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实践美学哲学基础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践美学哲学基础新论朱立元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近两年来,我国八十年代影响最大的“实践美学”受到了一些中青年学者的尖锐批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批评涉及到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针对这些批评,我曾撰文进行过辨析,①现仍意犹未尽,特别是关于实践美学的...  相似文献   

2.
红学研究在经历了从评点派、索隐派到新红学派到以李希凡等为代表的所谓文学批评派的近二百个年头的嬗变后,时下的景况确乎有些举步维艰。但这种困惑实际只是一段时间内以政治代替文学研究的非科学研究的暂时恶果,红学并没有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其当务之急是赶上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步伐,及早引入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观念的更新可以获得审视问题的新角度,方法的引进则是重构新的红学研究框架的工具。即如文化学红学就可以在较宽泛的大背景下探讨中华文化在《红楼梦》中的折射,发掘民族文化独特的历史价值。比较学红学则主要把《红楼梦》跟中外文学作品进行平行比较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美学主要指1980年以来在美学论争中逐渐形成的“旧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三大美学理论流派。轰轰烈烈的中国当代美学论争在根子上不过是这些美学流派的哲学基础之争。本文的任务是指出这一理论事实,并着重分析各派美学哲学基础理论的局限,希望能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走出困境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是文学研究中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它把读者作为文学研究的对象之一,对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研究方法的变革起了重要作用。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资产阶级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方法变革的产物。接受美学目前正处于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其内容十分广泛。接受美学认为:(一)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文学作品的全部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二)在实际的文学创作过程中,读者影响作家的创作并推动文学创作,是促进文学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三)文学接受的全过程,包括接受与影响两个方面,因此,接受美学往往又被称为接受——影响美学。(四)文学作品的接受活动区可分为社会接受和个人接受两种形态。(五)任何一个人都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艺术素养、个人气质来感受、体验。解释和理解一部作品。  相似文献   

5.
在审美活动中,有两大主体:一是创作主体,一是接受主体。中国近、现代的审美理论,一直把创作主体作为中心,而对接受主体,即艺术作品的接受者则重视不够。美学史上的接受者,又往往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范围相  相似文献   

6.
接受美学理论是文艺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成果之一,对于推动文化艺术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声乐艺术是众多表演艺术种类中最具特色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既是表演者与人声"乐器"的巧妙配合,同时也是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结合,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广泛的受众.本文从接受美学理论出发,谈及声乐艺术表演过程中受众的审美心理和接受过程,力争从接受视角对声乐表演艺术进行审美观照,以加强对文艺审美接受研究的重视,推动声乐表演艺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试论接受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理论学科,它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重视读者的积极参与和接受,着重探讨读者的接受活动在文学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接受美学的产生对当代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印象式批评和历史 还原批评 一部文学作品可以引起读者的不同反应。他们的批评观点迥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即每人的批评都有较多的主观色彩,他们根据各自的理解和好恶来评价一部作品及其人物。我们把这种批评叫做印象式批评,它是一切文学批评中最古老最普遍的形式。  相似文献   

9.
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和理论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某一门具体的人文学科的哲学基础和它的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逻辑展开,是彼此紧相联系而又明显区别开来的两个问题。将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或者把两者混同起来,往往既不符合于学术研究的科学性要求,又不符合于学科现有成果的实际论证,容易使问题夹缠不清。“后实践美学”在美学的哲学基础和逻辑起点问题上对实践美学的批评,也有这种夹缠不清的情况。一国内的美学研究工作者,包括倡导后实践美学的专家学者,一般都承认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只是对实践观点究竟如何来理解,还需要给出必要的说明。实践美学在其诞…  相似文献   

10.
法兰克福学派美学与接受美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法兰克福学派美学与接受美学刘月新法兰克福学派美学与接受美学同属西方现代美学史上的两个重要美学流派,前者所指的是以阿多诺与马尔库塞为代表的后期法兰克福学派美学。后者以尧斯和伊瑟尔为代表。这两个学派之间是否存在渊源关系,难以找到确切的材料来证明,我们只知...  相似文献   

