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农村籍大学生是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没有城市生活历史的“准城市人”,面对新的生活环境,他们必须调整和改变自己,以适应新的生活。本文通过他们对大学课程的学习和角色的认知,城市生活方式模仿,自我意识和城市归属感的培养,良好的行为模式和健康的价值理念的形成五个方面的描述来分析他们是如何从“准城市人”向“城里人”转变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乡老年人口生活质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老年人口的核心问题是生活质量问题,对老年人口主观幸福感的关注有助于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基于杭州市城乡老年人口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发现,城市老年人比农村老年人具有更强烈的主观幸福感.子女孝顺是影响城市和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最主要因素;经济状况、对社区工作满意度、婚姻、性别等也是共同影响因素,但影响程度在城市和农村间存在差异.此外,在城市模型中,自我照料程度、子女个数等个人特征因素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显著;在农村模型中,经济来源、对权益受侵害后的处理方式等经济和社会保障因素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显著.总之,城乡老年人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不同,城市老年人已侧重于对精神的需求,而农村老年人首先还需要物质的满足.  相似文献   

3.
赵玉明 《社区》2011,(24):26-26
福建省福州市早在1999年就已迈入了老龄化城市行列,而且老年人占城市人口14.56%的比例,高出了联合国老龄化城市界定的标准。而这里的老年人常常以生活在“有福之州”的城市感到幸福和满足,那么就让我们走进社区,走近老年人,去感受他们的“福气”。  相似文献   

4.
赵玉明 《老友》2011,(4):25-25
福州市早在1999年就已迈入老龄化城市行列,而且老年人占城市人口的14.56%,高出了联合国老龄化城市界定的标准。但这里的老年人常常以生活在"有福之州"而感到幸福和满足。前段时间,我来到福州市的几个社区,走近老年人,去感受他们的"福气"。  相似文献   

5.
宋代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阶段,不少宋代文人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城市,是城市生活的参与者、领导者和解读者。通过文学或非文学的手段,他们融入自己生活的城市,影响和改造着城市与城市意象。  相似文献   

6.
陈怀生 《老友》2013,(9):43-43
在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退休生活中,樟树市不少老年人崇尚文明,结缘翰墨,潜心著书。他们有的是为圆一个梦想,有的是为珍藏一段记忆,有的是为彰显个性。他们著书背后的故事都不一样,但有着共同的目的,那就是:使夕阳更灿烂,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夙愿。在我的书架上,珍藏着12本樟树市老年人近几年出版的书。这些书的作者是各行各业的退休人员。长期  相似文献   

7.
心语心愿     
《老友》2009,(2):46-46
我发现周围有不少朋友像我一样,父母在农村,他们的父母都不愿进城。除生活不习惯外,大多是由于进城来后,怕看到城市人鄙夷的眼光。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的城市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大背景下,老年人群体在城市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体现出来了.要想充分发挥城市老年人在这两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不但要确保这一群体思想政治状况的稳定,而且要切实提高他们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疑,政治传播在这方面应当承担起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鉴于城市老年人群体基本上是在社区的范围内生活和活动,就必须做好社区政治传播在社区层面的工作,促使城市老年人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融入到社会之中,这也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孟谦  周明星 《社区》2005,(14):F002-F002
与立交桥流畅的形体不相称的,是“流民部落”的“帐篷”。在一些城市中,特别是城乡结合部,一些“三不管”的城市区域,被这样一些人群占据着。有人称他们是“弱势群体中的最弱势的人群”,也有人说他们是社区中的“自由居民”。在城市的“角落中的角落”讨生活成了他们的生活常态。每每看到他们的生活状态,总让人心头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城市“角落中的角落”@孟谦  相似文献   

10.
在孟加拉首都达卡的街头,像这样的行乞者随处可见。他们原来可能就是依赖土地而生活的人,粮食对于他们是每年都会收获的希望。但是,现在他们离开了土地,依附于城市而生活,食品对于他们就是需要用尊严来换取的血浆。他们确实不受土地的束缚,却真正为贫困所厄。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浙江省城市老年人的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进行调查,并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研究其影响因素,从而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并解决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魏得强 《老友》2012,(4):41-41
我接到父母的电话,年迈的二老要从老家来看望我们一家三口.我们自然相当欢喜。算起来,我来这个城市工作已10多年了。他们二老可能怕给我添麻烦,极少来城里。于是我决定这回在城里挑一家高档饭店招待他们.让他们感受感受都市的现代生活。  相似文献   

