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20世纪50-60年代民权运动以来,随着非洲裔等有色人种在政治、经济、教育和住房等方面条件的改善,一些白人和保守主义学者开始对美国的种族关系持乐观的态度,认为美国已经进入"后种族时代"(post-racial era)。与该论调持相反的观点,系统性种族主义理论认为今天的美国与过去一样仍然是一个白人支配的压迫社会,白人对非洲裔等有色人种的支配是种族不平等的根源。该理论为美国种族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范式,有助于理解美国种族主义的本质和种族关系的发展脉络。但是,该理论也受到一些质疑和批判,如陷入"黑白二元论"的窠臼,忽视了有色人种的作用,对种族关系持悲观的态度等。  相似文献   

2.
自从独立以来,美国的种族成份犹如一个不断变幻着的万花筒,反映出移民的不同来源,也反映了本国居民和外来移民的生育率和死亡率。在北美洲这块土地上,原来主要居住着土著美洲人,后来变成以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新教徒为主。到1800年,大批移民(尽管是强迫性的)使美国人口中黑人占将近20%。到1900年,又发生了变化。黑人占全国人口的10%,而来自南欧和东欧的移民在自人中所占比例的大幅度增加,使社会的种族成份更加庞杂。现在,美国本国居民的生育率很低,同时,移民数字再次达到二十世纪初的水平,而且移民中大  相似文献   

3.
《求是学刊》2017,(1):161-172
文章从黑人争取基本权利的角度切入,考察和研究了美国法律平等保护的理论与实践,进而从法律平等的视角来思考美国社会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同时,作者还着重从制宪者们的"人民观"、最高法院法官的保守主义政治倾向、总统对待奴隶制和黑人境遇的矛盾心理与摇摆态度,以及"白人种族与文化优胜论"等多个方面,进一步挖掘了阻碍美国黑人得到法律平等保护的政治和社会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4.
谢国荣 《求是学刊》2007,34(2):125-132
19世纪末20世纪初,黑人问题在美国社会相当严重,但进步运动却并没有将黑人包括在社会改进计划之中。联邦政府不仅不给黑人“公平施政”和“新自由”,而且把种族隔离制度引入政府部门。进步运动是白人社会主导的改革运动,关注的只是白人在工业化中面临的问题。同时,种族优越论在美国社会占据主导,白人社会把黑人的不幸看作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黑人内部斗争路线分歧严重,尚不能形成有效的斗争力量。这些都导致了黑人在进步运动中日益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5.
庄礼伟 《社会》2001,(9):44-46
当前美国华裔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充满了政治气味和政治情结 ,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美关系的起伏跌宕 ,使美国华裔不得不以更为急迫的心情来思考 :如何适应乃至驾驭居住国的政治环境 ,如何通过参政来保护自己 ,如何通过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来改善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移民态度波动的时代背景与直接原因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移民的态度波动有一个大的时代背景 ,那就是由于拉美裔、亚裔和具有伊斯兰教背景的近东地区移民的大量涌入 ,以及他们的高出生率、顽强的生存能力和某些族群的强大的竞争能力 ,使得以土地主人自居的WASP…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讴歌"新黑人",凸显种族文学,是美国黑人文学发展的第一次高潮,标志着黑人文学在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崛起.黑人文学史上这一重大的文化事件同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美国现代主流文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缑广飞 《社科纵横》2006,(11):115-116
《熊》和《老人与海》都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形象地展示了福克纳与海明威相似的生命哲学,但是,《老人与海》单纯、简洁,《熊》繁复、凝重,更注重探讨黑人和白人之间的种族矛盾,在艺术上更具实验精神。比较研究两部作品的同异,对我们了解和认识福克纳和海明威以及20世纪美国文学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8.
徐文培 《学术交流》2003,(3):149-152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于 1 977年发表的《所罗门之歌》探索了主人公奶娃走出白人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 ,认同和寻找黑人文化和传统的人生旅程。小说所表现的疏离的人际关系成为作品主题很重要的一部分 ,并揭示了 2 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社会白人价值观对黑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李颖 《学术交流》2013,(2):128-132
通过透视分析"美国社区调查"数据,美国文化产业移民呈现下述四大特点:(1)文化产业移民少于其他行业移民;(2)文化产业领域各行业移民分布不均衡;(3)文化产业移民主要来自拉丁美洲和亚洲;(4)各洲文化产业移民从业分布不同。初步研究表明:移民的种族与所从事的行业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边缘化理论述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边缘化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第三世界内部的贫困化,它是60年代期间在拉丁美洲学术界产生的。“边缘化”(Marginality)一词首先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帕克(R·E·Park)于20年代提出来的。他认为,由于通婚或移民,那些处于两种文化边缘上的人常经受着一种心理上的失落感;他们在种族或文化团体中的成员关系模糊不清,因为他们既不能被这个种族或文化团体接受,也得不到另一个种族或文化团体的欢迎。后来,这一边缘化概念被进一  相似文献   