11.
美学与哲学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它不仅表达时代精神 ,而且参与塑造时代精神。哲学要想充满活力 ,便必须与时代同步前进。今天我们所面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劲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急速展开 ,无疑正是时代巨变的标志。这必然要求哲学的根本性变化 ,而回应这一时代的要求 ,则是每一个哲学工作者无可推卸的历史使命。但为了使回应工作富有成效 ,我们必须先行对时代的要求、哲学发展的可能趋向 ,通过讨论形成某种程度的共识。事实上 ,近年来人们已经频繁地进行着这种讨论 ,但讨论似还有进行下去的必要。正是基于这种认识 ,南开大学哲学系的部分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 ,就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些议论虽然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逻辑学、美学等各个方面 ,但其旨趣却都是指向新世纪中国的哲学发展趋向 ,文章的观点也都是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本刊发表这些文章 ,也是意在促进这一探讨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集成,内容博大精深,高屋建瓴.全书处处体现着邓小平全局观,从正确判断时代主题的角度,提出了顺应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内政外交纲领,强调抓住机遇、用好机遇、珍惜机遇,发展自己,从总结历史经验和联系现实的角度,系统而又准确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的问题;从理论指导实践的角度.阐明坚持用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统揽全局,正确处理党的具体政策、具体工作和党的总路线、总政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1“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美学》第一卷,以下凡引此书,不再注出处)黑格尔这一美学定义已为人所熟知,其真实涵义何在? 对此,近些年来的黑格尔美学研究已经作出了许多阐释。其中绝大多数都停留在朱光潜先生《西方美学史》中提出的“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以及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的框架中,认为是一系列二元对立项的统一。朱光潜先生的解释有其合理之处,功不可没。但许多论者却是将他们从一般认识论意义上理解的“理性”概念来简单地等同于“理念”,  相似文献   

14.
现代政治哲学中那些根本的二律背反集中反映在个体与社会的二律背反之中。从形而上学追问的方式上看,现代政治哲学中缺失一个普遍性的个人概念作为其哲学的基础,从个体的前提出发达到共同体,而个体又被设想为自由自主的个体,这都体现了现代性困厄。黑格尔意识到的现代性问题却不再针对现实性。就此而言,如何诠证一个充分而周全的个人概念问题上,应该把历史唯物主义看作是对现代政治哲学所面临的历史困境的回应。  相似文献   

15.
16.
接受美学的教育学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万民 《齐鲁学刊》2003,(4):118-120
接受美学理论高度肯定了读者在美学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及能动作用 ,改变了过去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的偏差 ,其中的许多观点在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给予了诸多有益的启示。它包括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接受是最本质的” ,接受的效果取决于学生的“第二文本” ,学生的“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影响教育的效果 ,“学生参与”是实现思想教育有效性的最佳路径等  相似文献   

17.
艺术传播与接受美学谢晓滨民族音乐是艺术传播领域的一颗明珠。当前,民族音乐在流行音乐冲击下,暂时处于困滞阶段。面对这种状况,担负艺术传播的教学与演奏如何走向,是我们从事民族音乐工作的人应当深思的问题。我认为,首先有必要从艺术传播与接受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接受美学与儿童文学翻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接受美学是文学研究中的一种新的方法论,在20世纪80年代末被引入中国翻译领域,但很少有人用它来解释儿童文学翻译.通过这个新视角对儿童文学翻译作尝试性研究,指出接受美学可以用于研究儿童文学翻译,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阮籍是一位人格颇为复杂,且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身处魏晋更替之际,阮籍最突出的一点是对个人精神自由的强烈追求。阮籍越名教而任自然人格理想的形成是客观现实与独特个性相碰撞的产物,也是外在思想影响与内心冲突相结合的结果。理论上,阮籍推崇一种超尘越俗的自由、超越名教束缚的思想,其美学思想由前期充满儒家经学实用的美学思想蜕变为后期庄学色彩浓厚的逍遥美学思想,其美学思想的发展为中国美学的整体进步奠定了基础,其中的自由之境构成中国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生命哲学美学的历史流变及其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最初的源头算起,生命哲学美学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典主义哲学时期的康德和席勒。再往后从发展期的莫里兹与施莱格尔,奠基期的叔本华与尼采,到成熟期的狄尔泰、詹姆士、西梅尔和柏格森,后续期的海德格尔与萨特等人,构成了一条清晰的脉络。生命哲学美学流派的理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重“生成”与“体验”,与此相关联,时间性与潜意识问题在生命哲学美学那里也就成了不容回避的问题。生命哲学美学冲决了古典主义哲学美学的绝对理性主义堡垒,对于哲学和美学的现代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