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绿色消费是拉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动能,就当前中国整体绿色转型进程而言,经济维度转型势态良好,社会维度相对滞后。后疫情时代,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迫切需求凸显,家庭绿色消费意愿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但也呈现出:不同年龄层次的绿色消费观念差异、大众传媒不良引导、绿色消费政策引领乏力的新症候。对此,希望通过增强青年的家庭责任意识普及家庭消费伦理教育,善用大众媒介引导家风与绿色消费观互融,加强政府企业第三方协作推动落实绿色消费长效机制三方面,提高家庭绿色消费意识,推动家庭绿色消费观构建。  相似文献   

2.
在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中,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引导人们正确地对待消费,合理消费,促进生产的发展;切不可不顾生产的发展盲目追求过高的消费,更不可提倡“超前消费”,影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加强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培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目前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都有了很大变化。大学生作为消费群体中的特殊构成 ,他们的消费在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下日益多样化、超前化、现代化。客观地讲 ,大学生消费的主流是合理的、科学的、理性的 ,但不可否认其中也不乏一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 ,而且大有上扬趋势。为此 ,“两课”教育应充分重视大学生消费心理、加强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培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4.
消费观是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对消费水平、消费方式、消费构成等问题的态度和看法的总和,被用来指导人们的消费行为。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消费行为呈现出消费理念与消费行为矛盾,消费结构不尽合理、消费水平两极分化等特征,陷入欲望消费、炫富消费的误区。应以生态主义消费观对大学生消费行为进行引领,避免享乐主义等不良消费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消费主义及其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以及对外开放不断深入,人们受到了以人类中心主义和物质主义为价值取向的消费主义的负面影响,由此带来了对自然资源破坏和人们消费异化.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立生态系统观、文明消费观和可持续消费观,从而实现生态型消费.  相似文献   

6.
面对我国当前消费不足和消费过度而衍生出的一系列问题,需要重新认识和理清消费所具有的内涵。马克思消费原理是人们审视社会转型时期消费问题的重要思想资源,它主要包括历史、理论和现实三个维度的基本逻辑。在历史维度方面,马克思消费原理的形成经过了人本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三个阶段;在理论维度方面,马克思消费原理揭示了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消费是社会再生产得以进行的关键性因素和合理的消费观;在现实维度方面,马克思消费原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消费活动的不合理性,并对未来社会消费作出科学预见。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消费基本原理,对于新时代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以及构建科学的消费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视觉文化转向"不是一个纯粹的哲学范畴,也不是一个纯粹的美学范畴,更不是一个宽泛的无所不包的"视觉现象总汇",而是一个社会文化学的范畴.大众传媒的发展,特别是电子传媒视觉化影像传播的发展导致了大众传播的视觉文化转向,并由此导致了整个社会领域一系列的文化变革:文本的边缘化、虚拟影像和虚拟现实进入人们的生活空间,社会进入形象消费和感官消费时代,整个社会开始由以语言文字为主导的理性文化时代,逐渐向以电子影像为主导的感性文化时代转型.  相似文献   

8.
“消费异化”与精神家园的失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艳 《理论界》2006,(12):160-161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方式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在享受消费所带来的满足和快乐的同时,却沦为了消费的奴隶,人们在消费中迷失了自我,进而导致精神家园的失落。如何在和谐的社会中塑造和谐的消费观,完善消费结构,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9.
侈靡消费观通常被认为是<管子>在消费领域的创新之处,是消费主义之合理性的有力佐证.其实,这种认识是虚妄不实的,因为侈靡消费观既不是<管子>的消费目的,更不是它的主流消费价值观.对此的厘清,有助于人们更为精准地把握<管子>的侈靡消费观,形成自己正确的消费观念,从而促使科学发展观得以切实贯彻.  相似文献   

