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如何看待中国当代大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大众文化的意义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当前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共同构成当代中国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应当辩证地看待大众文化意义的二重性及其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关系,这样有利于大众文化及中国当代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断层文化论     
人类文化的发展既有连续发展的一面 ,也有不连续发展的一面 ,但以往的文化研究只注重连续发展的一面 ,而仅仅从连续发展的一面进行文化研究 ,就不可能对文化发展得出全面的结论 ,导致许多文化现象不能解释 ,或者对历史上诸多文化现象视而不见。因此 ,对文化的研究 ,既要注重渐进的、累积的一面 ,也不能忽视断续发展的一面。“断层文化”概念是在对人类文化史上普遍存在的文化失落、文化绝灭、文化裂变、文化跃迁等客观事实研究的基础上 ,概括出的一个文化理论研究的高级范畴。首先 ,在人类文化史上 ,文化断层的存在具有普遍性 ,几乎每一地区的文化史、每一民族的文化史中都存在 ;第二 ,愈是文化古老的地区 ,断层烈度和密度也愈大。文化断层的客观和普遍存在 ,说明文化的发展存在着间断性发展的一面 ;文化发展的规律并不仅仅是量变质变规律 ,还有突变的规律 ,突变的规律在一定的条件下 ,甚至会起决定性的作用。沿着文化断层的深入和回溯 ,可以发现世界各地区古代先民具有强大的科技和文化创新能力 ,这一点隔着历史的空间和我们自身理论研究视线的遮蔽而对之有所低估。对断层文化的研究 ,可以弥补当今文化研究的缺漏 ,对疑古学派长期盘踞文化研究领域形成的偏颇局面也是一种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修正。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成果、它渊源于远古时代。中国很早就进入农耕社会,以种植农作物为主要生活来源。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优势,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在民族心理上,既有勤劳、朴实、坚韧的一面,也有散漫、保守、愚昧的一面。中国在政治生活方面,两千几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家.以儒家(文化)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在建设两个文明的今天,大学生更应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优秀的一面,提高自身修养、为两个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爱国主义历来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绵延不绝的重要因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6.
如果以生产力标准的历史尺度与价值标准的道德尺度综合认识与评价网络文化,就不难发现,作为高科技发展产物的网络文化尽管有其先进性的一面,但也有消极甚至破坏性的一面,它本身毕竟不就是先进文化,而是一把文化的“双刃剑”。党和政府应抓住网络文化发展的机遇,趋利避害,迎接挑战,加强代表先进前进方向的网络文化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近现代中国的文明发展史上,五四运动以其民主与科学的启蒙精神向世人展示了一面思想解放的旗帜。这面旗帜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之深远,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特别是当中华民族从自我封闭的文化禁锢中走出,重新步入世界文化的格局并开始反省自身、建设自身的时候,我们更加感到了五四文化精神的历史意义。七十年后的今天,当  相似文献   

8.
略论中国古代典妻婚俗及其产生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典妻婚俗像一面多棱镜,经历千百年的历史传承和文化整合,折射出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社会群体对民间婚姻文化所赋予的不同理念。通过对典妻婚俗这一民俗事象的寻根溯源和剖析论述,可以窥视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对中国婚俗的影响,并力图为典妻婚这一中国特有的婚姻形式从其产生、发展到衰落做出系统的解析和科学的论断。  相似文献   

