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军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3):119-122
老舍成长于北京城市平民社会,对市民精神有着认同感,但同时可以看到他内在的超越性,有着对普通大众的深切关怀与现代性突围品格。他的小说揭示人生的苦楚,对时代潮流中各具特色的女性进行深度思考,在市民女性表现向度上体现出高超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2.
吴春璟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5):70-78
苏青创作具有超前意识,即独具魅力的先锋性。主要表现在她运用独特的女性体验、大胆而直白的女性话语打破男性话语的垄断;苏青正视男女间的差异,争取真正的男女平等。苏青不仅是先锋女性,更是世俗的女市民,她关注生活中的柴米油盐,热衷于平凡而琐碎的人生;她务实而重利;她热闹而坚韧地过日子。苏青的女性意识和市民实用价值观取得同构,所以在其作品中,先锋性与世俗性、市民性不断交叉出现。 相似文献
3.
张艳梅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1):85-89
以徐、无名氏、张爱玲、苏青为代表的海派市民小说作家以挖掘人性、展现世俗生活见长,自然山水的摹写在张爱玲、苏青那里并不多见,只是在徐、无名氏的小说创作中占据了大量空间。不过这几位作家以自然人性的书写为底色,力图突破传统伦理的框架,为现代人寻找更自然的生存状态。虽然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然”在文本中并不鲜明,自然人性的欲求却以一种不容忽视的内在力量,影响着人物的人生选择和命运走向。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位有着明确文化意识的小说家,老舍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小说类型文化寓意小说。所谓“文化寓意小说”,是指以小说的形式明确传达某种文化思想的小说,小说中的人物大都带有某种明确或较明确的文化指代性,甚至有的人物就是某种文化的代表和符号。这类小说寄寓着老舍对新国民人格的理想,这一人格的核心是办事认真、国家意识和独立精神等。 相似文献
5.
贾剑秋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10):129-132
上海现代小说创作群主要有通俗、现代、左翼三大类型。他们以各自的思想立场、价值取向、创作观念和艺术追求支配自己的创作,解读上海现代文化形态。因而形成上海现代小说的三种类型和对上海文化形态解读的三种版本———新旧杂陈的花花世界,华服遮盖下的丑陋躯体;世纪末的病态梦魇者,患着文明病的荒谬存在;贫富、正邪交织成的生活之网,资本竞争、阶级冲突、民族搏杀的战场。 相似文献
6.
蔡敏燕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0(1):59-61
京派和海派共同崛起于30年代的中国文坛,以迥异的风格给读者留下了不同的审美感受.本文试从不同的文化角色认定,即"高贵的乡下人"和"敏感的都市人"的角度,分析孕育于不同的地域环境的京派和海派在艺术和审美理想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老舍是现代文学史上"市民小说"的代表作家.池莉所处时代及经历与老舍不同.却基于审美观念的相同追求,也执着于"市民小说"的创作,且艺术风格极相似.本文从基本主题、民族文化传统内蕴、地域文化特色、语言表达等方面,比较这两代作家风格的相似处,并由此论述池莉艺术个性特色: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地方色彩及"毛茸茸"的真实性.池莉可谓承继老舍的新一代代表作家. 相似文献
8.
刘晓红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4):52-55
老舍在小说中描述了大量的个体悲剧,其悲剧主体大多数是一些弱小人物,他们身不由己地被卷入两难的境地。老舍通过描写他们在困境中的无尽挣扎,展示了现代社会生存性的悲哀。同时,老舍也指出,这样的生存困境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困境,悲剧的根源在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的交战。这体现了老舍对人的命运的执著关注,揭示了20世纪中国人囿于文化中挣脱不了的悲哀。 相似文献
9.
张瑛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3):21-24
在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里,主要活跃着老派市民、新派市民和正派市民三类形象.老派市民闭塞、保守;新派市民一味逐"新"追"洋",人格堕落;正派市民体现了老舍对理想和未来的追求.文章通过剖析他们的心态和性格特征,透视出老舍作品的文化反思和批判内涵. 相似文献
10.
