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上帝不是在掷骰子”,这是爱因斯坦常用的一句口头禅。对此很多人感到诧异,象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难道也信奉上帝吗?这个问题也曾引起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广泛关注,大多数人认为,爱因斯坦信仰的“上帝”决非宗教徒所信仰的拟人化的上帝。诚然,这种理解是对的,但仅仅指出这一差别是不够的,因为它只回答了爱因斯坦“不信仰什么”,而没有进一步说明他“信仰什么”。爱因斯坦是一个有着深沉宇宙宗教感情的人,而且在科学史上,与爱因斯坦有着同样宗教感情的科学家也不乏其人,对这种现象我们应如何理解?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我们了解科学家的思  相似文献   

2.
人无信不立,而当今社会普遍信仰迷失,诸多社会丑态均与此有关。如何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信仰,意义重大。王学,即明代王阳明的心学,其“良知”是信仰之本,“致良知”即是信仰,这对于弥补我们信仰空缺很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与民间信仰有关的两个问题进行思考,认为价值中立的“民间信仰”与贬义色彩浓厚的“封建迷信”这两个词不能划等号,民间信仰中虽也存在着“一般的迷信”,但属于次要部分;民间信仰是一种信仰形态,从严格意义上看,民间信仰不属于宗教,但就广义而言,民间信仰也是一种宗教现象,出于研究工作的现实需要,不妨把民间信仰解释为“准宗教”.  相似文献   

4.
管恩森 《中州学刊》2006,(4):217-219
林语堂曾经自称是一个“异教徒”,这一称谓曾经为许多研究者所误解。仔细对林语堂“异教徒”称谓进行辨析,可以说明林语堂自言“异教徒”并不代表他曾经是一个真正的异教徒,而是表明了他信仰追求的一种独特思考。通过对这一称谓的辨析,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和理解林语堂的信仰实质。  相似文献   

5.
关于福建民间信仰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各地,民间信仰的崛起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而我们对民间信仰的研究一向是薄弱的,此处的研究仅是初步的,未必是成熟的,有待于专家与长期在这一领域工作的同志共同探讨,逐步解决难点,日趋完登一、关于民间信仰定性的掌握什么是民间信仰?在实际工作中,从事宗教与民间信仰管理的同志.以及从事理论工作的同志都感到首先要解决这一问题。民间信仰是对民间拜神活动的归纳和概括,它在台湾学者中间,被简称为“拜拜”,以拜神为最基本的特征。民间信仰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二种,从广义来说,民间一切拜神活动都是“民间的信仰”,亦…  相似文献   

6.
太阳神是神话体系里话神中的重要种批,正如太阳崇拜是原始信仰中一个重要内容一样.不过,在对“太阳崇拜和太阳神话”这一课题研究的同时,我们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即;太阳崇拜与太阳神话,严格讲是两码事,前者是一种信仰形式,后者是一种传说。前者可归入原始宗教及其自然崇拜之中,而后者则更多地与民间传说联系在一起。然而二者却有实实在在的联系:太阳崇拜的唯一对象是日神,太阳神作为这一信仰的主神甚至唯一神,它在整个原始信仰历程中十分显著;太阳神在原始信仰里的烟烟光辉,尤显出原始文化的生动和丰富来。一、伟大的日神─…  相似文献   

7.
精神分析学家贝克尔认为人为了拒斥死亡,克服焦虑,而自造“神化工程”,崇尚英雄主义,甚至用“移情作用”来克服人个体的两元性。这种系统的分析在柏拉图的《斐多》中竟然可以一一找到影子,苏格拉底以圣人般的信仰,坚定“灵魂不朽”,愉快地走上死亡之旅。这也使我们深信能够拒斥死亡,坦然面对人生的信仰,也是我们生命中寻求、等待并且必将回归的人性支柱。  相似文献   

8.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题的民间信仰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本文主张把民间信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个核心问题来认真对待。文章通过回顾民俗学等学科关于民间信仰的研究,指出已有的著述既是我们今后研究的出发点,也是我们要反思的对象。文章提倡以新的观念开展能够回应这个时代知识需求的调查研究,让民间信仰在公共知识中“名副其实”,不再简单地被污名化;在人们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归其本位”,不再被恶意利用。  相似文献   

9.
论理想、信念、信仰和价值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玉樑 《东岳论丛》2001,22(4):62-66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价值从根本上说在于发展 ,在于使主体特别是社会主体更美好。理想信念信仰是超越现实、超越自我 ,对未来最美好的最高价值目标的追求 ,集中体现了价值的本质特点。价值内含“应当” ,一般价值观念反映了应然对实然、“应当”对“是”的超越 ,而理想信念信仰则是更高的“应当”对“应当”的超越。所以理想信念信仰是比一般价值观念更高的价值观念。信念是信仰的基础 ,信仰是根本的居于支配地位的信念 ;信仰是理想的基础 ,理想体现信仰 ,深化信仰 ,强化信仰。理想、信念、信仰是最高的核心的价值观念 ,在各种价值观念中居于支配的地位 ,集中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游俊 《船山学刊》2001,(2):106-110
宗教信仰与非宗教信仰的主要共同点在于:二者都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其目的都为了追求某种“理想境界”,其表现形式都是人类的“内心信念”和“自觉行为”的统一,都要受到客观存在的制约。其不同点在于:宗教信仰是非理性的、虚幻的、反世俗的信仰;而非宗教信仰则是理性的、相对“实在”的、世俗的信仰;宗教信仰具有相对固定的信仰方式,信仰的结果无法实现,而非宗教信仰则是没有固定信仰方式的,信仰目标最终可以实现的信仰方式;宗教信仰主要是心理藉慰的一种方式,而非宗教信仰或是人格的升华或是政治目标的实现,或是真理的追求,或是正义的弘扬。  相似文献   

