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重大任务,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必备要素,而民主法治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缺乏政治文明,真正的社会和谐无法实现。不断探索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文章结合当前时代特点,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等角度对政治文明建设做了粗浅思考。  相似文献   

2.
张浩 《南方论刊》2008,(6):27-29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的社会结果。”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提出并为之长期不懈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一个考验。  相似文献   

3.
和谐作为一种理想社会的构架理念,其基本内涵经历了从自然哲学层面向精神哲学层面、再向社会哲学层面转变的过程。要将和谐的理念融入到整个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去,同时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命题,就必须确定一种模式,即法治型和谐社会,而要落实这种模式,就要确定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最高目标——和谐精神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法是调节社会关系的一种手段,法的精神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体现。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条件,是人类理想的不懈追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切实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把和谐社会的关系建立在民主法治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法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秋实 《阴山学刊》2005,18(4):125-12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的社会、稳定的社会、人本的社会、利益协调的社会,更是一个法治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实现和运转需要法治机制支撑。法治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应通过立法、守法和司法等重要环节,加强法治建设,彰显法治精神,协调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在新世纪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从宪政层面看,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通过法律引导、规范、评价和保障的法治社会。在当代社会,政府的法治性是构建和谐的法治社会的关键,公共权力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因此,要强化对公共权力的法律控制,保证其取得的合法性和行使的规范化,为和谐社会的建立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在新世纪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从宪政层面看,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通过法律引导、规范、评价和保障的法治社会.在当代社会,政府的法治性是构建和谐的法治社会的关键,公共权力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因此,要强化对公共权力的法律控制,保证其取得的合法性和行使的规范化,为和谐社会的建立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8.
刘明皓 《中文信息》2013,(10):181-181
本文在“依法治国”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启发下,得出“和谐法治”观是中国法治之理想观念模式;并对其内容进行层次性或结构性的探析。  相似文献   

9.
和谐是中国社会悠久而珍贵的思想传统和价值追求,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在新的历史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今政治生活的主题之一。要实现社会和谐、保证社会有序运转,法治是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应注重法治社会与社会和谐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于力 《理论界》2006,(7):124-12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法治建设,而法治又需要通过法治环境来体现。进一步优化法治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葫芦岛市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法治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推动力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而社会和谐则能够优化党的执政方式法治化的实现基础,能够为党的执政方式的改革提供良好的环境,能够为党实现执政方式法治化、完成执政使命提供现实条件。在新世纪新阶段,实现党的执政方式法治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从分析和谐社会特定的法理内涵入手,可以看出,在现代和谐社会中,法治既是其首要内容,也是其内在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构建法治社会。从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构建和谐社会都需要法治作为保障。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的含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研究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那么什么是依法治国呢?首先,依法治国是指法律的统治,即法律在国家管理中的统治地位;其次它还与现代法治密切相联;最后其落脚点在于建立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4.
冯骊 《河南社会科学》2006,14(2):105-107
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支撑点是依法治国,即通过制度正义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依法治国是我国法律现代化发展所取得的基本成果,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法律现代化事业的必然要求。回顾我国法律现代化的进程及依法治国理论的由来,重点讨论构筑现代法律体系、促进制度正义、推动制度创新、建设法制社会,对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守法的成本与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秋香 《兰州学刊》2005,(3):169-173
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法治国家,可以有多种具体设计供选择.其中,判断法治水平的重要标志在于制定法的被遵守和实现,这也是立法的目的和落脚点.如果制定法不能使守法主体从中受益,那么立法以后人们就不会按照法的指引行事,法律就要被架空.所以,守法的成本和效益问题是守法主体能否从根本上自觉接受法的指引的内在动力.当守法的法定效益和边际效益之和大于守法的综合成本时,人们便在行为选择上产生适法偏好,制定法就会得到尊重和实现;当守法成本大于守法效益,即守法无效率或者呈负效益时,人们在行为上就表现出逆则倾向.保证守法的正效益,不仅需要在立法之时自觉设计,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多做授权性立法,更要在执法和司法环节时刻做好守法的成本和效益之间的衡平,既确保静态的制定法规范中的守法效益大于成本,还要在法的遵守与实现的动态过程中确保守法行为不致于出现负效益.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的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升华。德法并举治国模式的选择对小康社会的治理来说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德法并举是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需要 ;是加强我党自身建设的需要 ;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为此 ,要加强对法治与德治自身及二者并举这一重大现实与历史课题的研究 ,为建立、发展、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和道德体系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和国家的治国方略和奋斗目标,其实质就是以法治取代人治,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需要执法机关与监督部门以及广大民众共同努力方可实现。在时下的中国社会,“焦点访谈现象”表明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机关尚未形成良性互动,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只有实现新闻舆论监督法治化,把自由和自律(守法)结合起来,以程序化为基础并完备新闻法体系,才能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8.
崔海滨 《齐鲁学刊》2007,1(2):157-16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整体协调推进。法治是实现和谐社会根本目的的基本保障,是实现和谐社会特征的重要保证,是协调和谐社会多元利益关系的主要机制,因此法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法治的重要作用,需要从立法、执法、司法、法制宣传和法律监督等方面对法治进一步建设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命题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置于同一体系之中。一体建设可以从逻辑前提、运行机理和路径选择三方面展开,一体建设的逻辑前提是在同一体系下厘清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内涵,一体建设的运行机理需要探求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三者的逻辑关联和重心定位,一体建设的路径选择主要表现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