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产国际及联共(布)中央酝酿并改变了“西安事变”的历史走向。“西安事变”始终是围绕苏俄远东战略安全的核心利益展开的。国际地缘政治是研究“西安事变”发生发展的前提。张学良事变的动机在于借助中共谋求苏俄的国际援助,以“西北联合政府”取代“南京国民政府”。事变后的政治态势出乎张学良所料。张执意护蒋回府,是幻想破灭与政治谋骗双重打击下的无奈之举。  相似文献   

2.
论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促成蒋介石接受张、杨及中共抗日思想的关键.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事变的主角张学良.在整个西安事变的发展过程中,张学良不仅是和平解决事变的倡导者,还是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实施者,张学良作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主体地位以及发挥出的决定性作用,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3.
西安事变中的南京国民政府宋波西安事变,是中日民族矛盾空前尖锐,中国面临亡国危机的情况下,由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一次重大行动,其目的在于逼迫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停止内战政策,领导全国力量抗日,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以不计前嫌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眼...  相似文献   

4.
关于西安事变的历史下限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西安事变的历史下限问题张亚斌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极其重大的事件。长期以来,对于西安事变的历史下限问题,史学界通常认为,张学良放蒋介石回南京西安事变随即结束,余下的问题只是西安事变的善后处理问题。笔者在查阅了大量的有关西安事变的历史档案资料之...  相似文献   

5.
博弈论视角下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弈论作为分析利益冲突与妥协的工具,它为正确客观地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提供了理论视角。张学良、杨虎城基于理性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国内外形势而发动了西安事变。面对由事变引起的军事危机和政治危机,张、杨和中国共产党一道,在理性决策下,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件、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力挫亲日派等派别的阴谋,成功化解危机,与蒋介石达成"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爱国协议。在理性和有限理性的相互妥协下,蒋以"人格"保证履行协议;张学良在未得到中共和杨虎城的同意时,亲送蒋返回南京,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6.
“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二将军率部“兵谏”,逼蒋抗日,早已家喻户晓。然而,很多人还不知道,为配合这次震惊中外的特大行动,东北军五十一军军长兼地方省政府主席于学忠,还在西北重镇“金城”发动了“兰州事变”,留下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36年12月,张学良由陕西来到甘肃,与东北军五十一军军长兼地方省政府主席于学忠商讨了局势。回陕西后,便于12月12日凌晨,发动了“西安事变”。 与此同时,一封张学良将军亲署的特急密电发到兰州,命令驻甘东北军五十一军立即采取行动,配合“西安事变”。兰州地处甘肃中部,跨黄河两岸,它东接陇原,西控阳关,南临巴蜀,北扼朔方,地势险要,是西陲重镇、历  相似文献   

7.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合作杭日时局转换的枢纽,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主要因素有:一、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计为重,从中协调。二、蒋介石被迫反省,改弦更张。三、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无私无畏,肝胆相照。四、宋氏兄妹从中斡旋,入情入理。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是诸多因素促成的结果,缺少任何一个方面,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都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8.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在西安城东二十五公里处的临潼华清池扣留了前来督促剿共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25日,蒋介石因许诺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而被释放,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对推动国共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然而,半个世纪过去了,西安事变为什么能以和平解决,对这个问题,国内外学者的认识尚不尽一致,甚至还大相径庭。有一种意见认为: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作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派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赴西安协助张学良、杨虎成和平解决了这  相似文献   

9.
宋美龄是代表国民党蒋宋家族参与和平调解西安事变的主要人物之一.她秉持"和平与抗日"的原则,在南京竭力劝阻主战派对西安的讨伐,在洛阳敦促讨逆部队直接服从蒋介石的命令,从而将"讨逆"战争转化为不至于成为破坏和局的博弈举措.抵达西安后,她改变蒋介石不肯妥协的殉难心态,陪伴其度过从"剿共"到抗日的国策转变的心路历程.她和宋子文一起,代表蒋介石与周恩来谈判,达成全面停止内战、国共一致抗日的若干口头协议.她还凭借与张学良的多年交谊,以及张学良对她的抗日政见的敬重,在蒋介石坚持不签署书面承诺的情况下,成功说服张学良首先同意放蒋,从而使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这就从国民党开明高层的一方,为将西安事变建造成为中华民族摒弃前嫌、团结抗日的历史丰碑而"上梁盖顶",其历史贡献弥足珍视.  相似文献   

10.
西安事变期间,中国共产党对张学良、杨虎城究竟采取了怎样的政策?这个问题似乎已成定论,并无重新说明的必要。但是,对于事变后张、杨的个人命运和结局,现代史学界不时出现的某些说法,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例如,有的论者就认为,早在西安事变前国共双方即已秘密“搭线”,且“一切条件大抵都达到协议”,及至事变发生,国共双方又就事变的解决进行了“幕后交易”,而“这些国共之间的秘密来往,当然张学良都被蒙在鼓里”。是故“西安事变一出来,张学良立刻打入败部,他在三边关系(指中共、南京政府与西安—作者注)里,立刻成了…  相似文献   

