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绍兴号称文化之邦人才荟萃之地,从于越到近代的三千多年历史中,涌现了许许多多出类拔萃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史学家等,究其原因,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绍兴特定环境有关,其中最直接最明显的,我认为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教育的兴盛(将另撰文细述),二是文人结社之风浓厚,有力培养和促进了人才的成长。  相似文献   

2.
绍兴师爷作为职业化的幕友群体在中国历史上有过较大的影响,但是留下来的文献资料却极为有限。本文试图通过对《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中的人物列传的梳理,对绍兴师爷游幕地域以及当时社会对绍兴师爷的评价标准做一些初步的分析和阐述,以进一步认识这一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地域性职业群体。  相似文献   

3.
刘祁的《归潜志》在为金代中后期诗文作家立传的同时,还记述了当时文坛的各种文学活动。在以赵秉文、李纯甫为领袖的金代文人核心群体之中,又包含有许多交汇、重叠的文人创作群体。围绕这些群体开展的多种文学活动,不但密切了文人之间的联系,提高了文人的社会地位和影响,而且增进了文人之间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为文学创作的繁荣、文学观点的碰撞争鸣,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这正是金代"诗学为盛"的原因之一,因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由元入明,随着剧作家的主体逐渐由元代的下层文人和勾栏瓦舍的艺人群体,向普遍接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上层文人的转变,中国古代戏剧的发展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戏剧语言雅丽化;伦理说教色彩变浓;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得到发展;戏剧取材时事化;讽刺剧进一步发展;杂剧衰微,传奇兴盛。  相似文献   

5.
梁园之游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件值得注意的盛事。它虽然出现在文学尚未独立于经史的西汉初年,但它实际上已经具备了文人群体创作活动的基本特征,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人群体创作活动的始足之旅。梁园之游对后来出现的文人群体创作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建安时期的邺下之游,正始名士的竹林之游,西晋石崇等人的金谷园之游,以及后世文人的群体创作活动,都或多或少地带有梁园之游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名剑甚多,历史久远,制剑、佩剑和舞剑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文化,折射出中国文人独有的傲骨和精神。绍兴是名士之乡,卧薪尝胆,代有人杰,越文化实际是"剑—书"文化。千古文人侠客梦。剑为光明的象征,是柔弱文人精神上雄性补充的一味良药。剑在中国文化中是生了根的,如果抽去了剑意象,文学史上的所谓慷慨之音该多么淡然无味,干瘪无力。  相似文献   

7.
绍兴师爷是一个分布广大、规模庞大、影响巨大的幕僚群体;绍兴师爷既是中国幕僚制度演变发展的结果,更是特殊的地域环境、特殊的人文基因和特殊的社会背景综合作用的结果;绍兴师爷发展经历了蓄势待发、顺势而生、因势而衰的漫长过程;绍兴师爷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明清徽州文人士大夫旅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相关文集、游记、方志等文献资料,对明清时期徽州文人士大夫旅游活动的类型和行为特征进行研究。结论显示,明清时期的徽州地区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发生的重大变化,是旅游风气逐渐盛行的时代背景。文人士大夫是徽州旅游者群体的重要组成。文人士大夫的出游目的各异,主要有官宦宦游、文人漫游、探亲扫墓、礼圣朝山等类型。交游逸乐、逃离官场、探险涉幽、亲近故园等旅游心理,造就文人士大夫群体较为复杂的旅游心态和行为特征。文人士大夫的旅游活动对当地社会文化也影响广泛,这些旅游行为体现了与徽州社会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明代永乐时期,有一围绕在东宫太子周围的文人群体,他们表现出与占主流地位的台阁文风不同的文学兴趣与审美追求,王汝玉可算是此群体中最主要的文人之一.有关王汝玉的史料较少,但根据<明史>、一些诗话及<青城山人集>等可大致看出其生平思想的轨迹,王汝玉的诗文创作多表述的自已隐居生活和入仕后企慕隐居生活的诗歌及题画之作等,讲究诗法,注意诗文的审美性,于此也可窥测东宫文人群体与台阁文人所存在的主要差异.  相似文献   

10.
文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表现对于揭示其文化心理具有重要意义。以1930年前后的文人为例,左翼文人、自由主义文人、海派文人等各类文人群体对于"汽车"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他们的"汽车"意识实际上反映了他们不同的文化立场和价值诉求,表明中国文人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形成了丰富多元的价值取向,在政治斗争、文明改造和艺术诉求这三个方面各有倚重。  相似文献   

