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崔琰之死与毛玠之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安年间曹操集团中,崔琰、毛玠是主典选举的最重要人物。毛玠、崔琰是以不同的身份,代表不同的社会势力,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进入选曹;两人掌典选举时志趣相投,配合默契,但具体职责“分工”不同,曹操分别用其所长,使自己的治国方针通过选举环节得以实现;崔琰之死、毛玠之废起因于曹操集团内部的政治斗争,各有因由,两人在政治倾向上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结局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谯沛集团是以曹操为中心以其亲属为基干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武人集团。他们多为忠勇敢死之士,在政治、军事生涯之初就与曹操事业联系在了一起,成为曹氏的股肱心臂。与曹操的另一重要政治集团颍川谋士群体相比,无论是入仕方式、文化素养,还是政治动机、价值观念,谯沛武人集团都表现出了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东汉后期谯沛武人集团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繁冶 《南都学坛》2000,20(1):12-14
谯沛集团是以曹操为中心以其亲属为基干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武人集团.他们多为忠勇敢死之士,在政治、军事生涯之初就与曹操事业联系在了一起,成为曹氏的股肱心臂.与曹操的另一重要政治集团颍川谋士群体相比,无论是入仕方式、文化素养,还是政治动机、价值观念,谯沛武人集团都表现出了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颖川谋士群体与曹操政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颖川谋士群体与曹操政权孟繁冶曹操一生的最大功业是削平群雄,统一北方,从而为魏代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自然有曹操个人政治才干、军事才能的重要因素,但他那个庞大的谋士集团在许多关键时刻的运筹帷幄之功,也是十分重要的。而在这个谋士集团之中,颖川谋士群体由于...  相似文献   

5.
在曹魏政权建立、巩固的过程中,"破浮华交会之徒"和"唯才是举"是曹操消除汉末士大夫异己势力与选拔人才、构建势力集团的两个重要步骤.最终打击并清洗掉不愿臣服自己的以汉末名士为主的反对派,通过"唯才是举"的途径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政治集团,为汉魏更替做好了准备.  相似文献   

6.
论曹操的政治举措、文化品格及其历史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操势力之崛起及其统一北方中国,在于其德业内举,即施政方针与措施产生的效用。曹操出自寒门,与世家大族的政治观念有异,具体表现为:治军施政尤重法术;重视选举制度改革,用人唯才;倡导节俭,务以俭率人。在思想文化上,曹操及其家族主要人物多崇尚通脱,轻视礼法,大力倡导并致力于文学艺术活动,引领了士风与文化风尚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7.
历来评价曹操重才轻德的用人制度,多着眼于其在当时封建割据形势下所体现的定国安邦的政治作用,但这样的认识显然还没有揭示出重才轻德的全部意义,因为“才”和“德”的关系自古都是评价一个人的最基本范畴,而不是曹操一人一时之行为。曹操重才轻德实际上对其后魏晋玄学的产生和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重才轻德使才绝之士有比较优越的条件进行自由的学术思考;曹操的反传统、破常规精神,给魏晋玄学否定汉代经学以直接的勇气和方法启示;魏晋玄学中的才性之辩,吸收了曹操才德认识中的某些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明末政争是在众多复杂的以地域或师徒关系为纽结形成的政治集团间展开,而非以某两个固定集团为凝定的分野所进行的持久的政治交量。东林党非是以东林学派人物为核心的政治集团,而是一个涵盖极为广泛的政治概念,是作为“君子”派的对立派人物为打击对方而强加与之的。东林学派人物在学派未形成之先实直接参与了政争,而此时既未有东林学派这一学术团体,也未有“东林党”这一概念称谓。及至这一名目出现,直接参与政争者又非东林学派人士矣;此时东林学派人士的政争参与只是采取舆论影响的间接形式。  相似文献   

