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莫言的《酒国》是在鲁迅传统及《狂人日记》的影响下创作的长篇小说,由于"吃人"主题的再现从而与《狂人日记》取得了某种精神对应。两篇小说中的"吃人"内涵同中有异。第一层面都指向真正的肉体"吃人"。第二层面是指向象征意义上的"吃人",《狂人日记》侧重于文化文明层面的批判,《酒国》侧重于现实政治层面的批判。两者的"吃人"都具有巨大的同化性与普适性,启蒙者形象被彻底解构,表现了改造"吃人"文化的艰难。两者都表达了对未来的焦虑和渴望。第三层面可作普遍的人类学意义上的理解。产生于20世纪的《狂人日记》和《酒国》体现的人道立场、启蒙态度、民主观念与批判精神,使之和古代的同类"吃人"题材的作品划上一道分水岭。  相似文献   

2.
"回归文学"是前苏联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现象,其作品的主要倾向是暴露当时苏维埃社会的阴暗面,批评苏联共产党政策的失误,以及揭露历史内幕,因而这类作品在前苏联时期遭到长期"封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逐渐被"解禁",并回归到读者当中。俄罗斯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斯捷尔纳克的小说《日瓦戈医生》便是当时苏联"回归文学"浪潮中的热点之一,它的回归之路同样漫长而曲折,但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安忆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篇小说《流逝》,与她后来颇负盛名的长篇小说《长恨歌》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流逝》和《长恨歌》都讲述了一个旧上海的名媛闺秀在1949年以后的生活遭际。对这段历史的想象和描述,这两部作品完全不同。首先,两部作品表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景观,一个是平淡琐碎,一个是优雅闲致:其次,《流逝》细致地展现了人在非常岁月里生存的艰辛;而《长恨歌》沉醉于讲述的则是某种生活方式和情调。在艺术真实性上,《流逝》显得实在可信,而《长恨歌》则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及逻辑性。这些差异性不仅有时代文化氛围的变迁,也包含了作者所采取的写作方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尽管《黄粱梦》与《枕中记》有着相似的故事情节,但小说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立意和主旨。在《枕中记》中,作者通过揭示官场的现实,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感叹。作品通过反映封建士子对功名利禄无比热衷追求的思想,对封建社会为争夺权力而互相倾轧,以及封建官场上的丑恶嘴脸进行了无情的揭露。而由于道家思想对作者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他采取的人生态度是对现实矛盾消极回避。而在《黄粱梦》中,芥川龙巧妙地构思作品的立意,通过对过去和现代人不同想法的描述,表达了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和无比热爱.因而使作品具有了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本文重点对《枕中记》与《黄粱梦》中的人生态度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5.
阿依·克韦·阿尔马赫是20世纪影响力最大的黑人移民作家之一。其具有半自传性质的作品《碎片》讲述了海归巴顿回国后遇到的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双层孤立。从后殖民批评视角解读小说,通过分析主人公巴顿回国后遭遇的扭曲的等级观、价值观和权力观来揭露加纳独立后所遇到的严重社会问题,以及作者阿尔马赫对独立国家腐败、堕落的失望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风暴眼》是现代荒诞文学又一里程碑式的力作。它深刻地揭示了作品中当代人内心世界的精神危机,展现了20世纪下半叶澳大利亚上流社会中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矛盾和冲突,与此同时,《风暴眼》向我们展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荒诞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翻身的日子》、《京调》两首不同风格的作品为例,从作曲技术、民族因素、情感处理等方面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族管弦乐作品的创作风格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具体而言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反映社会形态的现实主义风格;一是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8.
《麦田里的守望者》和《狂人日记》塑造了两个在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世纪病”人物形象 ,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用有悖常理的言语揭露了各自社会的本质 ,并且都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时代强音。本文就两篇小说的主要特点进行比析探讨 ,以揭示人在面对残酷的现实和境遇时所表现出的共同反思  相似文献   

