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城市人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在潜意识蕴积了一种因渴求亲近远离他们的传统文化,故乡和大自然而产生的"乡土情结",这种"乡土情结"使他们需要得到情感上的寄托与宣泄,从而影响着他们对电视节目的需求和选择,城市电视台开办电视栏目应满足这种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2.
"梦"与"花":顾城和海子诗歌创作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梦"与"花",分别是顾城和海子诗歌文本中重要的意象.在"梦"的世界里,在"花"的掩映中,深藏着诗人的心灵追求和精神渴望.顾城在他的 "梦境"中表达了对"未来"和"远方"的追寻,而海子诗歌的"花朵"开放在"返乡"的路途,"回望"和"留守"是他的精神姿态.顾城用"梦"建造了一个"童话世界",海子则用"花"营造了一个"神性世界",他们诗歌的书写方式就是他们生命的书写方式."梦"与"花",和他们所生活的现实语境分别构成一种"对抗"和"超越"关系.  相似文献   

3.
正导读:"新生代农民工",是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的提法,主要是指"80后"、"90后"农民工。随着第一代农民工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逐渐登上城市这个舞台。对大多数第一代农民工而言,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只是城市的"过客",他们来自农村,归宿也在农村。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许多人对自己的未来很迷茫。他们生活在城市,心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早期儒家还是古希腊的哲人,对于理想政制的设计一直是他们哲学乃至政治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基于道德中心主义,二者都对理想政制的设计寄予了他们的道德伦理思想.对于早期儒家而言,这种理想的政制就是"王道";而对于古希腊的哲人来说,这种理想的政制就是"哲学王".无论是"王道"还是"哲学王",他们都是在充满道德悲悯情怀的哲人那里所寄托的政治实践理想.然而,现实的政治和社会形势使得这些充满理想的哲人不得不考虑这种政治理想如何在现实的层面上实现.这样,"王道"或许要通过"霸政"才有可能得以实现,而"哲学王"如果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也必须要通过强调法治的制度才能实现稳定和谐的城邦.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来国内"城市旅游"与"旅游城市"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旅游推动了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奠定了我国整个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而旅游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类别的城市,其发展引起理论研究者高度重视.近十年来关于城市旅游和旅游城市的研究主要涉及城市旅游竞争力、城市旅游形象、城市旅游空间、环城游憩带,以及旅游城市特征、形象和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旅游和旅游城市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都有发展和创新.未来,该项研究应注重理论体系建设,开拓研究方法,并明确界定"城市旅游"与"旅游城市".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生了大批剩余劳动力,并且一系列制度的变革使得农民的流动成为必然.流向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虽然他们身处城市,但从身份而言,他们仍然是农民."城市中的农民"的边缘身份,决定了他们在城市中生存与发展的特殊性与过渡性.本文通过对一个"边缘村"的形成及其居民生存状况的研究,以进一步分析解释农村社会分化、农民流动的原因,并且也着重分析了其内部结构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走向"天人合一"的城市文化生态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观念与西方城市文化生态学派对城市研究的内在默契,反映了东西文化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正在走向融汇与统一.建构这样一种新的文化体系,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以及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论.本文应用这种新的理论与方法,分析现代城市的结构、功能及其特点,认为城市文化研究的基本着眼点是"以人为本",未来的城市将充分体现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协调,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同步发展,21世纪的城市将会真正走向"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尤金·奥尼尔剧作中塑造了一大批"逃遁者"形象,他们在一个封闭、远离现实、充满诗意的过去或幻想的世界里游荡,灵魂无所归依.从形态分析,生成动因对"逃遁者"形象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剧作家笔下折射的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生存困惑.  相似文献   

9.
综合量化与质性研究方法,以人为中心和时间为线索系统分析西部民族地区农村青少年的"进城动机-进城方式-进城后的生活质量"等城市融入过程特点。结果发现,受访青少年大多数人是主动进城,进城动机主要包括学习/受教育、找工作和到城市生活等发展习型动机为主;从进城方式来看,近一半受访者选择与亲人或老乡入城,另一半则选择独自进城;大多数农村青少年都倾向于选择西部的省会城市;入城后,他们主要是进入各类学校学习,就业者中更倾向于选择进入服务行业;从客观的居住状况和消费水平看,受访青少年的生活质量与城市居民还存在较大差距,呈现出"低质化"的特点;从主观的生活满意度看来,他们对进城后的城市生活总体上感到满意,对未来比较乐观。基于以上结果,未来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从西部小城镇经济发展道路创新、城市制度创新和人力资本提升三个方面寻求破解这一地区农村青少年的城镇化困境。  相似文献   

10.
曹春荣 《中华魂》2004,(1):31-34
在中国共产党的情报与政治保卫史及文化工作史上,李克农、钱壮飞、胡底是3个充满传奇色彩而又功莫大焉的杰出人物。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们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深入龙潭虎穴,与强敌斗智斗勇,演出了党史上极为惊心动魄的一幕。来到中央苏区和红都瑞金后,他们又以丰富的地下斗争经验及多才多艺之身,活跃于此间政治保卫战线与艺苑文坛,走出了一条从"龙潭三杰"到"红军三杰"的辉煌之路。  相似文献   