10.
要建设节约型社会,不能停留在一般的技术层面和口号宣传,最根本的是改变原来的消费观念,树立科学伦理消费观。消费的目标模式不是由人的动物本能规定,而是由人所处的社会伦理决定;消费的满足程度由社会的尺度来衡量;消费的方式由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伦理决定。消费伦理的现代性转换既包括儒家、墨家和道家等传统消费伦理的时代转变,还包括消费者至上带来的困惑、享乐主义带来的生活品质的迷失和个人主义带来的生态的灾难。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科学伦理消费观中,科学是消费伦理的首要原则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公正是科学消费伦理的重要保证;适度是科学伦理消费的前提。要通过建构科学伦理消费观,深化以人为本的伦理教育、提高人的素质,建立、健全社会消费伦理的法律、道德支撑,树立良好的社会消费风气,改善消费环境等手段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科学伦理观。  相似文献   

11.
论消费范式及其生态学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后期以来,随着社会意识形态范式的大幅调整,消费时代的文化逐渐从单一走向多元,技术发展引起消费范式经历从"原来意义上的消费"、大众消费到符号消费的嬗变,而现代消费文化的出现,对传统的文化等级秩序和深度追求构成巨大消解.因此,引导技术与消费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其目的在于促进我国构建生态消费、树立绿色消费观.  相似文献   

12.
吸收借鉴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节俭思想,积极传播节俭文化,把握其丰富内涵、性质和时代意义,同时紧密联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对大学生进行节约文化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合理消费观,树立正确的时间消费观、身体消费观和金钱消费观,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正在迅速成长、消费潜力惊人的群体,代表了中国新一代的消费观,他们虽然现在还不是消费的中流砥柱,但却是未来的消费生力军。他们的消费行为同时也是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幸福观的体现,反映一个时代的道德精神风貌。本文通过指出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且提出几点对策,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消费社会理论反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消费社会的到来标志着人类告别物质匮乏时代,进入丰裕时代。时代的转换要求相应的理论范式的转变。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学者有关消费社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消费社会研究的理论脉络和实践源头,并探讨了现行消费社会悖论式的运作方式。最后在综述消费社会已有的研究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消费社会的建构要求:在发展马克思的生产理论的同时,建立和发展消费的生产范式,从而建立一个不同于西方世界的消费社会。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电子商务的流行使越来越多的商家开起在线商店,向消费者展示出一种新颖的购物理念。大学生作为网上购物的主力军,淘宝、亚马逊、京东等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新的网上购物客户端兴起,即微商。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微商对大学生消费观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指出消极影响产生的原因,从而引导大学生端正消费理念,促使其合理购物。  相似文献   

16.
古人尚俭 ,固然与当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物质财富的贫乏有关 ,但更主要的是把节俭与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 ,以此养成良好的品行 ,不为物欲而丧失大志。这一思想至今仍有时代意义 ,不仅具有道德价值 ,亦有经济价值 ,以此引导消费行为 ,提倡“俭中有度 ,善于消费”,处理好集团消费与个人消费的关系 ,建立正确的消费观 ,有益于人性的健康发展 ,形成良好的经济秩序 ,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7.
“崇俭黜奢”的消费观在中国社会一直占主导地位 ,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人需要社会提高消费 ,从而能够开拓市场 ,扩大再生产。于是传统消费观受到挑战 ,“崇奢黜俭”论应时而生。如何正确引导消费 ,使之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正在改变着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在销售领域,知识经济不仅在改变着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而且还在改变着传统的营销方式和营销法则。为顺应时代的要求,市场营销领域也正在发生一场革命,即新的营销方略一“知识营销”正在兴起。“知识营销”概括起来就是:以知识为纽带,大力做好售前相关科学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让大众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改变消费观,不断地创造出知识性的需求和消费,从而开拓新市场,推销出新产品。“知识营销”与传统的营销相比,在营销的理念、营销的手段、营销的方…  相似文献   

19.
文化消费发达的时代,它表现为追求享乐、审美趣味的低俗和媚俗、迎合功利和文化产品的模式化缺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文化消费,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培育当代文化审美观和培养科学的文化消费观,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刘春玲 《阴山学刊》2005,18(6):68-71
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晚明的社会风气,使人们的价值观、消费观和审美情趣发生了变异。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体现着进步意义。不过,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转型时期新的是非标准尚未建立,晚明社会风气的变异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地域性和矫枉过正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