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消费主义时代与全球化语境对怀旧电影的创作影响深远,致使电影怀旧趋向于商业化的怀旧或全球加地方性的怀旧。这也是转型期中国怀旧电影的创作走向及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鸳鸯蝴蝶派文人将电影作为素材写进哀情小说,使电影在浪漫化、美学化的叙述中进入充满文化气息的古典情感空间,既反映了当时的现实,又给读者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与电影有关的场所、人物都成为不少通俗小说表现的题材,影院成为小说中人物活动的重要环境。以《紫罗兰电影号》中的哀情小说为例,研究认为:一是上世纪20年代俗文学从电影处获得的创作滋养,为30年代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二是电影壮大了俗文学的创作力量,影响了俗文学的创作套路;三是电影不但成为小说的素材与题材,也影响了小说的写作风格。可以说,文学与电影的互动正是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3.
李春  胡黎红 《东岳论丛》2011,32(6):83-87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的关键时期。本文以电影产业化和全球化为坐标,分析当前中国电影面临的结构失衡、原创力低、意义缺失和文化失落三大创作危机,从价值观、方法论和文本创作层面勾勒面向未来的中国电影创作战略,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创作;打造中国特色的类型化创作模式,承继与创新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通过重新呼唤电影的文学性、实现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突破叙事瓶颈,全面提升中国电影创作质量。  相似文献   

4.
文学与电影作为不同媒介的特点决定了文学的电影改编既不是简单的对文学作品视听化的阐释,也非等同于对同一陈述对象的两种异质媒介的表达。电影的主控者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导演思想在电影制作过程中的流散性体现,由于电影与文学叙事的差异而导致改编电影对文学原著意义的加减式传达,都在不同的层面上影响着电影改编的再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5.
中国电影叙事衰微的背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英雄》到《无极》,张艺谋、陈凯歌相继推出的几部中国奇观电影,无一例外地在故事的情理逻辑上遭到了观众的普遍质疑。但这种现象决不仅仅是孤立的个案,叙事的欠缺作为中国电影创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中国电影的接受效应。本文从艺术传统、创作心理和现实语境等多重视角,探讨了创作者的社会角色定位、时代症候以及中国传统“语言观”和艺术思维模式对当下中国电影叙事走向产生的或显或隐的影响,以期能够对中国电影创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泛文化思潮,对文化消费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在此基础上的电影产业也呈现出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后现代主义塑造了好莱坞电影的创作、拍摄、发行以及价值观内核,其消费式的审美造就了电影的资本性质,以及内容上的多元价值观等.详细解析后现代主义塑造好莱坞电影性格的过程,对探究中国电影产业在后现代文化消费特征的影响下,改革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鸳鸯蝴蝶派作为影响中国电影的重要流派,在电影音乐创作上同样值得重视。鸳鸯蝴蝶派是中国电影音乐创作的主力,但在电影音乐研究中,音乐的民族性与政治性的结合,成为新中国电影音乐研究的主调,鸳鸯蝴蝶派的电影音乐创作往往被忽视甚至批判。如果将电影音乐创作者、电影音乐作品和电影音乐观众置于中国音乐发展的整体环境中考虑,就能看出鸳鸯蝴蝶派对中国电影音乐的贡献所在。20世纪20年代通俗音乐与文学的双重影响,为后来电影音乐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鸳鸯蝴蝶派小说、电影中建构起来的通俗市民主义空间,是中国电影音乐发展的重要环境。鸳鸯蝴蝶派自身音乐素养的培养与诗词曲赋的创作、发表,亦成为20世纪40年代他们投身电影音乐创作的重要准备。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经典时期一系列电影理论家关于电影基本元素的理论,重点阐述了电影本体论美学从 萌芽、发展到成熟,提出电影作为第七艺术是在实践创作与理论的拱卫下成为了艺术。  相似文献   

9.
夏衍的创作是在西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三大思潮的交汇、冲击、影响中走向成熟的.他的作品被称为"现代现实主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理念.戏剧电影化是夏衍剧作的独创之处,有着特定的"上海语境"和"蒙太奇"等电影手法的影响.研究夏衍戏剧创作的电影化倾向,可以窥探出其独特的审美价值的建构方式.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3,(11):93-97
有效性问题是当下电影批评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和困境。电影批评无法较好地适应电影创作的转型,电影批评自身的转型和分化带来的问题,以及电影批评与电影观众之间的矛盾分歧,都影响了电影批评效用的发挥。要增强电影批评的有效性,首先我们应该换一种眼光看问题,电影批评者也需要更新和调整电影观念、批评观念及知识结构,以更为开放、多元的视角进行电影批评。同时要改变电影批评的传统写作方式,完善批评的传播渠道,加强对网络批评和媒体批评的研究和建设。  相似文献   

11.
论贺岁片对中国电影观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岁电影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电影的既有观念:电影创作不只是剧作创作而且是整体运作;电影艺术不只是内容显现而且是整体呈现;电影形象不只是创作形象而且是大众心理现象.贺岁电影是舶来品,却有浓重的东方心理和节令色彩,贺岁电影体现了东方心理需求、节令观赏期望和商业规则结合的三位一体的特征.贺岁现象给中国电影带来了社会文化、市场文化、传播文化、艺术文化等新观念.  相似文献   