11.
作品通过一个女性莱尼及围绕着她的众多男女"他们"的生活,反映了德国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纳粹对人性的摧残与扭曲.另一更为重要的主旨在于表达自己对生命存在模式的思索,对理想人性的追求.这一追求与思索是通过人物莱尼和"他们"的生命状态的描写而表达的.但其问又流露了作者思想的矛盾与迷惘.最后笔者提出了"生态人"的概念.  相似文献   

12.
未来是将来发生的事情或事物存在的状态。自人类具有了高级思维之后,未来就是他们思考的一个充满无限魅力的主题。人们思考着未来,充实和丰富着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激励着自己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勇气。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引导着人类一步步跨入现代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13.
盛唐诗雄浑壮美、大气磅礴、酣畅淋漓,充满阳刚之气,既与盛唐强大的国力、广阔统一的疆土、开放的文化政策有关,也与盛唐人普遍尚"胡"且多有"胡气"有关."胡气"就是大气、豪气、英雄气,其中当然也多少掺合着一点儿"蛮气".尚"胡"就是崇尚北方游牧民族的气调、气派、气度,包括他们的生活、习俗及其价值观.天才诗人李白无疑是"胡气"的典型体现者.李白那种雄视古今、狂放不羁、自然纯真的个性风采,"胡气"在其中无疑起到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香港作家黄傲云在《香港文学》上发表了一系列描写去国与怀乡的小说。在他的作品中,今昔对比的时间模式表现为不堪的过去与美好将来的对比,这种"前瞻"型的未来观不同于以往沈从文以来"后顾"型的未来观,其中"乡"的文化身份模糊不清。怀乡实际上是怀念文化身份不明的"城",在文学创作里,城市开始影响原乡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5.
    
这是"全球第一CEO"杰克·韦尔奇所有著作当中最富盛名也最畅销的一部,是其掌管通用电气21年管理智慧的精华结集。赢,是所有人都在追求的目标——在商业竞争中赢得合作,在管理中赢得信任,在工作环境中赢得尊重,在家庭生活中赢得爱,在人生历程中赢得价值感。在杰克·韦尔奇看来,赢不仅仅是"好",而是真正"伟大的"。当一个公司盈利的时候,它的每一个员工也能获得长足的进步,他们拥有更多的工作和创业机会,对未来充满自信,有钱送孩子上大学,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退休生活也能有更好的保障。赢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就业的压力与思想上的教育,让大学生们对自己有了重新的定位,他们有的支边,有的走进乡村干部队伍,有的在城市中竞争高新职务,还有的抓住哪怕不起眼的机遇--家政服务,也要为自己的未来谋个出路.  相似文献   

17.
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在他的多部长篇小说中创作出了一系列"自然人"的形象.霍桑笔下的"自然人"形象,都生活在远离尘嚣的自然世界里,他们蔑视清规戒律,热情地追求自由,与道德沦丧的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罪恶格格不入,代表了和谐的精神和力量.他们虽有统一的性格特点,但其命运却不尽相同,而从这种差异上,可以明显地看出作家关于"自然人"的思想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面对全球城市的一体化与同质化趋势,广东新时期作家努力探寻"南中国城"的独特风格与魅力。他们或抓住岭南文化的世俗化特征,努力打造充满自由批判意识又乐观进取的世俗之城;或把握住岭南务实之风,在南中国市民的日常起居与生活点滴中捕捉城市灵魂;或感受着岭南从容淡定的文化心态,仔细描摹"南中国城"的闲适日常与诗意人生。广东新时期作家从不同角度表达着城市想象,用不同词语建构出多样化的城市形态,一个兼具强烈世俗精神、务实作风与闲适情调的"南中国城"在他们笔下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19.
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每个城市中人,或多或少都向往过一种田园生活:山清水秀,一栋小房子一个大院子,养花种菜其乐融融……近日在鹿城七都樟里村,记者遇见了孙振洲夫妇,他们目前的生活状态,挺符合很多城市中人对"田园生活"的想象。2017年5月,在城市中生活了20多年后,他们来到七都樟里,自己动手设计,打造了一座"阳光小院",让诗意照进生活。  相似文献   

20.
现当代文学视野中的"农民工"形象及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商品经济冲击下,中国近代以来造成的城乡二元对立、旧有的乡村自然经济和生活方式日益遭到瓦解,迫使农民离开土地和乡村到城市谋生,这种社会现象引起文学的关注.从五四到30年代,出现描写农民背井离乡到城市谋生的作品,这些作品从经济、社会动荡和民族与阶级压迫的角度探究农民离乡的原因,叙写他们的城市遭际和心路历程.抗战爆发使描写乡村破败和农民被迫进城的文学暂时中断.建国后的30年里,严格的户籍身份制度和社会管柬,堵塞了农民进城的道路.20世纪80年代后户籍制度的松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与社会的边缘与贫穷,使大批农民以民工的身份大量涌入城市谋生,他们是城市生活方式和文明的追求者、城市建设和社会需要的劳动力,又是城市的底层和牺牲者.当下文学对作为城市外来者的农民工进行了大规模的描写,形成了独特的人物形象系列,成为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