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论题的缘起1998年1期的《语言文字应用》杂志在“把语言文字研究全面推向21世纪”的栏目中组织了一批专稿。其中,有两篇文章值得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一是《中西语言学的结合应以字的研究为基础》,强调语言的民族性,认为:“汉语的结构核心是语义……印欧语的结构核心是语法”,“与语言结构的性质相联系的问题就是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印欧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词,而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字”,“‘词’在欧洲语言里是现成的……汉语恰好相反,现成的是‘字’……汉语里的‘词’之所以不容易归纳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就是本来没有…  相似文献   

2.
训诂学与现代词汇学在词汇词义研究方面的差异与互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端志 《文史哲》2003,(6):52-57
训诂学是我国古代学者从认知方面研究汉语语义的传统学科,词汇词义是其核心。词汇学是近百年来在西方语言学影响下形成的新学科,其研究中心也是词汇词义。但是,这两个学科产生的条件不同,哲学基础不同,研究汉语的历史阶段也不同。因此,对词汇词义的认识无论在理论体系上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有很大差别。但是,由于研究的都是词汇词义,它们又有一定的内同性。差别和内同都反映了这两个学科的互补性,而互补性当中就包含了汉语词汇词义研究的原创性。其重点在于汉语语言单位、汉"字"的性质、汉语词汇的单位、结构和理据以及词汇系统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刘颖 《社会科学家》2007,(4):193-196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但对语言中模糊现象的系统研究是在最近几十年才开始的。本文基于扎德的模糊集合论,提出模糊词义的定义,即词的标志范围界限不明确,并从主客体与语言符号三方互动、词义的本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言语交际的需要几个视角进一步分析词义模糊性的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4.
试论唐人小说中的联绵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太平广记》中的唐人小说为材料,从汉语词汇史的角度,对联绵词的词汇概貌、词形、词义、用法进行了详尽的描写,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唐人小说中的联绵词总体上以继承为主;联绵词词形的发展变化逐渐趋于稳固;唐人小说中联绵词的词义发展出现两极分化;唐人小说中联绵词的用法趋于松散;语言的同化规则和人们的心理类推作用对联绵词形、音、义的发展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应重视探讨语言发展变化的社会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5.
汉语中大量的戏剧行业词通过比喻的方式使词义得到了扩展,即从专门用语变成了社会所有成员每天共同使用的词语;戏剧行业词的通用化是戏剧文化在语言中长期积淀、凝固的结果,汉民族源远流长的戏剧文化是汉语戏剧行业词词义扩展的丰厚土壤;汉语戏剧行业词的词义扩展就是循着由具象到抽象的汉民族思维轨迹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周勤 《东南学术》2012,(1):275-280
中西医都要谈及毒药,并且"毒"概念的形成过程具有相似性,但在不同语言中记录这个概念的词的词义系统却不尽相同,这与中西医药学不同的哲学背景有密切的关联。基于此,暂且选取汉语中"毒"一词,从该词的本义入手,描述了该词的词义演变状况及其与药物有关的词义系统,分析了"毒"词义演变的因素,重点探讨了不同时期不同哲学思想影响下中医对其不同的认知对词义的作用,以期展示不同语言文化中词义系统与哲学思想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7.
张艺 《南方论刊》2006,(11):94-94,96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许多新词不断出现,与此同时一些原有的词语也出现了新的用法、产生了新的词义。本文通过结合相关理论,对“放水”、“灌水”这两个常用词的用法与词义的演变进行探讨,并由此来对“水”的用法和字义的演变做出一定的解释。1“放水”一词在记载唐代水利制度的  相似文献   

8.
网络语言是一种变异的语言.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语言运用主体认知方式、思想观念的改变以及词义系统内部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制约等原因,许多现代汉语词语在网络这一特殊环境下产生了新的含义,网络语言中旧词产生新义的方式有派生式和非派生式两种,其中,派生奇又可分为比喻派生、引申派生、词性转换派生.应加强对网络语言的整理研究,以促进汉语健康、规范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语言与词汇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在语言学界 ,尤其在文化语言学界已成了不刊之论。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恩伯就曾指出 :“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 ,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者词汇上。”汉语动植物词语多数在文献中流传了几千年几百年 ,是汉语词汇中最稳定 ,发展得最缓慢 ,词义变化最少的部分。因此 ,动植物名称中所反映的汉民族文化也最为可靠和真实。本文试从大量的带有“奴”之称的动植物词这一相对较小的词场出发 ,考察一下传统的主奴观念在它们身上留下的印记。植物词语中的主奴意识  木奴 ,指给人带来经济价值的树木…  相似文献   