9.
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不仅尚武,而且重文,他将各地的众多文学人才网罗到邺下,聚集在自己的身边,由此形成了著名的邺下文人集团。在邺下文人集团形成的初始阶段,该集团的领袖自然非曹操莫属。但是后来,由于曹操忙于军政大事,无暇顾及杂务,他的两个爱好文学的儿子曹丕与曹植便成了邺下文集团的实际领袖。邺下文人集团的主要成员主要有曹操、曹丕、曹植以及王粲、徐干、陈琳、刘桢、孔融等人,其繁盛时期人数有将近百人之多。这些人多半有官职,并且喜欢宴饮游乐,说古道今。他们的许多文学作品就是在宴饮游乐时即兴而作的。邺下文人集团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10.
曹操“唯才是举”之政策,非特限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而为自己集团选拔人才,也非特仅如陈寅恪先生之所论,欲摧毁“士大夫儒家体用一致及周孔道德之堡垒”,而为寒族地主阶级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内建立新秩序、新信仰。笔者以为,曹操“唯才是举”之政策,亦且还有针对汉末社会礼崩乐坏、上下失序之政治现实,及综核名实、矫正士风、整新吏治之作用目的在。因而笔者将前述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1.
曹操是一个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千百年来人们对他褒贬不一,各有说辞。若不论其忠、奸、功、过,仅把其作为一个平凡人来审视,曹操是一个志者,终其一生都在为自己的目标躬行实践;而且他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尚志者。他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才能、用人才能,充分体现了一个志者之智;他又能不图小利、不惧生死,充分体现了一个志者之勇;但他过于看重自己的理想,为了实现自己锅抱负可以不惜一切,是一个尚志者。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文学家的曹操,对文学发展的作用与其在政治、军事上的作用一样,都是巨大的。由于环境、思想的变化,他勇敢冲破传统的藩篱,大胆吐露真情;他志向高远,富于理性思考;他喜好书法、音乐,并有较高的造诣。这使他成为一代文风的开创者,成为建安文学的实际奠基人,成为历史上并不多见的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的超世之杰,对当朝及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杨修之死》选择各种历史资料进行艺术加工,写杨修“恃才放旷”;现代历史学家翦伯赞写杨“以家世文才自傲”:都认为他被曹操杀死是罪有应得。本文根据曹、杨同时代人鱼豢所写《典略》否定两说,并进一步比较两人的道德品质,认为弱小者既被枉杀于当时,又被丑化于后世,只能为暴君张目,应公允地还他们各自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4.
华夏中国自诞生起就是超大规模共同体,且其凝聚力异乎寻常之强固,又在此后数千年间持续成长,在几乎每个历史时期均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之政治体共同体。中国此一伟大政治成就不能不溯源于华夏之可普遍的信仰-教化之道。本文溯至源头,发掘《尚书》之《尧典》《舜典》两篇与信仰、教化相关章句之微言大义,以推明圣人所立中国人的信仰体系与中国文明与政治共同体的教化之道,并论证其相对于西方教化体系所具有的更高普遍性。  相似文献   

15.
东汉末年,在群雄逐鹿的激烈斗争中,荀彧为了实现维护汉室统治的目的,选择曹操为合作对象。两人的合作相辅相成,荀彧作为士族的代表,协调了曹操与世家大族的关系,同时依靠曹操的军事力量使汉朝统治得以延续。荀彧与曹操的政治理想不同,因反对曹操而被杀,后世对二人合作的评价则褒贬不一。  相似文献   

16.
三曹在复杂的政治、军事生活之余,有许多值得玩味的休闲方式。诗文述志是曹氏父子的休闲方式之一。“志”对于曹操来说是济世之志,对于曹丕来说是追求人生的不朽,对于曹植来说是诉说人生的种种机遇。游宴娱心是曹氏父子的另外一种休闲方式。曹操在游宴中不忘抱负和政治炫耀,曹丕则在游宴中享受人生的快乐,而曹植在其游宴活动中,更多的是附和之作。饮酒也是三曹的主要休闲方式之一,对于三曹来说,酒能见智。曹操饮酒、献酒、戒酒、劝酒,拿捏很有分寸;曹丕对酒理性把握;曹植则“饮酒不节”。汉代社会滑稽、俳优等娱乐活动非常盛行,曹操的滑稽体现的是真率,曹丕体现的是风范,曹植体现的是才华。在养生观上,曹氏父子都推崇顺应自然之真。在其他的休闲方式上,曹操体现的是通才,曹丕体现的是享乐,曹植体现的则是文人雅致。  相似文献   

17.
选举民主和政策民主是现代国家民主政治的两种形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采取选举民主形式,以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从而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我们不能实行西方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现阶段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也不能实行选举民主,而只能实行政策民主,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8.
汝颍集团和谯沛集团的产生绝非偶然,其与曹操用人政策紧密相联。前期他们共同辅佐曹操,开创基业,建立曹魏政权,后期两大派别矛盾加剧,党争愈演愈烈,最后导致魏晋禅代。  相似文献   

19.
汉赋在其渊源上融合了《诗经》之“赋”的理性精神、铺陈的创作方法和楚赋的某些形式,其美的本质是“理性之美”;在其历史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对政治本体化时代的体认,其美的本质是对政治本体的乐感。汉赋之美是人的类的理性觉醒的产物,同时又是这种理性的僵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明清三国戏曲出现了众多的翻案补恨作品,这些作品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为翻历史定局之恨,这是翻案补恨之作的主流;二是弥补个人之恨。除此之外,转世报应也可以视为另类的补恨方式。前者围绕着诸葛亮及蜀汉集团,后者则围绕着蔡文姬、荀奉倩等人。转世最主要的对应方式有两种,一是西汉初年与三国对接,另外一个则是曹操的身后报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