12.
受众与电影的审美关系,首先体现为一种适应关系。这种适应,主要是指电影作品与受众审美情趣、欣赏需要的吻合;受众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文化水平对创作主体的影响和导引;以及受众对电影作品的欣赏、认同和接受。电影艺术要不断地向前发展,不仅需要适应受众,而且需要超越受众,提高受众。在适应的基础上超越,在超越指导下适应。受众与电影的审美关系,还体现为受众对影片的反馈,即受众对接受客体的具体化──再创作。对同一部影片不同的观众会有不同的反馈。通过受众反馈可以了解一部影片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效果,掌握受众不同的接受层次。高层次的受众反馈是传播电影文化的春风,也是电影艺术珍品的催化剂。总之,电影创作与欣赏活动,是一种以电影作品为中介,相互促进,循环提高的精神活动。并由始至终贯穿着一种“创新求新”的艺术精神,推动着电影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3.
商业电影既是艺术, 又是一种商品, 因而必然要受商品生产规律的制约。从原始记录电影、早期戏剧电影、通俗化电影, 到类型电影和现代商业电影的整个发展历程, 无不浸透着与之相适应的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的影响与制约。因此, 一部商业电影发展史, 也是营销观念的演变史。只有用时代最先进的营销观念来指导商业电影的创作与生产, 才能适应新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在上海沦陷区文坛的异军突起被人们誉为"横空出世",这"横空出世"与好莱坞电影有密切关系.至1930年代,观看好莱坞电影已成为上海市民难以或缺的文化生活方式.张爱玲的出现及时填补了抗战爆发后好莱坞电影退出上海后市民文化的空白;抗战胜利后好莱坞电影的卷土重来也使张氏失却原有的辉煌.张氏的创作之所以能替代好莱坞电影缺席后的位置,是因为其文本与好莱坞电影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是张氏创作不同于五四文学的现代性表现.  相似文献   

15.
陈娟 《云梦学刊》2006,27(3):27-29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引入中国以来,中国电影工作者们对其理论研究作了一系列的努力,并将理论与电影创作的实践结合.  相似文献   

16.
“第六代”的电影活动勾勒出一幅过于复杂的银幕图景,统一的称谓之下是难以遮掩的创作裂隙:第六代的电影实践除了高调的艺术探索外,也不乏商业电影的制作。在电影产业发展、商业电影创作成为实践、研究热点的语境下,从商业性的视角重估第六代的电影创作,剖析他们通过对现实矛盾的回避和虚假解决、提供消费符号、模式化的生产方式等创作策略所体现的大众文化机制,也许比阳春白雪的艺术评鉴更合时宜。同时对“第六代”电影创作的商业之翼的描摹,不仅丰富了第六代的银幕身影,更有可资借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苏联解体后,在生产滑坡、物价飞涨、国民生活水平下降的情势下,其电影体系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创作队伍分流、苏联学派的优良传统消散、发行放映全线崩溃……困顿而又混乱无序的生活,包围、影响着俄罗斯的电影艺术家们———清算历史、揭批现实、远离生活,他们的创作天然、直白地透露出一种阴郁无望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则构成了整个90年代俄罗斯电影的特有气质。  相似文献   

18.
杨扬 《阴山学刊》2005,18(5):39-46
韩国电影的政策与法规制度、艺术风格与创作手法、市场开发与营销方式的流变过程,对中国电影产业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启示:真正理解了电影产业化的本质是将电影作为一种有些特殊的商品推向市场,努力去研究如何为电影拍摄提供适宜的政策和资金环境,如何拍摄出现众喜欢的电影。  相似文献   

19.
张艺谋是考察当下中国电影竞争力的最佳案例之一。从张艺谋电影的北美票房数据可以看出,影响电影海外竞争力的权重元素,首先是性/欲望与权威主义密切相关的审美意识形态,几乎决定了市场的关注度;其次是突出的美学形式,能够产生异乎寻常的艺术价值与吸引力;最后是视觉奇观,能在前两者基础上增设更多的社会议题,但就自身而言,缺乏足够的市场影响。2006年之后的张艺谋电影乃至中国电影失去海外竞争力,即是私人经验与公共经验的极度萎缩,表现为文化传统与在地经验的双重缺失。为此,张艺谋创作需要从身份定位、微观力量、现代性内涵等五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20.
电影艺术传播到东南亚之初,华侨华人就开始参与电影的创作和传播。华侨华人参与电影产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华侨华人从中国引进电影和戏剧作品;第二阶段是华侨华人在创作的电影中融入东南亚文化元素;第三阶段是华侨华人创作电影传播东南亚文化。华侨华人在电影创作过程中,从对单一族群的关注转变成对东南亚社会的整体关注,体现了华侨华人群体对东南亚文化从"他者"到"参与者"再到"传播者"的变化历程。华侨华人社会对电影这一古老而年轻的艺术形式在观念上的变化,折射出华侨华人自身心态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