9.
《刀锋》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作家毛姆最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这部作品主要描绘了两次世界大战前后,资产阶级社会各种人物的不同人生境遇。用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来解读《刀锋》,可以看到人们对名利的狂热追求,以金钱为纽带的虚假人际关系和以获得物质利益为前提的婚姻。通过对这些物化现象的揭露,毛姆对物质利益与情感的关系作出了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诠释与衡定--《孔雀东南飞》百年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国内(不含港、澳、台)的《孔雀东南飞》研究取得了较大的突破,相关研究论有近400篇。此外,还有各类专、工具书、学史的有关论述。20世纪的《孔雀东南飞》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研究阶段,不同阶段的研究有着不同的研究重点。1949年以前的研究注重于作品产生年代的探讨;1966年前的研究着重于作品主题的分析;而1978年以后的研究则着力于运用新理论、新观点对作品中的人物心理、行为的深层次的开掘。总的看来,20世纪对《孔雀东南飞》的研究呈现出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接近于事件本来面目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原型批评方法分析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科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作品中大量使用了对人类历史影响深远的神话原型,使其作品不但具有强烈的反讽意味,而且具有特有的价值寓意,揭示了福克纳对人、对社会所进行的深刻客观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在乔伊斯看来,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些生活在殖民文化语境下的爱尔兰芸芸众生无论如何都无法摆脱生存的困境,他们都患上了一种精神“瘫痪”的痼疾.因此,用文学的形式来揭露这种痼疾,把国人从麻木不仁中唤醒,便成为了他的艺术使命和道德担当.其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姐妹》和《圣恩》揭示的就是爱尔兰民族文化心理的瘫痪.乔伊斯对这种瘫痪的现状有着深深的焦虑,而这种焦虑,又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根由,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焦虑.  相似文献   

13.
日本最大的说话集《今昔物语集》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被引介到中国,此后不断被翻译、研究。这些都是该部作品在海外传播的重要方面。《今昔物语集》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显示出不同的特色。中国人也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阅读和阐释这部作品,丰富了它的价值与意义,使其更具世界性。  相似文献   

14.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代表作。作品主要从一个辛苦为生计奔波的美国黑人青年真实的社会感受出发,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对黑人的压迫与藐视,使得处于各种不同地位的黑人们为融入白人社会而有意无意地丧失了身份。从美国黑人的身份迷失入手,对主人公丧失身份、寻找自我、实现自我的艰难心路历程进行分析,从而揭露了美国工业社会中,人为的精神歧视会导致黑人失去自我。  相似文献   

15.
《巴黎圣母院》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代表作品,《红字》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作为同一时代生活在不同国度的两位作家,在他们笔下都描述了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宗教对人性的摧残和迫害,同时也塑造了勇敢、善良而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6.
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库普林的小说笔法通俗易懂,引人入胜,他是20世纪初最受读者喜爱的作家之一。其代表作《亚玛》与古今中外相同题材文学作品相比特色鲜明,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色彩。本文试对库普林和他的小说《亚玛》的文学特色做一个略作评介。  相似文献   

17.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丁一生创作的6部小说中最著名的一部。作者在这部小说中通过对作品中人物的势利、愚蠢、虚伪、贪婪自私、傲慢无礼、自欺欺人的讽刺、揭露和批评,宣扬了美好的伦理道德。在奥斯丁看来,真诚、朴实、仁慈、仁爱、仁义、互让、宽容、谦恭、彬彬有礼等高尚的品格和道德修养是人类的行为准则。《傲慢与偏见》以婚姻问题展现了19世纪英国的社会风貌和习俗。  相似文献   

18.
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1934年在《论坛》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运用了哥特手法,该小说的哥特式特征主要体现在主题与情节构造、环境描写、人物性格与反映的主题四个方面。作者运用哥特式手法,通过对艾米丽悲剧一生的描写,深刻揭露了美国南方社会历史上与清教密切相关的旧传统与旧体制,强烈谴责了非人道的传统道德与清教对人性的摧残及北方基本道德的缺失。  相似文献   

19.
奥威尔的作品《通往维根码头之路》和《一九八四·上来透气》等均堪称他心目中的“民主社会主义”写作。但奥威尔之所以取得成功,决不仅仅因为他强烈的政治性,而是靠最能打动读者的话语力量,这力量莫过于揭露人们被极权主义欺骗的谎言,就像《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以审美观照和揭示的那样,即是使政治写作成为一种艺术。  相似文献   

20.
约翰·厄普代克的《大西洋一太平洋食品商场》以一商场象征美国的消费社会,揭露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其实是在富裕和自由掩盖下的极权主义社会。在这种物质生活富裕的社会中,人已丧失了想象和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的能力,沦为单向度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