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靖国神社与日本政要参拜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民族是个崇尚神道的民族,神社问题由来已久。但靖国神社却与一般神社不同,它的0祭祀对象是战场上牺牲的军人,随着日本右翼势力的发展,包括东条英机在内的1000多名战犯也被合祭其中。自50年代起,由政府参与的各种参拜靖国神社的活动一直未断,鉴于里面供奉着二战中的各级战犯,参拜极大地伤害了包括中国、韩国在内的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遭到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和严厉谴责。屡屡发生的参拜事件绝不是偶然的,政要参拜的背后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原因。日本的国民性格、国内政治基础、美国战后对日政策、日本经济发展、亚洲认同以及历史教育等无疑都是很重要的原因。靖国神社问题严重影响到日本与亚洲各国的外交关系。日本只有正视历史,才能与亚洲各国增加信任,共创未来。  相似文献   

2.
战后天皇与神道并存的神社神道之象征天皇制,其灵魂载体神社神道的存续,为其在本质上的实存提供了绝对根本的保障,令其天皇之“神性棱威”之“象征神威”于战后仍“绵延不绝”,威力无穷,影响至今.其不仅是暮府时代象征天皇制的本质翻版,更是近代国家神道之军国主义天皇制的本质灵魂的传续与翻版.因而,战后象征天皇制仍是日本军国主义之源泉与温床,其必然导致军国主义并以此为其本质必然归属;亦为战后至今日本政治右倾及国家神道、军国主义死灰复燃、阴魂不散之最深层的精神源流与最深刻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3.
冷战后 ,“新国家主义”思潮在日本的迅猛抬头 ,导致了日本政治的极度右倾化。小泉纯一郎上台后 ,接连不断地参拜靖国神社 ,这是新国家主义思潮泛滥的必然结果 ,是一条通往“国家主义”的“精神隧道”。但是由于日本民族的独特性 ,使得日本在通往“国家主义”这一政治进程中 ,具有许多隐秘而独到之处。而小泉执意参拜靖国神社的背后 ,就是以一种十分隐秘的方式 ,即通过对日本最强的传统政治力量———以神道教为话语背景的“天皇制”———的利用 ,以唤起国民对国家的高度认同和忠诚。笔者尝试着从“认同”这一政治文化的角度对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动机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4.
日本的民族宗教神道教作为日本文化的核心,仍然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日本的社会生活。而神社和祭祀仪式作为神道的载体,在当今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依旧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分析日本地方神社的社会文化功能,研究普通的日本民众是怎样以神社为中心来开展社会文化生活,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真实地理解邻国日本。分别从社会控制、群体整合、文化传承和精神需求四个维度对神社的社会文化功能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在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的层面,日本的神社界自上而下形成了一张空间的“有形的网”。在文化认同和个人精神的层面,日本以神社为中心形成了一张精神的“无形的网”。“有形的网”和“无形的网”交互作用,确保了神道思想的文化核心地位。靖国神社是一所供奉着包括14名甲级战犯在内的为天皇战死的军人的特殊神社,日本的右翼势力企图利用其来复活国家神道的政治野心,是我们必须时刻警惕的。但我们不能因为靖国神社的特殊性而忽视其他普通神社在日本人的个人和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战后初期,美苏两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围绕如何处置战败的日本问题进行了尖锐对抗和激烈的斗争。美国试图单独占领日本,苏联力求扩大对日本本土的占领管理权,随着美苏关系的日益紧张,双方在对日媾和问题上对立冲突加剧。  相似文献   

6.
以日本企业文化和神道为视角研究日本人和神道的关系,从神道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出发,研究神道教义对日本人意识形态的影响,通过分析日本企业中的祭拜文化、和文化、忠文化等独特企业文化和神道的关系,研究神道对企业文化的影响作用。得出结论为受神道影响形成并存续至今的企业文化对日本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符合日本企业实际发展需要的,在新的经济背景下,需要在保持神道教义和传统企业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改良措施实现企业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日本宗教文化角度看靖国神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领导人不顾亚洲邻国的反对而坚持参拜靖国神社,这不仅是由于他们错误的历史观决定的,而且是由他们自欺欺人的所谓日本宗教文化特殊论所自我误导的。文章侧重从日本宗教文化的角度,对靖国神社问题及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精神构造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8.
参拜靖国神社问题的核心在于参拜者的历史观。如何看待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帝国主义所推行的对外扩张和侵略邻国的不光彩历史,如何认识东京远东军事裁判的结论,乃是今日靖国神社问题的根源所在。对日本来说,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并不单纯是一个历史认识问题,而且是一个很重要的国家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9.
神道教是日本的民族宗教。它大体上分为神社神道、教派神道和民俗神道三大系统。神社神道是神道教的主流,经历了发展与演变的过程。它是从原始神道发展而来的,之后,又从神社神道分出皇室神道和学派神道。明治维新后,日本统治阶级人为地将皇室神道与神社神道结合一起,创立了国家神道。它是维新后逐步形成并加以改造  相似文献   