11.
绍兴文理学院当前正在深入开展“教育教学观念大讨论” ,作者从本校实际出发提出从三个方面去快速提升学校办学层次 ,一是转变师生观念 ,推动以现代大学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变革 ;二是整合管理理念 ,提升资源运用效率 ;三是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 ,提升学校办学层次  相似文献   

12.
北宋时期,西京洛阳的文化教育一度十分发达,是京师开封之外又一重要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中心。悠久的古都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良好的教育传统、文教设施和师资以及开放自由的学术风气,使洛阳成为四方文人士大夫荟萃之地,无论其官学还是私学都取得了巨大发展,开创了洛阳文化史上又一个辉煌时代。西京文化教育的兴盛与藏书丰富、人才荟萃等因素息息相关。学术创新无疑又增进了其文化教育的吸引力,促使藏书量进一步增加,从而实现了西京文教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3.
南朝咏物诗摭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咏物诗的发展历程中 ,南朝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由齐到梁 ,咏物诗开始独立成体 ,进而初具规模。这一诗体的日渐繁盛是南朝诗坛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南朝文人集团的兴盛及其群体文学活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北宋庆历年间,朝廷首置武学。之后,经过熙宁、崇宁年间两次兴学,武学得到较大发展。靖康之耻,宋室南渡,至绍兴年间,武学重新得以复建。南宋武学直接承继北宋武学,并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编制体制,建立较为系统的招生、培养、管理、除官等制度。南宋武学与北宋武学,二者本出同根,但由于具体办学环境、办学条件的差异,导致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从而影响了各自的军事功用和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5.
宋代有诗、词、文作品传世的作者共16775人。超过一半的作者都是孤篇存世,存诗文词1-9首(篇)的低产作者占八九成,中产作者有一成多。诗文存量在501首以上的高产作者有157人,其中陆游诗作最多,达9242首,苏轼的文章量居首,有4837篇。从地域分布来看,浙江的作者最多,其次是福建、江西,这三省的作者占天下之半,可见其文风之盛,也见出作者分布的不均衡。从南北对比来看,南方占绝对优势,北方10省市的作者总数不如浙江一省的人多。作者的版图分布,呈两片一带一点型。从作品量的贡献来看,词文的创作量都是江西第一、浙江第二,诗作量则是浙江称雄。宋代诗文七成多的作品是由浙江、江西、四川、福建、江苏五省的作者创作的。从地市级作者分布看,福建南平市的作者数高居第一,福州第二,杭州第三。数据表明,进士人数与诗文词作者人数呈高度正相关,进士多的地区,作者亦多、文风亦盛。从阶段性变化来看,元祐时期,宋代诗文词全面进入高峰期,数据印证了元祐文学的辉煌和南宋中兴时期文学的“中兴”。宋代诗词文作者和作品的统计数据,细化了对宋代文学发展进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在对目前绍兴高等教育状况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与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就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新形势下,如何发展绍兴高等教育提出了若干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建构,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目标的具体体现,内容是社会要求的呈现方式。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建构要坚持现实性的取向,要坚持科学化规约,要坚持简约化把握,这是从应然和实效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出的建构原则和要求。  相似文献   

18.
以晚明士大夫对耶稣会士交往态度的具体情况进行的分类排比和统计分析,可得出这样的结论,东林、阉党及无党派中绝大多数与耶稣会士有交往的士大夫都对耶稣会士及其传入的"天学"持有肯定的态度,没有任何一个党派的士大夫从整体上因其政治派别而对耶稣会士持友好或拒斥攻击态度.这说明各党派士大夫对耶稣会士的交往态度与他们在晚明党争中所属的政治派别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建国以来绍兴文化既与时代和社会变迁同步,同时又可作为地域文化变迁的典型.建国初期,是绍兴文化的组织化、现代化时期;"文革"时期,是绍兴文化的政治化、"革命"化时期;改革开放之后,是绍兴文化的经济化、市场化时期.绍兴文化要继续发展,必须树立文化自觉:警惕文化现代化进程的工具理性,走出文化市场化的"两难",以及参与全球化进程中本土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20.
"白马湖作家群"孕育于西湖之滨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形成于白马湖畔的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成熟于上海江湾的立达学园及开明书店。"白马湖作家群"的主观追求是一以贯之的,有相近的文学风格,也有共同的理想——张扬艺术、提倡美育,乐于在教育事业和传播进步文化等方面做实际的工作。其间,立达学园和开明书店的创立,可被认为是该群体沿革过程中的一个标志,研究其与"白马湖作家群"的关系,有助于对该群体作整体的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