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王安忆在小说创作及小说理论中表达了自己独特的小说观念,确立了一种新的小说立场。她把小说世界命名为心灵世界。本文试图从王安忆小说创作的一贯倾向、独特的艺术气质和生活经验等方面,阐释王安忆是个重视心灵的作家,这正是她之所以拥有新异的小说立场的深层原因。本文还对王安忆小说立场的意义作了简略分析。  相似文献   

2.
童年意象的运用是王安忆小说独树一帜的重要原因."成长中的儿童"是王安忆小说中特有的形象.以儿童形象为象征载体进行文化批判是对童年意象的出色运用.儿童视角的发掘使王安忆的小说取得了"陌生化"的审美效果,也使细节化呈现文本的艺术表达方式与文本的精神内涵完美地结合起来.儿童视角的运用还让作家能以旁观者的眼光看世界,保持了独立、警醒的创作立场.  相似文献   

3.
整个20世纪,由于人类物质家园的毁坏和精神家园的失落,孤独几乎成了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一个主题。作为众多关注、探讨孤独主题的作家之一,王安忆小说中的孤独是对普遍生态的感悟,其中饱含着理解与悲悯,在孤独的表现和探讨中对人的生存环境、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批判,对人性本质作了深入的挖掘和剖析,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思考。以王安忆的几部作品为例,从"生存的孤独"、"情感的孤独"和"困惑中的探索"三个方面进入王安忆的小说世界,可以体会出其中传达的孤独感以及作者为摆脱这种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感所作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王安忆的小说对日常生活叙事进行了新的开掘及价值发现。"上海的芯子"的内涵———日常生活的恒久性是王安忆上海小说的灵魂。王安忆艺术地呈现了这种日常生活的永恒意味具有个人性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以人文态度发现日常生活的诗意,显示了作家在日常生活叙事背后的精神向度。  相似文献   

5.
小说批评方式运载着文人的审美理想和社会诉求,小说文体地位的飙升,冲击着传统的小说批评方式格局.清末民初的小说理论家大多未能脱离传统文论的轨辙,传统文论的阐释方式仍为他们操作的有效工具,但专论等批评方式的出现,也在撕裂传统的禁锢时闪烁着耀人的光芒.小说观念的近代化进程,绘制了文化语境转型下新旧杂陈的批评方式风貌.清末民初小说批评的群体参与,展示了近代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批评趋向.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媒介批评理论体系的本土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媒介批评的实践与本国的媒介现实脱节现象比较明显,因此建构本国媒介批评理论体系十分迫切.中国媒介批评不仅要以古今中外的批评理论为理论资源,而且要以多维的文化视野为底蕴;以市场经济下媒介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当下现实语境和"全球化"语境的结合作为发展条件,以营造对话空间为批评的最佳氛围,构成批评理论建设的最佳条件和时机.我国媒介批评可以把传统文化批评理论,"五四"以来现代文化、文学批评理论,西方新闻传播理论等作为合理的资源,建构起以对象为核心,以方法为主体的一个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7.
对九十年代我国女权主义批评的理论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十年代女权主义批评的误区与偏差表现在;一是对父权传统文化批判的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二是对女性意识的错误认识;三是忽视了理论来源及这种批评话语自身的局限。因此,女权主义批评产生了对其"改变"的目的和本质原则的偏离,亟待在以后的批评实践中得到纠正、调整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从"谴责小说"看文学研究的亟待突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谴责小说"概念在获得它特有的含义、被用于指称晚清社会讽刺小说之后,也渐渐获得一种整体性质,几乎成为晚清小说的代称.而实际上,这个概念难以承担对晚清小说的整体指称,时代赋予了鲁迅、胡适那一代新文化人创造新文化和新文学的使命,也决定了"谴责小说"一类概念的历史暂定性.五四对传统形式文学的批评,目的是创造新形式,并不负责为将来的批评提供固定的结论.因此,超越前人和历史,是当今文学研究能否有实质进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王安忆的小说与上海的地方性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小说《天香》更可以看作是上海的秘史。作为"开埠"前的上海书写的一种,《天香》呈现了上海的核心气质——"精致"。这不仅表现在器物和人物的精致,还表现在人情的精致。上海的这种"精致",不仅来自"开埠"后的西洋文化的影响,更来自于"开埠"前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  相似文献   

