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纪泽作为晚清驻英法俄三国公使,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中俄伊犁问题交涉期间,他审时度势,采取了备战促和的谈判策略,较好地维护了国家利益。同时,伊犁谈判也反映了此一时期中外关系的发展脉络和晚清政府的外交态势,对清政府更好地开展外交活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曾纪泽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外交家。中西文化是曾纪泽外交思想的源泉。他是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外交思想反映了当时中国外交发展的方向。中俄谈判和中法交涉无疑体现了他的外交思想。他既不同于主和派 ,又不同于主战派。  相似文献   

3.
曾纪泽与沙俄签订中俄《伊犁条约》,宣告了沙俄在我国伊犁地区殖民统治的结束,伊犁正式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曾纪泽因而获得国内外的一致好评,但曾纪泽之所以能与俄国顺利签订《伊犁条约》,实与刘锦棠有极大关系一、坚决打击阿古柏余孽及卖国贼白彦虎等人的武装骚扰,粉碎了俄国利用武装骚扰长期霸占我国伊犁的阴谋;二、坚持以武力为后盾收复伊犁,才使得清政府拒不承认崇厚与俄国所签之条约,改派曾纪泽重新赴俄谈判,迫使俄国退还我伊犁。  相似文献   

4.
1880—1881年中俄伊犁交涉是曾纪泽外交事业的巅峰,其使俄前对遣使改约由畏懦缓议到坚定对俄开展交涉的心理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一,曾氏对俄之阴险及崇约丧权之严重性有了基本认识;其二,相较于崇厚交涉前后总署给予的宽泛告诫,曾氏使俄前收悉了总署对于谈判的具体谋划方案;其三,清廷“宽减”崇厚擅权之罪,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俄间紧张关系,也缓解了曾氏与俄交涉的畏惧心理。在曾氏心理转化的同时,中俄伊犁交涉举措逐渐成型:确立“重界轻商”谈判方略;对总署关于使俄人事及出使职衔安排做出理性回应;力主和谈的同时积极备战。曾氏使俄前心理演变及中俄交涉举措的确立为中俄谈判打下了坚实基础,其中的经验教训对当代中国外交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曾纪泽是我国近代誉驰中外的中年外交家。他在出任清朝驻外使臣期间,办理了三桩重要外交,其中对俄伊犁交涉、对英鸦片税厘并征交涉成功,赢得了国内外众声交赞,而对法越南交涉失败,则谤怨四起,迄今史学界亦评说不一,本文拟就曾纪泽关于中法越南交涉的原则立场,策略手段及失败原因作一粗浅探讨。中法越南交涉源于1874年越法两国签订的《和平同盟条约》(法国也叫“1874年条  相似文献   

6.
曾纪泽(1839—1890),字劫刚,曾国藩长子,同治三年由二品荫生补户部员外郎。光绪四年出任中国驻英、法大臣,后又充使俄大臣,至俄与沙俄谈判,改订崇厚已订之约,收回新疆伊犁和特克萨河地区。光绪13年卸任回国。回国后,任兵部左侍郎,卒于任,谥惠敏。  相似文献   

7.
曾纪泽是中国近代史上成功办外交的第一人,他采用的外交原则与策略既是其外交思想的重要表现,又是他在外交实践中有所成就的重要原因。其外交原则与策略主要表现为实力原则,慎待以夷制夷,力主均势外交。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现有文献资料,对曾纪泽洋教观的由来、主要内容及影响作用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深入地论述,力求弥补目前学术界对曾纪泽外交思想及活动研究之不足,从而使我们对曾纪泽这一历史人物有一个较全面、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1856年法俄接近之原因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克里米亚战争后期,当塞瓦斯托波尔于1855年9月8日被攻陷之后,法国也是力主对俄国继续进行战争的。然而,时隔月余,即在10月中旬,法国不仅已放弃了对俄国继续进行战争的意图,而且还与俄国开始了秘密的外交接触,为法俄接近作了准备。在1856年2月底至4月初的巴黎和会期间,法俄两国继续进行秘密的外交接触并默契合作达成双方之接近。到了莫尔尼被任命为法国驻沙皇宫廷特命大使,法俄接近已成为公开的事实。法俄接近,产生了出人意料的影响,即导致了撒丁王国弃英亲法联俄,打开了撒丁王国通往伦巴底之路。法  相似文献   

10.
曾纪泽是在近代早期出洋官员中高度重视国际法的清朝官员之一。在弱国外交的背景下,他试图以国际法为依据,更正不平等条款,收回国家主权。他直接参与了中俄伊犁交涉、中法越南问题交涉等重大外交事件,并以国际法为依据,在外交活动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他的这些努力,对晚清外交的近代化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代俄苏英美三国驻新疆总领事馆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近代新疆外交及地方史的角度,主要据英文的印度事务档案及其它有关的英俄美法日德及瑞典等国入新疆人士的游记、回忆录及传记资料,并比照汉文史料,考证了近代俄苏英美三国驻新疆总领事馆及领事馆的渊源、各外交机构的沿革及其主要活动。  相似文献   

