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元南戏《老莱子》曾被钱南扬先生断言已经完全消失,因为除了南宋末年古杭书会才人编写的《宦门子弟错立身》戏文第五出中[鹊踏枝]曲文出现这个名目之外,其它任何一本著作都未作记载。戏曲史界也把这一断言作为定论。然而在莆仙戏保存的古剧本巾,我们又看到了标为《老莱子》的全文。这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唯一标为《老莱子》的剧本。通过反复研究,我们认为它是古南戏《老莱子》的“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孤注。这一观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2.
对于南戏研究的回顾,笔者读到过两篇文章:一为赵景深《过去对南戏研究的成就和缺点》,一为孙崇涛《中国南戏研究之检讨》。前者着重分析、批评当时已刊行的赵景深《宋元戏文本事》、钱南扬《宋元南戏百一录》、陆侃如、冯沅君《南戏拾遗》等三种南戏研究专书;后者重点在于说明南戏研究各阶段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某些分歧意见发表议论。本文则准备就南戏研究各阶段的特点、方法及其得失作初步探讨,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3.
邢永革 《船山学刊》2009,(1):166-170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南戏作品,是研究宋元时期口语的宝贵语料。其中保留了不少北方现在还在使用的方言词,如“口跄”、“胞落”、“年时”、“闪”、“这早晚”、“每常间”等,反映了宋元时期南北方害的交融与渗透情况。  相似文献   

4.
中国戏曲史的研究,自王国维开始即偏重于元杂剧与明清传奇,而忽略了南宋戏文.后来钱南扬扭转了这一偏向,第一次提出“宋元戏文”的概念,才开始对南戏作全面的研究.但接着又产生了偏重于元而忽略宋的新倾向.有感于此,笔者在拙著《南宋戏曲史》的基础上,对此作进一步的研究,从揭露封建礼教下不合理的婚姻制度、抨击科举制度下富易交贵易妻...  相似文献   

5.
1975年 ,广东潮安发现宣德写本《金钗记》。该剧是宋元以来“刘文龙”剧在明初新编的演出本 ,在现存南戏剧本中 ,其时代仅次于《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而成为研究刘剧及整个南戏从形成到演变再到地方化的一个重要范本。就研究实践来说 ,则日益偏向于追溯“刘文龙”故事在民间的流传———也即将古老南戏与地方戏史、戏曲声腔、实地演出、宗教傩戏种种研究相交叉 ,成为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影响下的一道热闹风景  相似文献   

6.
范红娟 《学术论坛》2005,(5):167-170
传奇概念的界定一直是古典戏曲研究领域一个争论的焦点,并由此引出了传奇和南戏的历史分界的问题。文章系统梳理了目前学界对传奇概念的几种界定及其理论背景和所反映的戏曲观念,认为从多元角度界定传奇的本质内涵是符合传奇发展的实际情况的,传奇和南戏之间也确实存在一个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7.
中国南戏探源——试论台州与南戏之渊源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南戏最早出现在浙江温州。但探寻南戏这一综合艺术形式产生的文化渊源,不能停留在“村坊小曲”、“里巷歌谣”之间。本文通过对与温州处于浙东南沿海同一地理单元、同一历史文化背景的台州地区的考辨,尤其从台州的天台山文化中的佛教等宗教文化与南戏的关系,从黄岩灵石寺塔出土北宋早期的戏文砖,从唐代“协律郎”郑虔、郑瓘祖孙二人与台州的影响等的考析,提出“台州是中国南戏形成的主源区”的命题:即台州地区在南戏(戏文)的产生进程中,起到了前期孕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十五贯》,是根据宋人传下的话本《错斩崔宁》,继清代朱素臣的传奇《双熊梦》改编整理的戏剧。早在一九五六年由浙江省苏昆剧团整理演出时,毛主席、周总理观看后就指出:“这个戏,全国都要看,特别是公安部门  相似文献   

9.
一被推为南戏中兴之祖的高明(字则诚)的《琵琶记》,自问世以来,由于它的内容题材关涉到封建社会伦理思想和道德关系的核心部分——忠、孝,以及它在艺术上的特出成就,在戏剧舞台上一直享有很高的地位,前人曾把它和王实甫的《西厢记》并称为杂剧戏文的双绝。也由于作品表现主题的曲折性,《琵琶记》一直也是剧坛上争论最多的作品之  相似文献   

10.
王育红 《兰州学刊》2009,(11):198-201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四大南戏、《琵琶记》基本保持了宋元南戏的原貌,其中大量使用诗词俗语,与南戏的生成、宋代启蒙读物的广泛传诵、唐代近体格律诗的影响以及宋代的科举考试都有密切关系。剧中的上场诗和下场诗,又与南戏程式、剧本结构相关。诗词俗语富有哲理性和形象性,增添了南戏语言的表达色彩,加强了表演效果。编剧者自作的诗词多能结合角色的特点,与剧情浑融。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体现了南戏的品格。  相似文献   

