓“注意”,在心理学上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指向就是入以一定的事物作为心理活动的对象,这表现为,在一定的时间内人们只感知、思考或识记某一些事物,而不感知、思考或识记另一些事物,只从事某一些活动,而不从事另一些活动。集中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深入到所指向的对象中去,并且撇开了其他对象,这表现为,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内聚精会神地注意某些事物,并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