13.
使用江苏省13市750名老年人的问卷调查数据,对城乡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有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47. 37%的老年人表示对当前生活比较满意,19. 94%的老年人表示非常满意。江苏城乡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年龄、生活自理程度、是否患慢性病、健康自评等个人因素,收入、与子女的关系、是否感到孤独等家庭因素以及所在社区是否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社会因素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提升城乡老年人生活满意度需要从个人、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4.
周德峰 《山西老年》2012,(10):64-64
在公园里、广场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许多老年人,有的引吭高歌,有的翩翩起舞,有的排演戏剧……他们脸上笑逐颜开,个个精神抖擞。人们不禁感叹:他们的晚年生活多么幸福、多么浪漫!很多人主张老年人要多一点浪漫情怀,这是晚年生活质量高的外在表现,可以促进老年人的健康长寿。但也有人认为,浪漫情怀是年轻人的专利,老年人应该远离浪漫。诚然,过度的浪漫,老年人应尽量远离。但正常的浪漫情怀,还是应该大大提倡。如今大多数老年人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现实生活中浪漫情怀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相似文献   

15.
在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基础上,详细描述了甘肃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境况,结果发现:老年人文化程度很低,丧偶、独居问题突出;经济收入十分有限、来源单一,消费水平极低且以生存型消费为主;与儿子同住是主要的居住模式,生活照料缺乏;社会支持以家庭为主,生活需求层次较低;身心健康状况不佳,精神文化生活严重匮乏。因此,要通过发展农村经济、关注老年人身心健康、弘扬孝文化、调动村委会及村干部的积极性为手段来全面改善老年人的生活境况。   相似文献   

16.
高亮 《老友》2009,(1):18-18
老年人的幸福,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在平时谈论中,有的认为只要有钞票就是幸福,有的认为有孝顺的子女在身边是幸福,也有人认为要有房子、车子等较好的生活条件,更多的人认为是老年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7.
文化资本的差异不仅使得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拥有不同的职业地位(白领/蓝领),共同的身份标记与惯习(家乡文化资本),还使得同在城市生活的他们既有着不同的社会位置又有着相似的境遇与心境。文化资本是他们做出是否定居城市决定的重要因素也是他们最终融入城市社会所要跨越的区隔。探讨区隔背后的原因,不难发现文化资本不仅与经济资本一样是稀缺的,在传承和获取的社会条件方面,它比经济资本带有更多的隐蔽色彩。教育机会、家庭背景以及个人的品位与生活方式等因素不仅潜在地影响着农村流动人口的文化资本获得,更成为了他们在城市攀援的阶梯。  相似文献   

18.
静一 《新天地》2016,(6):32-33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老年人的消费观念也悄然发生变化,他们的消费方式和习惯正逐渐向年轻人靠拢,买、买、买……成为不少老年人的生活常态。然而,让我们来盘点一下。  相似文献   

19.
"热爱农村"看似农村人针对城市文化扩张的一种保存和高扬地域文化的自卫策略,并以此来反抗和拒斥城市的话语霸权。然而,悖论在于,"热爱农村"并非是农村人自觉独立地、自我生长出来的理念,而是城市文化扩张所带来的一种反冲。城市希望农村是一个异于其自身的他者的形象,而农民的城市认知在这种过程中无可奈何地成为"共谋"。在乡村学生的城市认知中,城市是一个梦,同时,城市也只能是一个梦。共生在他们的城市认知中的城市情感是:渴望、惧怕、冷漠、厌恶,而且他们在无意中暗示着这种情感的一个发展趋势--越来越消极,越来越否定。  相似文献   

20.
精神需求对老年人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农村老年人作为老龄群体中一大组成部分,他们精神生活是否满足事关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在城乡差异长期存在的情况下,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层次较低,精神生活单调,但他们中绝大多数对目前的精神生活比较满足,这种情况看上去令人满意,其实隐含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农村老年人缺乏追求高层次精神生活的内在动力,这将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阻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