10.
神道是在日本本土原始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老宗教,在日本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伊势神道是日本中世神道摆脱对佛教依附、进行教义革新的产物和体现。伊势神道对神的理解与道家思想有密切关系,甚或其神观就是按照道家的宇宙论建立的。  相似文献   

11.
夏文辉 《21世纪》2001,(7):38-39
日本新任首相小泉5月9日在日本国会表示,他将以个人身份参拜靖国神社。5天后,小泉在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上再次表示,将以内阁“总理大臣”身份参拜靖国神社。他同时声称“不会因为外界批评而中止参拜”。小泉的表态立即受到国内媒体和亚洲国家舆论的抨击。 靖国神社为谁招魂 靖国神社坐落在东京千代田区九段,是日本祭祀明治维新以后历次战争中死亡军人的场所。神社始建于1869年(明治二年)6月29日,原名为“东京招魂社”,1879年(明治十二年)6月改名为靖国神社。“靖国”是“镇护国家”的意思。靖国神社的建立是与日本神…  相似文献   

12.
日本发动的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已经结束50多年了,战争的罪魁祸首也早已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可是,一些日本首相和大臣不止一次地到祭祀着东条英机等日本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参拜,这一行为严重伤害了深受日本军国主义之害的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激起了亚洲各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因此,有必要对日本战后有关中日战争的错误言行作一番考察.  相似文献   

13.
神道教是日本特有的固有的民族宗教、民族文化和精神行为;在日本神道文化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国家神道是特定历史阶段即日本近代社会的宗教、文化和社会组织的统一形态;对国家神道的哲学阐述,有助于解明近代日本的政治非理性的思想动因。  相似文献   

14.
《江海纵横》2006,(5):29-29
小泉连续参拜靖国神社,不仅引起了世界人民的反感,也在日本国内舆论掀起了讨论的热潮。高桥哲哉是东京大学教哲学的靖国问题专家,曾著书从思想角度深度剖析靖国神社,在日本引起轰动。记者日前采访了他。  相似文献   

15.
神道与日本政治盛晓明日本汉字的“政”一词读作”まつリこと”是由“まつリ”(祭)与“こと”(事)两字组成的,意为“祭事”。后来才引申出“政治”的含义。在日本历史上,“祭”与“政”的确是密不可分的。这里的“祭”是指日本本土的神道祭祀。神道原本是土俗或民俗...  相似文献   

16.
佛教传入日本不仅是文化选择的问题,也是权力争夺的结果.浮于表面的形式便是苏我氏与物部氏之间的斗争.崇信佛教的苏我氏一方的胜利为佛教在日本的传播敞开了大门.此后,日本皇室为了统一宗教信仰,利用民众对佛教与神道在祈求现世利益这一认识上的相似性,积极推进佛教文化的渗入.此外"渡来人"对日本统治阶级与民众的精神影响不可小觑,在佛教文化的传播、寺院与佛像的制作、佛典的翻译以及僧尼的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日本高等教育体系中,短期大学为何深受社会各界欢迎,这是研究战后日本高等教育改革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些肤浅的论述。一日本短期大学自50年代初诞生以后,经历了从“暂行措施”到争得国家通过立法承认为“持久化”教育制度的斗争历史过程。二战前,日本的学制属于欧洲大陆型的双轨制。战后,日本政府进行第二次教育改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千方百计歪曲历史,美化殖民统治和侵略战争,尤其是日本政界要员,特别是小泉纯一郎上台以后,不顾日本国内舆论和亚洲各国反对,多次参拜供奉二战战犯的靖国神社的问题,通过对靖国神社问题的由来、发展和社会基础的分析,揭露其实质,指出日本新时期外交走向,以及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神道教是日本人所独有的宗教信仰。原始神道教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逐渐积淀成日本的民族宗教。近代以来,神道教被奉为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理论基础。在日本军国主义的支配下,神道教对内成为毒化和控制日本国民的思想工具,对外成为武力扩张的精神动力。近些年来,日本军国主义有死灰复燃之势,神道教又成为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略历史的思想基础,这从根本上影响了日本人民对战争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20.
了解了战后美苏两强之间的特殊关系°自然就比较容易看到,在战后美苏全球棋局中居特殊地位的中国战后时局,必将受到由美苏特殊关系规定的美苏特殊的对华政策的强烈而直接的制约与影响。也就是说,战后美苏对华政策的两重性乃是战后中国出现战和两可并存的特殊时局的一个重要原因。剖析这个问题,必将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战后建国问题上国共两党和民主党派的斗争方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