10.
叙事学是发轫于20世纪上半叶的重要文学理论潮流,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叙事学时中国近三十年小说理论的影响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借鉴叙事学的概念和方法,建构"审美的形式"以凸显小说形式的独立的审美价值;其次,在"向内转"的理论思潮中,叙事学的"纯粹形式"观被接受,刺激中国小说理论批评产生"叙述本体"形式观;最后,1990年代后期,在反思叙事学"纯粹形式"观的基础上,中国小说理论批评从更为广大的文化层面上来考察形式,形成了文化形式观.中国近三十年小说理论借助于叙事学完成了对现实主义小说理论批评的突围,同时也实现了对叙事学本身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文化寻根"小说既是国际国内的文化思潮冲击的结果,又是文学自身逻辑演变的产物.它或从民族与个体生命的原始状态中发掘民族文化积淀,或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现代社会的精神支撑,或从民间文化的历史遗传中探测现实生存的文化秘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文化寻根"小说是渗透着当代意识的民族寓言,它所采用的文化视角扩展了文学表现的角度和领域,促成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多元文学景观的呈现.  相似文献   

12.
"寻根文学"的时代性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寻根文学",虽然给中国新时期文学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创造性的文化资源,但作为一种文学文化思潮又十分明显地存在着某种时代的局限.这提示我们注意当前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特点十分鲜明,刘备"仁德"的形象特征也历来为大多数读者认可。本文主要从小说 里出现的三次让城事件中,试对刘备性格的另一面进行挖掘,以便尽可能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总体形象特征。通过刘 备对三次"赠城"的不同表现的分析,我们将会对其性格的多义性特征有进一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延安文艺界所开创的文艺创作方向作为建国后的文艺主潮一直延续到“文革”时期。在这一长达近四十年的文艺实践过程中,左翼文艺界为了在文学艺术中创造一个“绝对无我”之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文化战略目标,追求一种“绝对的纯粹”。从20世纪40年代的歌剧《白毛女》到60年代的舞剧《白毛女》,就很好地反映了革命激进文学派别的这种乌托邦冲动,即以“净化”的方式修改一些“具有一定思想基础”,但又有可能模糊政治伦理观念的“复杂性”作品,展开对自我、阶级本质等想象,以建立一个全新的文艺形态。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三十年代左翼作家柔石的代表作品《二月》,通过萧涧秋芙蓉镇之行的失败历程,从三个方面揭示出现实主义内涵:1.深刻地批判了二十年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思想。2.批判了二十年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逃避现实的动摇性。3.指出反封建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相似文献   

16.
新西兰作家约翰·马尔根的长篇小说《孤独的人》是一部描写小人物遭遇的作品。小说不仅反映了动荡年代里的新西兰全貌 ,同时深刻揭示了人的精神困境 ,堪称新西兰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也是马尔根的唯一作品。正是这部作品使作者与另一名作家弗兰克·萨吉森齐名 ,成为新西兰新兴的民族文学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17.
<张居正>是一部追求"文化真实"的历史小说.它展示了多样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生存图景.揭示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体现了文化受制于社会存在的历史观.<张居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迥异于当下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热棒,迥异于199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顶礼膜拜,对中国传统文化多了一份冷峻的考辨.它所折射出的历史观,已经不是对1990年代中国历史小说的文化史观的接续.而是对这些历史文学的历史观的超越,具有独特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普鲁斯特以附丽于时间的艺术家的成长作为主题,以具体可感的物象和形象显现时间,以融时间于空间及无意追忆的画面感、共时性的精细叙述等各种空间化形式来变形时间,为小说这种"时间艺术"创造了一种新的境界,并为现代小说技巧另辟了新蹊.  相似文献   

19.
为了拓展中国西部电影的研究视域,运用电影类型学、电影文化学、比较电影等研究方法,梳理中国西部电影类型化的探索历程,提出“新西部电影”类型片的创建构想和发展策略.结论认为:当前,西部电影人理应自觉承袭传统西部电影对于个体命运、人与自然关系等主题的开掘,进一步彰显西部电影的地域风格和文化特色,在类型片探索领域独辟蹊径,不断创新,以期在新世纪华语电影整合汇流的新格局中,实现中国西部电影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试论“X风”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汉语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用法,本文讨论了“X风”的使用情况,诸如“欧美风”、“日韩风”、“中国风”等。这些词在90年代的时候只是零星地被人提起,并且大都作为专有名词使用,而到了21世纪,“X风”已经被广泛运用,特别是在比较新潮的领域,逐渐成为一种趋于稳定的格式。“X风”存在的内部原因一方面是“风”的词汇意义和形象意义之间的结合,另一方面则与“X”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