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村民自治作为一种治理形式,已经得到了普遍的推广,随着实践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村民自治制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在总结我国现存村民自治制度利弊、分析村民自治制度变迁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种村民自治制度比较的平台,为以后农村基层自治提供制度性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广西宜州市合寨村率先开始的村民自治是农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又一次制度创新。它一出现便引起了各方高度关注,并迅速在全国推广起来。村民自治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诸多优越性。如果能够克服其目前所存在的制度缺失,使之臻于完善,那么将是建构农村和谐社会的一种较为理想的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3.
村民自治是为了适应农村实行集体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后的新情况,在基层设置的一种新的群众自治制度。这一制度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经历了从试行到全面实施、规范运作的过程。实践已经证明,村民自治制度对于发展基层民主,推动农村的政治文明和小康社会建设都有重大的意义。但是,  相似文献   

4.
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行的基层民主宪政制度,它深刻地改变着中国农村的政治面貌,推动了整个国家民主化进程。文章通过阐释村民自治的内涵、村民自治法制的合理性以及对村民自治制度现状的简单归纳,力图为村民自治理论的研究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5.
村民自治制度作为一种新型的农村治理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农村和谐秩序的一种尝试。但是,西部农村在实现自治实践过程中,困难和矛盾更为突出,需要我们面向现实,进一步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理解80%中国农村的80%现象"驱使我们去深切地关注和观察中国普通村庄日常生活中的村民自治,以便更好地把握我国村民自治的基本样态和真实逻辑,而不为"明星"效应所左右。村民自治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生活,它将在现代民主、法治和传统文明的契合中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7.
农村治理模式选择之殇——基于华北X村的个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之后,村民自治制度成为农村治理的基本政治制度。在国家自上而下将村民自治制度下沉到农村和农村自下而上去承接村民自治制度的互动过程中,村民自治出现了“惟村庄利益化”的现象。依据不同的视角可以将农村治理划分成不同的治理模式。以农村对国家供给项目资源的承接态度为标准,可以将农村治理化分为积极型、消极型和激进型治理模式。笔者考察了华北平原的X村在15年中经历了积极→消极→激进的治理模式的选择过程。得出以下结论:村民对农村治理模式选择是依据农村治理绩效的帕累托改进的标准,这种选择是一种理性选择,但往往会产生非正义的结果。将激进治理模式放在税费改革的时代背景之下,源自于农村获取治理资源的方式会发生由内部汲取到外部输入的根本转变。同时,地方政府在晋升锦标赛体制和政治维稳高压之下,也默许了激进型农村治理模式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村民自治是中国农村社会基层民主的一项重要制度,村民自治的发展对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村民自治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以国家制度运行的方式还没有完全体现女性角色及其参与的重要性,还不能很好地解决女性在村民自治中的地位与能力发挥。因此还必须重视女性角色和参与的作用,即少数民族女性的社会资源享有和文化传统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宗族因素在我国村民自治中的影响日益增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村级管理组织的宗族化,二是党组织的宗族化。其原因既有思想方面的,也有村民自治治理模式的不完善。遏制宗族因素的有效途径:一是加大对农村社区成员的教育力度,提高其文化素质;二是完善既定的村民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0.
村民自治制度作为我国农村民主制度建设的主体 ,在实践中显示出了强大的活力和蓬勃的生机。村民自治制度形成的原因很多 ,本文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 ,在成本—收益理论的框架下 ,从政府、村民、村民自治制度三个不同的层面出发 ,揭示出了实行村民自治制度必然性的经济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中牟县白沙镇村治实践的特点是:第一,注重村民能力建设,找准农村民主权利主体建设的突破口;第二,注重对乡土传统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把村民自治的发育成长建立在农村社会现实之上;第三,注重"培育引导",理顺乡镇政权在村民自治运行中的角色和作用;第四,注重制度创新,为非权力精英提供制度化参与村民自治的平台。白沙镇的村民自治实践对于村民自治的未来发展给予了很大的启示。未来的村民自治的发展方向应是由制度民主转向日常民主,具体来说:第一,从选举民主到治理民主:村民自治的内涵得到了深化;第二,从制度建设到能力建设:村民自治重心的转换;第三,从个体参与到组织化参与:村民自治良性运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村民自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又为村民自治的发展创造了和谐的成长环境。村民自治的建立与完善对于促进中国民主制度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村民自治是农村政治体制的伟大创新。作为国家法律确认的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种制度安排,村民自治已成为现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基层民主最基本的形式。广西宜州市屏南乡合寨村作为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在县、乡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在全村村民的努力下,在众多媒体的关注和宣传下,成为全国村民自治学习的榜样。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一员,在当前新世纪新阶段,合寨村村民自治的现状如何也成为了众多学者和民众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4.
村民自治是中国农村的民主政治运动,是农村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后所必然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自治与官治、自治与法治、自治主体与自治组织三大主要矛盾,影响了村民自治的有效运作和农村的社会稳定。剖析三对矛盾的影响机理,界说相关概念,提出解决对策,这对农村自治和社会稳定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村民自治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突破口和重要途径。它是实现农村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本文尝试着从村民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和运行机制自身的作用和对社会的影响方面对村民自治制度的重要作用加以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6.
村民自治:中国特色的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村民自治是农村居民根据法律独立自主地管理本村事务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形式,也是新形势下农村基层治理的一种有效方式。它充分体现了群众自治、直接民主、普遍平等、基层自主等原则和特点。村民自治既是对社会主义自治理论的发展,又是对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创新,也是对中国村治传统的突破和超越。  相似文献   

17.
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政治发展的政策基础,农村政治文化是影响村民自治实施效果的文化要因。培育和发展先进的农村政治文化是实现村民自治良序发展的重要一环,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是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工作的应然途径。当前,村民的传统认知、身份定位,以及村民自治制度实施中的诸多现实障碍,阻碍了民主政治文化在农村的成长。鉴于此,必须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推动农村政治文化的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论村民自治权保障机制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村现行的村民自治制度,赋予村民平等的自治权利,然而村民的自治权利却时常遭受侵害。因此探索村民自治权利的保障机制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简要分析了建立村民自治权保障机制的必要性,并就如何构建村民自治权保障机制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农村,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背景并逐步型构的历史体系,对它的研究必须关注整体,进而预设一种理论框架,如此,才能将微观制度的变迁置于整个农村秩序之下。村落第三域可以作为村民自治研究的一种框架解释。具体而言,中国村落具有共同体的属性,应被视为存在于人类共同体中独立于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并基于二者关系而衍化出的第三域的组成,凝聚力、自足性和自主性是其核心属性,而自治则是其组织和生活规则。这一框架具有三点意义:可将村民自治权定位为村民自治制度的逻辑起点;可将村民自治进程中遭遇的问题概括为村落第三域核心属性淡化的表现;有助于指明村民自治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20.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治制度体系中的一个核心组织,也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是否依法产生,是否为村民服务,关系着村民自治制度的切实实现。选举作为村民自治的一个起始环节,无论从理论上、制度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只有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对策,才能解决好这些问题,并促进农村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