11.
杨楹 《东岳论丛》2023,(3):100-104+191-192
“马克思主义信仰”,就其本质而言,是坚信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民的现实幸福”之科学性和现实性。在人类信仰谱系中,马克思主义信仰,其理论基础、价值立场、着力的场域、价值目的及其思维逻辑,都有别于宗教信仰,从而标示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独特性。其独特性之根本点则在于其科学性所内蕴的坚实真理性、真理性所涵括的价值性、人民性所彰显的崇高性,从而表明“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在于无产阶级追求自由、解放的实践逻辑中,内在于追求“现实幸福”的人类文明进程中,具体内化于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如此,“马克思主义信仰”,则是“我们的”信仰。  相似文献   

12.
论信仰是人生的最高需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信仰是人生的最高需要陈建国邓小平同志在1984年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精神动力。”①1986年,小平同志又号召我们,“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①信念和信仰不同,但信念中必然包含着信仰的因素。共产党人不相信任何宗教,但决不...  相似文献   

13.
从晚清到民国,源于传统的上海城隍信仰,经历了“亦官亦民”到“日益大众化”、“信仰一元”到“信仰商业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信仰文化与商业文化在近代上海社会生活中的博弈与重构。这些在信仰、仪式等方面表现出的多元因素归结到同一象征点——城隍庙,便会呈现一种空间性的整合,使城隍庙社区成为具有传统气质的以信仰为内核、集文化、商业、娱乐为一体的公共活动空间。这可以看作城隍信仰与近代化过程中的城隍庙社区的互动。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重建之信仰的人的发展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问题的提出转型时期的信仰重建问题是人们颇为关注的理论问题。信仰重建既可以是对原有信仰(包括信仰对象)的否定;也可以是对原有信仰根据时代的条件和要求作新的理解和解释;更可以是对过去所持有的信仰状态本身作更为科学的理解、规范乃至于重新构架。信仰的本质是人们在知识的基础上用以把握和持有人生最高境界和社会最高理想的自我超越(科学信仰)。这种超越不同于一般的超越,它是一种二级超越结构,即先由“原发点”向“一般超越目标”超越,再在此基础上向“终极超越目标”超越。可以把这种二级超越理解为“立足于现实的终极…  相似文献   

15.
巴金一生的创作都在追求“反封建”,呈现浓郁的家国情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安那其主义同时也是他坚持一生的信仰。在家国情怀与安那其信仰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在巴金的信仰结构之中,安那其主义主要体现为一种对人的权利和自由的尊重,这是他“反封建”的重要缘由,而这样的人道主义关怀又与他对国家、民族的深情并不矛盾,所以我们最终发现,互有矛盾的观念在巴金这里却内在地结合在一起,包括安那其主义在内的现代思潮在中国知识分子中都获得了新的认知和诠释,它们共同体现了晚清—五四的新文化理想,巴金将安那其主义的激情和牺牲当作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革命信仰,从而完成了对这一外来思想的中国式再构,而信仰的执着也成为了巴金一生坚守“反封建”目标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6.
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一贯强调理想信念问题。他提出了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目标。居“四有”之首就是“有理想”,并语重心长地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能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这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按照一般辞书的解释,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有根据、合理的想象或希望;信念(或叫信仰)是指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现在讲的…  相似文献   

17.
论实用信仰与道德信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信仰问题是一个重大的文化理论问题,而且,信仰有许多种的类型,本文仅论述实用信仰与道德信仰问题。一、实用信仰从哲学上溯源,最早提出“实用信仰”的是康德。康德在他的三大批判之一《纯粹理性批判》之中,明确地把信仰划分为实用的、教义的和道德的三种类型。所谓实用的信仰,它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就是虽然缺乏全然的知识根据,但有主体自身的“确信”为保证的支配人们日常行为的信念。由于这种信仰与主体任意的偶然的目的有关,因此只是一种“具有偶然性的”信念。康德非常形象地举例说:“医…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尤其在哲学发展史上,经常有这样的情形出现:信仰之极便衍生出理性,理性之至却横生出信仰。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神学家那里,也出现于哲学家、科学家那里。最为突出的,莫过于被称为“最后一名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的安瑟尔漠用理性去维护信仰;而将西方理性主义发展至顶峰的黑格尔最终把理性等同于上帝;牛顿、爱因斯坦这些以科学探索为己任的科学家却笃信冥冥之中有那么一个“上帝”。这些看起来充满矛盾的现象却真实地发生了。那么,我们不禁要追问,信仰与理性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当我们一旦发现信仰与理性…  相似文献   

19.
一一种自我的精神状态生存规则人要生活就不能没有信仰.信仰是支持人生存的一种动力.如果把个人的一生比作杠杆的话,那么,信仰就是其“支点”或精神支柱.我们不能没有信心生活,婴儿必须信任他母亲的哺乳,我们要信任我们的朋友、我们所爱的人及自己,我们要信服大自然顺应一定法则,  相似文献   

20.
王文军 《人文杂志》2022,(12):40-47
“素王”问题导源于孔子有德无位的生存处境和儒家“德位合一”思想信仰之间的理论张力。在公羊学中,它内嵌于“素王改制”的义理结构,以独特的政治思考传达出强烈的道德意识;在德性政治脉络下,它则凸显出儒家关于“德位合一”这一理想政教的思想路径与价值诉求。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素王”可以成为我们理解春秋公羊学乃至整个儒家政治哲学的关键枢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