11.
六十多年前,杨虎城将军创建的十七路军与张学良将军的东北军联合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从而国内形势出现了重要转折。十七路军发动西安事变,首先具有深厚的阶级底蕴。这支部队的最早班底,都与反动势力不共戴天,有着强烈的反压迫反剥削的思想,存在着革命性。其次,十七路军不断追求进步,接受进步思想和主张,追寻、顺应时代潮流,这是他们发动西安事变的重要思想底蕴。第三,十七路军中凝聚着最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受爱国主义思想的总趋动,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发动,体现了十七路军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人们前进。  相似文献   

12.
少壮派对西安事变起了重要作用。肤施会谈前,少壮派的多次分析、论证、劝说,对张学良形成联共抗日思想具有直接的奠基作用;肤施会谈后,他们积极帮助张学良从事联共抗日的准备工作;西安事变中,他们在前、中期起了很好的作用,后期发动了以救张为目的的二二事件,起了不小的负作用。综之,他们功大于过  相似文献   

13.
西安事变时期国际舆论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安事变的爆发,引起了世界范围的震撼和关注,也引发了强大的国际舆论.同时,无论是事变之前还是事变之后,中国的各种政治力量也在极力地争取国际舆论.由于不明真相及自身的国家利益,西安事变时期各国舆论反应总体上是不利于西北地区的,与有关方面的事先期待有很大的反差.但是,欧美新闻舆论、苏联新闻舆论都倾向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国际新闻舆论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程度影响了中国社会中的各种政治力量,尤其是事变的发动者张学良处理西安事变的立场、方法和决心.国际新闻舆论对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和平解决,起到了中国任何政治力量都难以起到的独特作用.对西安事变的国际新闻舆论进行客观和深入的研究,能加深对西安事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共产国际在中国现代历史上是一个重要角色,其政治行为及政治态度对中国各方政治力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共产国际在西安事变中的态度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本文提出了关于西安事变的真相及共产国际对事变影响的新观点.本文进一步论证了"中共是独立地而非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作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决策"这一论题.本文认为事变中国民党中蒋介石派从共产国际处的获益良多;而张学良则是在对共产国际的巨大失望中为中华民族,同时也是为苏联的民族利益做出了巨大牺牲.  相似文献   

15.
在张学良的政治生涯里,爱国主义居于主导地位,地方主义居于从属地位。东北易帜体现了张学良鲜明的爱国主义立场;在九·一八事变中,影响和支配张学良作出不抵抗决定的则主要是地方主义因素;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是他爱国主义与地方主义思想交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历史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结合体。历史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中也蕴含着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和补充,历史正是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中不断演进。西安事变前夕,民族矛盾上升,团结抗日成为社会的一种潮流。蒋介石抗日步伐迟缓、加速剿共的做法,必然激出事变。它通过张学良杨虎城二将军扣押蒋介石的偶然形式表现出来,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贞勤 《山西老年》2013,(4):18-19
1936年12月12日晚上,古城兰州,一阵激烈的枪声响过,东北军五十一军迅速解除了驻兰州国民党中央军的武装,并扣押了部分国民党中央驻兰要员,这就是历史上鲜为人知的"兰州事变"。"兰州事变"是"西安事变"的延续和重要组成部分,指挥者是东北军五十一军军长兼甘肃省政府主席于学忠将军。两"事变"和平落幕不久,张学良和杨虎城先后被囚,杨虎城还几乎全家遇难,同样把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得罪苦了"的于学忠却安然无恙,抗战期间还因功晋升为一级上将。  相似文献   

18.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发生,既不是张、杨两将军的个人品质所致,也不是他们的偶然冲动之举.同其它历史事件的出现一样,有其基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各种因素错综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西安事变发生的基本原因有以下三方面.第一,西安事变是张学良、杨虎城从民族利益和切身利害关系出发而采取的断然措施.1931提“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采取妥协退让方针,使东北近百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张学良做了三件大事:东北易帜、"九一八"事变不抵抗和发动西安事变.期间八年,张学良面对日本对中国的觊觎逐步升级,其心路历程经历了一个从不合作、不抵抗到坚决抵抗的变化过程,而在这一历程中张学良的息内争、御外侮的基本思想一直没有变.  相似文献   

20.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并不是蒋介石下令不抵抗,而是张学良下的命令,从而导致沈阳失守,东北沦陷.由于张学良对日本的看法与蒋介石观点基本一致,两人对"九一八"事变的处理,也就十分的相似.所以,张学良和蒋介石对东北沦陷都应负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