12.
苏联解体后,基于新独立国家转型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吉尔吉斯斯坦充分利用俄美在其国家的利益追逐推行大国平衡外交.客观地讲,吉俄美平衡外交虽说为国家转型在政治经济上提供了国际资源支持,但在俄美矛盾中求生也给其国家政局稳定带来了巨大灾难.本文从转型的视角揭示吉俄美平衡外交的动因、本质特征、成就与问题,探寻其未来走势.  相似文献   

13.
中国早期驻外公使之一的曾纪泽通过对近代国际法的深刻认识与理解,运用国际法与西方国家进行外交事务上的交涉和谈判,虽然在本质上不能改变晚清政府外交上的弱势地位,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权益。  相似文献   

14.
司徒双教授是中国驻摩洛哥大使完永祥的夫人,她于1987年作为驻摩洛哥大使馆一等秘书随同丈夫一起赴北非拉巴特就职。司徒双女士在摩洛哥积极开展外交工作的同时还进行了文化传播,掀起了摩洛哥的“中国热”,引起了北非各界人士强烈反响:“中国大使夫人以秦代兵马俑征服了整个摩洛哥。”驻摩洛哥印尼大使更是不无羡慕地说:“中国真幸运,在摩洛哥有两位大使,一位政治大使,一位文化大使。”  相似文献   

15.
甲午战争受列强的远东政策所支配和左右。本文分析了英、俄列强调停甲午战争的动机与目 的并运用日本的外交史料阐述了调停的过程,指出:英、俄的外交调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 日本“开战外交”的顺利实施。甲午战争的爆发是日本政府对明治以来不断恶化的中日关系 的一次大清算,其战争目的明确,准备周密,开战决心坚决。日本政府以武力为后盾,在并 不利于日本“开战外交”的国际形势下,实行了一条冒险主义的外交路线,使英、俄的调停 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6.
重游海参崴 沧桑凝雕塑 金秋十月,红叶漫山,我偕夫人参加 了赴俄“四日游”。20世纪90年代初,我 曾作为我国一家外贸公司驻海参崴办事 处主任身份,在苏俄远东地区工作过,俄 罗斯人的豪爽性格和滨海边疆区的旖旎自然风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 番,为旧地重游,访友叙旧,拍摄风光,我 和夫人特意给俄国朋友萨沙选购了具有 中国特色的礼物,还买了20个胶卷、5 盘摄像带,满满地装了一大旅行包,便兴奋地随团上路了。  相似文献   

17.
杨儒是清末驻俄公使,中国近代重要的爱国外交家.在沙俄阴谋宰割东北的辛丑中俄谈判中,他只身同沙俄侵略者进行不屈的外交斗争,为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本文试对杨儒一生中的重要外交活动和思想作一简要介绍和评价. 杨儒,字子通,清汉军正红旗人.关于他出生年月无史料记载,据推算大约出  相似文献   

18.
曾纪泽公法维权思想是在全方位扩展的资本主义文明与落后的中国古典文明的激烈冲撞中产生的。曾纪泽对国际公法的多面认识具体表现在:一方面肯定公法的现实意义与精神意义,所以主张接纳公法;另一方面,曾纪泽并不迷信公法,而是主张有选择地援用公法,最明显的例证就是曾纪泽并无意将公法作为处理与藩属国关系的准则。其对公法既承认又保留的迎拒心理反映了近代知识界对国际法是否可恃的矛盾心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则鉴于中国国势日弱及国际公法在中西交涉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加强了对公法的重视、认识及运用;二是源于对世界强权政治的实质性认识,使曾纪泽对列强主导下的公法有所保留;三则其对包括延续数千年之久的宗藩朝贡体制在内的中国的制度、法律、文化仍具有强烈信心。曾纪泽对公法的多面认识及灵活运用既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脉络,具有实用性,也受传统思想、个人能力及时代主流的桎梏,存在诸多局限性。其中的经验教训对当代中国外交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俄国在修筑西伯利亚铁路过程中,中国一直关注其进展情况。该路动工后,清廷抓紧修建关东铁路,以加强东北防务,防止俄国扩张。俄国提议将西伯利亚铁路穿越中国东北时,驻俄公使许景澄与之进行合理交涉,后俄国又通过赴俄特使李鸿章获得了在中国东北筑路的特权。部分驻外使臣、早期维新派、官员看到了俄修西伯利亚铁路对中国的潜在威胁,建议清廷尽快修筑铁路。社会上一些有影响的报刊在甲午战争之前曾关注俄修铁路的侵略目的,但在甲午战后随着清廷政策变为“联俄”而主要报道该路的修建运营及商业功能,在铁路竣工之际又评论该路与中国的利害关系。虽然部分民众在义和团运动时期曾冲击中东铁路,但不少华工参与该路的修建,为西伯利亚铁路的建成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甲午战争后,梁启超提出"联日拒俄"的外交思想,认为只有联合日本,抵抗强俄,才能免遭列强瓜分的危难;日俄战争后,梁启超又为中国设计了"名誉孤立"的外交方针,以便使中国在列强的夹缝中求生存.这一转变反映了梁启超外交思想的日趋成熟,更反映了梁启超对中国内政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