董克林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1):140-143
老舍在其小说中成功刻画了"老派市民"形象.这些市民思想愚昧,夜郎自大,墨守成规,保守庸俗,苟安懦弱.作者通过对他们的描写,展现了旧北京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成分,实现了对"国民性弱点"的批判. 相似文献
11.
以250万字的老舍中文小说语言语料库为依据,对老舍中文小说中收录的性状类北京方言词语进行研究。通过严格筛选,共收集到313个性状类北京方言词语;其中表性质者79个,表状态者151个,表情状者61个,表数量者17个,表感叹者5个。又将这五大类性状类词语细分为14小类,并进行细致描写。 相似文献
12.
傅赢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8(6):86-89
老舍小说表现了特殊的文化内涵,他以其与众不同的艺术视角,透视了作品中不同文化辐射层市民的灵魂。他的作品表现了固守中国传统文化的老市民的人性的缺失与重建、徘徊于中西文化边缘的市民知识分子二重人格的矛盾与痛苦、冲破传统禁锢的市民新生代奴性的消失与觉醒。 相似文献
13.
陈军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2):51-56
从跨文体创作角度论述老舍戏剧与其小说的文本沟通,从题材、主题、人物、结构、语言等方面具体分析这种沟通的存在,可以更加深入地把握和理解老舍戏剧创作的特点,同时也利于全面完整地了解老舍整个创作的流变。 相似文献
14.
老舍与北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纪新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4):9-13
老舍与北京有着千丝万缕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讨论“老舍”与“北京”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忽视二者之间的一个中介性概念——“满族”。老舍与北京并不是一般的北京人与北京城的关系,他跟北京这座城市有一种先天注定的、生死相托的不解情缘。清初满族悉数入关,北京成了旗族长达二百多年的聚居地。老舍这位满族出身的文学家,有着深深的恋京情结,因为他的人文根须和艺术基石,都深埋在这里。 相似文献
15.
16.
白晓明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76-78
任何优秀作家的创作动力几乎都来自于他的生活,而作家的创作风格又与他的生活情景、生活状态密切相关。苏青以她平凡而特殊的人生阅历感悟着她的生活,创作着她的作品。虽然显得平淡、显得琐碎,但当你把自己也置身于她所展示的生活场景中时,你会发现你就生活在其中,这就是“市井文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陈军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4):63-68
本文力求把老舍的戏剧创作和小说创作“打通”了来研究,找出老舍戏剧与其小说在现实主义、幽默、京味、史诗性等美学层面上的联系和沟通,从跨文体创作角度更加深入地把握和理解老舍戏剧的风格特点,同时也利于全面地了解老舍整个创作的流变。 相似文献
18.
徐海冰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33(4):81-85
老舍与北京的关系早已是一个不鲜见的论题,但却仍然具有研究的价值。从异乡的寂寞、回忆的情调、理想的图景这三个层面入手,逐次、递进地深入探讨这一议题,以期拓展和挖掘老舍与北京这一议题所可能蕴藏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9.
程玖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4):72-76
老舍从事过多种文学形式的探索和创新,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尤值一提的是,他将小说和话剧的创作手法融会贯通,从而出现了戏剧化的小说和小说化的戏剧的崭新格局,对当时乃至今天的文学创作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0.
按照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和“滴流效应”假说,当前河北省伴随着经济增长而产生的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必然的经济现象,而且这种收入差距的扩大还会反过来促进经济更大程度的发展,并最终随着经济的发展而缩小到合理水平。为验证这一观点能否解释当前河北省经济发展状况,论文选用《中国统计年鉴》和《河北经济年鉴》1991年到2005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经济增长速度三项指标,运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对上述数据进行处理,最终得出了与假说相悖的结论,即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并不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也不能通过经济的持续增长而有所缓解,而要通过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打破城乡阻隔才能使其缩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