11.
庞好农 《社科纵横》2007,22(5):154-155
本文采用非洲裔美国文学批评的方法,以W.E.B.杜波依斯的双重意识理论为基础,揭示出理查德.赖特长篇小说主人公在追求种族平等和社会公正的斗争中呈现出的黑人双重理想的搏击。双重理想是黑人双重意识思想的反映,第三种意识是黑人双重理想斗争的重要驱动力。双重理想的搏击使黑人顾此失彼,任何一个理想的失落都会给黑人带来负面影响,但黑人又不可能同时完成这两个互相矛盾的理想;双重理想的冲突必然加剧黑人三重意识的张力。赖特对这个问题的文学观察揭示了黑人二等公民身份的悲哀和窘境。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实证的角度,探讨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转型时期,匈牙利移民的美国化进程,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当时处于盛世的熔炉论在实践上作为神话的破灭过程。就其促成因素而言,其中既有美国白人的民族偏见与排斥,也有匈牙利移民对本民族文化难以割舍的情结,还有匈牙利政府为动员移民回国的努力等。诸多因素的合力作用,使匈牙利移民和其他外来移民群体一样,在适应美国社会生活方式的同时保留着本民族的特征,由此奠定了美利坚民族多元化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国不少社会工作者认为,“跨种族领养”并不合适。他们重申,特别如白人家庭领养黑人孩子,黑人孩子往往可能因文化背景的差异而感到生活得极不自在。他们坚持,某种族的家庭最好领养同种族的孩子,为的是确保孩子能在新家庭里“如鱼得水”地健康成长。一个名为“一种文化一个孩子”的民间慈善机构,在寻找非洲商家庭领养黑人孩子方面取得了极大成功。去年一年中,该组织为200余名黑人儿童找到了相同种族的新家,占98%的被领养儿童声称与他们同种族的养父养母相处得十分融洽。这似乎恰恰应了中国的一句老古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过…  相似文献   

14.
新民 《社会工作》2009,(1):50-50
2009年1月20日,奥巴马正式就任第44任美国总统,这位48岁的黑人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和首位非洲裔总统。  相似文献   

15.
60年代的民权运动废除了种族隔离法,开放了投票站,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并给美国黑人带来了希望。然而,由于白人和黑人之间在收入上的差距加大,60年代的希望渐渐破灭。自70年代中期以来,黑人下层阶级扩大了,而不是缩小了;与此同时,公众围绕着黑人家庭的问题展开了争论。目前盛行的明确的下层阶级模式有两种,即文化的模式和结构的模式。两种模式均集中在家庭结构和贫困问题上。文化缺陷模式80年代表现出有关贫困、种族和家庭的旧观点的复活。许多关于城市下层阶级的理论和见解都以60年代  相似文献   

16.
作为美国20世纪"南方文艺复兴"的代表作家,奥康纳在其短篇小说《好人难寻》中不仅延续了美国南方文学的创作主题,强调家庭、宗教信仰、白人与黑人的种族关系等概念,继承了南方女性作家关注女性、关注女性形象与生存体验的创作传统,更以其强烈的宗教现实关怀的情怀,探讨了人和人、人和神的关系,使传统文学业已表现的理智与情感、理性与本能欲望、善与恶等二元对立的人文母题超越了狭隘的地域界限。其中,作品对人类生存困境以及人性两面价值的透视,反映了20世纪西方文学对人类自身价值与命运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7.
有些人说美国的历史短,又是个移民国家,因此,没有自己的传统和文化。其实不然。笔者曾多次在美国访问,停留,深深感到,说美国历史短,是移民国家不假,可美国有自己鲜明的传统和特色的文化,细细咀嚼起来,颇有味道。包容性美国是个移民国家,除去那里祖籍印第安人外,没有一个人敢对天发誓,说自己是“纯正”的美国人。今天美国人的主体来自包括欧洲、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许多国家。这些移民无疑带来厂本民族、本国家、本地区的文化,包括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十分有趣的是,这些文化又能被美国文化所融…  相似文献   

18.
石庆环 《求是学刊》2012,39(4):138-144
从黑人中产阶级的构成、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未来发展所面临的压力等三个方面,全面阐述了美国黑人中产阶级在20世纪的发展演变.并进一步指出,20世纪美国黑人中产阶级无论在主体构成上,还是在社会地位变化上,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这一时期美国经济、政治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同时,由于身份和地位的特殊性,美国黑人中产阶级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来自白人和黑人社会的双重压力.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5,(2):114-116
在非裔美国文化中,人们关于"母亲"和"母亲身份"的看法不同于西方一般白人女权主义者。莫里森赋予"母亲身份"更多的含义,她将其定义为黑人妇女的"权力场"。在她看来,黑人母亲在非裔文化中承担着肉体延续、精神哺育、文化传承及伤痛疗救的任务。"母亲身份"以及"传承黑人文化"的母爱对于黑人女性来说不仅是反抗压迫、获得解放的重要途径,而且具有愈合伤痛的功效。  相似文献   

20.
欧阳贞诚 《求是学刊》2007,34(1):132-137
20世纪初西印度群岛黑人移民开始大规模进入美国,于二战后达到高峰。他们在美国建立民族聚居区,积极投身于就业市场并取得可观的经济进步,同时也逐渐摈弃传统观念,主动寻求归化,积极参与美国政治事务等。但作为特殊的黑人移民群体,西印度群岛黑人移民在就业市场中仍存在一定的障碍,其同化进程既有与其他移民群体类似的特征,又具有自身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