9.
《治安疏》集中地反映了海瑞的思想和人格,又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面历史镜子,几百年来产生过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治安疏》的历史价值,它所反映的海瑞精神,及其问世与传播的社会动因和文化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广东文化形象既有历史积淀的一面,又具有不断演进的特征。自古以来,岭南文化的传统以及广东对外开放的悠久历史,客观上锻造了广东创新求变的文化形象。在当代,全球化、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所带来的机遇,更促使广东文化形象在敢闯敢试的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和提升。在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当代广东文化形象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为此,要加强文化传播能力,努力塑造、提升广东良好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11.
中国融入国际人权两公约包含程序性融入和规范性融入两个层次。1996年之前,美国因素虽然阻碍了中国对国际人权两公约的程序性融入,但却引发和推动了中国的规范性融入。1996年之后,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美国因素从程序和规范两个方面都促进了中国融入的进程,推动中国签署了两公约。中国融入国际人权两公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美国因素也将长期发挥作用,但它只是非决定性的外部因素,中国融入国际人权两公约的根本动力是国内的改革开放。美国对华人权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美国的战略利益,中美之间在人权问题上仍然存在着合作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一战时期,交战国和中立国的外交都是自私的,非正义的。中国作为中立国参战是被日美两国拉下水的。日美对中国的态度虽然不同,但实质上都在损害中国利益。中国作为战胜国在外交上的失败,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落后。而赴欧美会议的中国外交官不应承担外交失败的责任,相反,他们的外交斗争精神则应当适当肯定。并给以一定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3.
美国(《纽约时报》对华新闻报道中所渗透的意识形态可以从新闻报道的语言反映出来。该报纸关于中国的新闻报道视角的选择是为其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服务的,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文章分析了((纽约时报》对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美国的话语霸权以及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偏激报道。  相似文献   

14.
“中国观”是对中国国情最基本的看法,以及在这种看法的指导下,人们是采取何种纲领和政策来处理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的,包括“中国疆域观”、“中国人民观”、“中国文化观”和“中国主权观”等四项基本观念。在长达三千余年的古代历史中,中国人形成了“古典的中国观”和“多民族统一的中国观”,在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团结方面都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中包含的“天朝大国”之类盲目自大心态却阻滞社会发展。鸦片战争给中国以巨大的影响,痛苦的战败经历迫使先进的知识分子睁眼看世界。科学全新的史地知识,使他们的视野空前开阔,以全球为参照物反思中国,传统的“中国观”开始了近代转换:中国是“天朝”的观念崩溃了;“大国”的标准更新了,按新的标准,中国不是世界上唯一的“大国”;中国的船、器和战法落后,是一个“弱国”;“天朝”与“大国”的观念相脱离,“弱国”与“大国”的观念相结合;国家蒙羞,人民受害,只有改革才能救中国,“救亡的中国观”从此萌生。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末以来,美国高度重视并密切关注中国的崛起及中国在东南亚迅速增长的软实力.美国精英和公众对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的认知,美国和东南亚国家对中国软实力的认知,都表现出明显差异和递减效应.从美国认知这一"他者"的角度,可以进一步认识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中国应客观评估美国对中国在东南亚软实力的认知,采取恰当的措施应对美国可能的政策反应.  相似文献   

16.
冷战后,国际安全形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折性变化。单纯以政治和军事安全为重心的传统安全观的主导地位受到了非传统安全观的强烈冲击。而正是在这一大转折时期,由于中国现代化的滞后性使社会在转型之中出现了多种安全危机。而从非传统安全的视角来看,冷战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暴露出的人才安全危机尤其突出,与此同时,美国对中国人才安全构成的威胁更是令人堪忧。面对着内忧外困的中国人才安全,时代呼唤着以教育为主导的中国人才安全大战略。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迈进并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个重大的“制度变迁”,就是要彻底改革我国传统的企业制度和金融体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的企业制度和金融体制。本文侧重对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提出构想,认为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求实现银行的企业化,这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8.
1964年3月25日,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富布赖特在参议院发表了针对中国问题的《旧神话与新现实》的著名长篇演讲,目的是激励美国公众自由思考和讨论美国僵硬过时的对华政策,进而推动国内对华舆论朝着积极的方向进一步发展,并且建议美国在对华政策中增加灵活性。  相似文献   

19.
任璧莲的《典型的美国人》反映了文化身份的流动性."美国人"和"中国人"不再是程式化形象,而是"中"与"美"的相融.作品主人公文化源头在中国,在追寻"美国梦"的过程中无意识淡化了传统,融入了多元文化,对美国人的文化身份作了新思考,折射出作者华裔族性意识的淡化,对美国属性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20.
美国政府对待民意的态度具有两面性,这是由美国政府的民意观决定的。深入分析其实质,对于客观认识美国的政治制度,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