11.
《张协状元》作为早期南戏成熟的代表作品,是研究中国古代戏曲的重要史料,也是汉语言研究在戏曲方面珍贵的材料。八十多年的《张协状元》研究涉及的内容包括作品时代、作者、地域、艺术体制、文化等诸多方面,其成果为考察早期南戏的艺术面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语言研究缺失的问题,值得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2.
<正> 洪升的《长生殿》是文学史上一部重要著作,它对清初传奇创作产生过巨大影响。但因这部作品本身及其涉及的问题比较复杂,所以学术界对它的评价历来存在很大分歧。近二年来,评价《长生殿》的文章又多了起来,但对这部作品思想蕴涵的探讨基本上仍未超过以往讨论的范围,很多问题还有待于深入研究。有感于此,笔者想就如何把握《长生殿》的主题、如何认识和评价这部作品的思想内容等问题发表一点看法,以期对目前的讨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中山狼传》业已选入全国统一的新编中学语文课本,不久要和大家见面了,过去,对《中山狼传》的作者是谁?马中锡为什么要修改《中山狼传》?《中山狼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等问题,在看法上存在一些分歧。现存把这些问题提出来加以讨论,我想对将来的中学语文教学也许会有好处的。第一、《中山狼传》的作者是谁? 这本来是学术界早已解决了的问题。但在社会上并没完全解决,一般人仍然认为是马中锡,其实不是,而是宋代谢良,马中锡只不过是这篇作品的加工者与传播者。在马中锡以前或以后编辑的《宋人小说百种》、《古今说海》、《曲海总目提要》中,  相似文献   

14.
“张生即元稹自寓说”质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元稹的《莺莺传》是唐代传奇中的名篇,它流传千古,烩炙人口。关于传中主人公张生之生活原型究竟是谁的问题,历代学者各陈己见,纷争千年。先后有张生即张籍、张君瑞、张先和元稹自寓等不同说法,后者现已成为结论性的意见,诚如有人所云:“关于张生,于今已公认为元稹自己而无异词。”(《〈传奇笺〉证稿》,见《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所编《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丛》第一辑)我们认为此说缺乏根据,尚需商榷。 张生即元稹自寓的说法始作俑于宋人王性之、赵令畴,他们认为“则所谓传奇者,盖微之自叙,特假他姓以自避耳”(《侯鲭录》卷五)。其后如明人胡应麟(所述见《少室山房笔丛》卷四一)、瞿佑(所述见《归田诗话》卷上)、近人鲁迅(所述见  相似文献   

15.
《莺莺传》中所体现出的宋人对唐传奇名篇的接受,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宋代的众多小说类书、选集对保存唐代小说做出了重要贡献;宋人对传奇作者、本事、创作动机等方面的考据较有参考价值;宋人对唐传奇名篇多有题咏,对其审美和情感意蕴有所阐发,更大量采用其中典故,促进了传奇名篇的广泛流传;宋人的文言小说创作,常常去模仿唐传奇的名篇佳作,白话小说和戏曲也从中取材。  相似文献   

16.
《王魁负桂英》的故事在宋人笔下多有记载,但前后有所变迁,从张师正《括异志》到刘斧《摭遗》,王魁由一个精神染疾之人变成一个负心汉,最终因桂英的鬼魂报复而发疯致死.其他宋人笔记与宋人南戏基本遵循着后者的故事脉络,对负心汉持强烈的批判态度.宋人的态度反映了市民阶级的果报观念和对卑微女性的同情,但从更深的层面来看,故事中的王魁...  相似文献   

17.
《龙城录》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著名的文言小说集《龙城录》,旧题柳宗元撰,对后世影响颇大,但对其作者向来存在两种相反的意见。认为是宋人王铚托名柳宗元伪作一说一直占据上风,近今又有一些学者再次提出确为柳宗元所作,此说为一些人所信从。澄清这个问题,对柳宗元研究和小说史研究都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以上二说都未必正确,以新的证据论证是五代后期至北宋前期佚名氏作品,以供学术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天下夺魁的王实甫《西厢记》虽然名为杂剧,但几乎囊括元杂剧代表作品的《元曲选》及元明两代诸多杂剧选集皆不予收入,而明末毛晋编选的传奇选集《六十种曲》却收入此剧。这有必要重新认识《西厢记》的艺术体制。王实甫《西厢记》在创作时其体例当受到南戏(传奇)影响,在角色、人物演唱及结构等体例上,已呈现传奇化特征。但由于其仍用北曲演唱及具有题目正名,元人仍视其为杂剧。毛晋《六十种曲》的编选体例自成一体,收录王氏《西厢记》,应不是作为元杂剧的代表,而视之为与传奇有深厚的血缘关系,是传奇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其编选体例自成一体。  相似文献   

19.
以往未见著录的《秣陵血传奇》借明末清初史事表现颂扬忠烈、爱国保种的时代主题,当为近代重要传奇作品之一;以往同未见著录的《侯冈寿全本》是表现欧洲人士在华宣传汉语汉字的传奇剧本,所写内容和发表刊物均极为特殊,有独特价值;稀见剧本《义民迹传奇》并非近代时事剧,而是借南宋东莞抗元名将熊飞起义历史故事表现反清革命思想、激发民族精神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胡士莹先生《话本小说概论》第八章《宋元以来官私著述中所载的宋人话本名目》第四节《<也是园书目>著录的宋人话本名目》云:“《湖海奇闻》二卷:《宝文堂书目》子杂类著录,大约是传奇一类。高儒《百川书志》卷六‘小史’类著录作五卷,并注云:‘余杭周礼德恭著,聚人品、脂粉、禽兽、木石、器皿五卷灵怪七十二事。’”其实,《湖海奇闻》是明人周礼的作品,列入宋人话本是根本错误的。它由于《也是园书目》编者钱曾(清初人)的误定,使清后期姚燮也跟着错了,姚燮在《今乐考证·缘起·说书》里不注出处,实则照抄《也是园书目》。明末建阳书坊刻本《增广事类氏族大全》中《皇明人文》卷十八《隐居静轩》载:“周礼字德恭,余杭县人。幼习举业,累科不第。遂隐居,以著述为事。已而援例赐其冠带荣身,自号其所居曰静轩。尝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