10.
词是语言中的最基本要素。随着社会及语言的深化发展 ,受其影响 ,词也在不断变化。表现为 :一、词汇量不断扩充 ;二、词义不断增加。有些词由原来的一个词义发展为具有了多重语义。本文拟就“第二语义”现象做一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11.
词语的多义现象是人类自身和社会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一种语言成熟的标志之一。一个多义词常常有一系列的、不同的同义词,同时还有一系列的、不同的反义词。同样,由于很多的词在某一个意义上是相同的或者是相近的,所以这种现象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一个词不仅是许多其他词的同义词,而且还是许多其他词的反义词。我们把这种语言现象称为词义交叉现象。本文立足于言语交际,以汉语中词义交叉现象为研究对象,运用对比一分析一描述法,从汉语中选取特定的例词,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展现词义交叉的作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12.
释义的模糊性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语言符号自身存在模糊现象 ,有些词义也相应存在模糊性。模糊词不可能用精确的词语释义 ,只能用模糊的语言给出定义。好的模糊词释义的标准是释义能体现词的外延的核心区域为该词义的原型 ,模糊现象都出现在外延的边缘区域 ,释义能准确地反映模糊词所代表的概念。原型理论可为检验释义是否准确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为了读两周金文、《诗经》、《尚书》而接触到历来学人对一群特殊而难懂的词汇的注释,王国维《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书》,两次举不淑、陟降、神保、弥性等词加以论证,这群词被学者们称之为“古成语”“成语”(或称“古语”“常言”)在《诗》《书》中共有150余例。当对这些词的词义,在语言环境中的特殊功用,产生发展的过程及所反映出来的一些社会历史问题等等进行了详细考释后,我们认为在语言科学日趋严密的今天,再把它们称之为“成  相似文献   

14.
从汉语史和语言材料性质这两方面来看,殷商甲骨刻辞具有鲜明的时代整体性特征,甲骨词义系统也是如此,所以可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断代整体。甲骨词义系统的整体性对刻辞义位有规定作用,归纳义位应符合这一词义系统整体性的要求。具体说就是从甲骨词义系统整体上考虑,将甲骨文字表词形式转换到词位和词义层面,然后把许许多多语境里具体的词义组合搭配形式和历时的异质因素抽掉,概括、区分为同质的最小词义单位。  相似文献   

15.
英汉"矛盾修饰"手法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矛盾修饰指的是在同一个语言成分中,语义相互矛盾的语言单位存在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语言现象。用于这类修饰的词叫做矛盾修饰词。在英语中,矛盾修饰历来被看成是修辞手段的一种,这种修辞格叫Oxymoron(矛盾修饰法)。在汉语修辞研究中,通常没有矛盾修饰这种说法,但这并不意味着汉语中没有类似的语言现象。陈望道和宗延虎等人所说的“反缀”、“奇语”和“反映”实际上就是指这种语言现象。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把汉语中的这种类似现象也叫做矛盾修饰。本文以英语Oxymoron和汉语“反缀”的定义、解释作为切入点,从结构形…  相似文献   

16.
宋代是汉语发展史上俗语词得到充分发展的重要时期,但历来的宋代词汇研究多偏重于对雅言的考释,俗语词的系统研究则相对欠缺.通过选取宋代新生称谓类俗语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成词特点及其词义演变原因进行集中分析和深入探讨,可知宋代新生称谓类俗语词的构词方式丰富,手段多样,新词新义的产生及变化是语言自身发展规律和社会文化背景等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苏宝荣教授所著《词义研究与辞书释义》一书商务印书馆2000年10月出版,是作者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语词义研究与语文辞书释义”的终期成果。该书注重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有机结合,在汉语词汇理论研究与汉语辞书编纂理论研究上均有新的开拓,体现了近年来汉语词义学与词典学研究的新成果。一选题有明显针对性。当前语文辞书编纂颇多,却欠规范,词汇、词义理论研究亦嫌滞后。有人还主张词汇研究与词书编纂研究分离,尤难免影响对辞书编纂的理论指导。这些无疑是词义研究和辞书编纂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开展词汇理论研…  相似文献   

18.
任何语言的词都有声音和意义两部分,汉语词也不例外。一般认为只有词的意义能生发引申义。本文特别提出,词的声音同样也能生发引申义,即人们常说的“假借义”。这种观点是与古人的“声训”、“右文说”、“凡同声多同义”、“声近义同”等主张或理论一脉相承的。这个问题的提出对当前关于词义的分类和同音同形词的辨别等问题的解决将有所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19.
汉语是少形态或非形态的语言,词组装成短语,一靠词序,二靠虚词。因此,“知识丰富”与“丰富知识”、“无穷变化”与“变化无穷”、“大雪飘飘”与“飘飘白雪”、“爸爸妈妈”与“爸爸的妈妈”、“我和你”与“我看你”是不同的。这当中词类问题以及词与词的搭配关系很重要。词与词搭配起来产生各种关系,但词与词的搭配不是任意的,它既要受词性的制约,也要  相似文献   

20.
汉语“法学”一词的起源及其流变何勤华本文对汉语“法学”一词在古代中国、近代日本和近代中国的产生、发展及演变的过程进行了考察。作者指出,汉语“法学”一词在中国古代即已出现,但多用为“律学”,且与现代意义上的汉语“法学”一词有着重大区别;现代意义上的汉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