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典戏曲经常描写"梦"."梦"在戏曲中主要有如下作用第一,其作为特殊精神状态的特点在作品中成为独立的审美因素;第二,"梦"的设置在剧情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只有到汤(显祖)剧之"梦",上述两种作用才结合起来,从而使梦与现实两种状态的对比成为作品内蕴的核心内容,深化了作品反思现实的哲理意义.这不仅引导研究者关注古典戏曲的丰富表现手段,而且可以启发我们思考有关梦与文学的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2.
“反思文学”作品主要内容是回顾建国初期国家和人民的一段坎坷经历,期望人们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使我们的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走上光明大道,所以此类作品多具悲剧色彩。本文试图从分析悲剧人物形象入手来欣赏一下它们的艺术特色。其中的悲剧人物主要有英雄人物和平凡人物两类。体现出的特点是:追求超越价值,抗争与受难,执著精神。他们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读者的同时,也以其深刻的思想性令读者抚今追昔,难以释怀。  相似文献   

3.
著名作家萧平“文革”题材小说独具特色,完美地展示了那一特殊时期的人性的残缺。这种完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真实感受的抒写,将扭曲的人性艺术地、淋漓尽致地呈示出来,在残缺中绽放了美丽;二是用“爱”来疗救、弥补残缺的人性,最终使人性走向完美。作品在反思批判历史、揭露残缺人性的同时,也让读者看到了美与爱的存在,这也是萧平“文革”题材小说的最大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4.
应当重视辩证思维的民族特点——《中国辩证法史》序萧父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学科点,曾较长期地坚持以“中国辩证法史”作为集体科研的一个重点课题。最初的动念,是基于对“文革”10年中形而上学猖獗、斗争哲学横行这一理论思维教训的反思,试图通过历史和现实的思想矛...  相似文献   

5.
移居海外后的严歌苓偏爱用“文革”叙事来塑造中国形象,但作家在“文革”叙事中并不做道德审判,而是惯以一种冷静的基调挖掘出动乱年代中的扭曲人性.在严歌苓“文革”题材作品中,最具开拓性意义的当属小说《白蛇》.在这部小说中,严歌苓不仅对特殊时代的人性进行了考察,还不带偏见地对同性情爱给予了某种认同和理解,创作出了一部纯净的反映“文革”同性之情的小说,并以此对中国的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国民劣根性进行了相当程度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以老舍《猫城记》、沈从文《阿丽思中国游记》张天翼《鬼土日记》、张恨水《八十一梦》等作品为典型,提出了中国现代文学“幻设型讽刺小说”的论题并加以阐释与剖析,探讨了这一类型小说的历史源流,指出了它在现代时期在现实性、深刻性、悲剧性等审美特色方面对以往作品的突破,并且借助它作为传统文学创作、批评中的“异类”角色所遭受的历史命运,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张弦是一位思想敏锐、创作严谨,以探索妇女命运见长的作家.他“怀着对人民、对大地一如既往的真诚”,创作出的一系列悲剧作品,具有撼人的艺术魅力和崇高的悲剧精神.刘心武《班主任》的发表,给新时期社会主义的悲剧艺术带来了春的信息.接着,《伤痕》、《神圣的使命》等一大批反映十年动乱所造成的灾难,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同林彪、“四人帮”倒行逆施进行斗争的作品相继出现.无疑,这些悲剧作品对于人们认识那个特定的悲剧时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也看到,十年动乱给人与人之间带来的相互怀疑、仇视等等不正常关系,在当时还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人们还在不停地抚摸着在灾难岁月中留下的累累伤疤,沉缅于  相似文献   

8.
老舍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是一部名著。作品中一个个人物形象,给人们留下了发人深思的历史沉痛感。(一)老舍的创作始终如一地对人民和国家命运真挚关心。他的作品写得最多和写得最成功的,是社会历史大转折时期出现的“多余的人”形象;真实地写出了他们如何被时代生活所毁灭的悲剧。《四世同堂》这部作品,与一些正面描写抗日战争和歌颂革命英雄  相似文献   

9.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是现实时空题材的小说集,探讨的是“文革”时期人的生存状态:在高度集权的社会里,人是被愚弄的玩偶,无法按自己的意愿自由地生活、率真地生活;王小波用一种新的思维和独特的目光重新审视了特殊历史年代里人物的特殊命运。  相似文献   

10.
电视剧《渴望》曾风靡一时。时至今日再回头审视,或可发现许多新意蕴。在文化大革命中,人们一切美好的向往都只能存在于“渴望”之中,现实的一切则都搞得阴差阳错。“好人一生平安”只是善良人们心底悲怆的呼喊,好人不得好报成了当时社会的通常现象,善良如刘慧芳者也活得那样苦不堪言,最终被撞成残疾,将悲剧推向了极致。《渴望》的最感人之处也许是讴歌了人性中善良的一面,这对经历了十多年“恶”大行其道的人们来说,无异于久旱的甘霖。在“文革”结束后,人们渴望“善”的回归,电视剧《渴望》正是这种呼唤的最强音。今天我们有理由渴望:不再人为地制造悲剧,使人们都能像“人”那样过上正常的、有尊严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汉文系七七级同学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论文选读》课学习了马克思《致拉萨尔信》后,根据马、恩有关悲剧问题的论述,举行了一次“社会主义时期悲剧问题”的学术讨论会。这次讨论发言踊跃热烈,涉及的问题比较广泛深入。重点讨论的问题有:“社会主义时期悲剧创作的美学价值”、“社会主义时期悲剧的成因”、“恩格斯的悲剧论断是否适用于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社会主义时期悲剧的特点”等。现将讨论要点归纳如下: 一、大家一致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悲剧产生的范围虽然大大减少了,但产生悲剧的土壤并没有完全消失,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大量悲剧的实际生活就可证明。文艺应按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现实,悲剧作品的创作不仅不应排斥,而且应予支持。好  相似文献   

12.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所以,悲剧的分析必须将重心放在对悲剧人物的有价值的东西的发掘上,放在对悲剧人物同情心的发生根源的考察上。本文围绕着鲁迅关于人的价值观念,围绕着鲁迅对人的存在价值、对人的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为他的价值与为我的价值的辩证关系的理解,重新对《呐喊》和《彷徨》的悲剧艺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是我们社会、我们人民共同追求的精神价值目标.是我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本文从历史和现实角度出发,揭示出我国社会主义理想人格实践的历史轨迹与特点,这就是:革命时期的人格锻造、过渡时期的人格改造、建设初期的人格塑造、“文革”时期的人格挫折和改革开放时期的人格重建。  相似文献   

14.
余华带给我们什么——简析余华的“文革“叙事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作品中的文革叙事几乎成为一种写作定式。这不仅包括典型的"文革"小说、正面描写"文革"场面的作品,也包括将"文革"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加以描述的作品。他从各个角度,以不同人的视角,写下自己关于"文革"的并不清晰的记忆,执着地将苦痛的东西撕裂给人看。余华叙写"文革",揭露了"文革"中暴力的深层机制和暴力的无意识根源,提醒中国人要反思而不是遗忘。  相似文献   

15.
著名诗人学者萌萌(鲁萌)基于历史反思与精神出路探寻之亟需,主编了《那一段回流——学人诗存》,选编了九位学人创作于文革期间的诗作,揭示了"文革"风暴在一代知识者灵魂深处留下的印迹以及他们的精神裂变与反思。这些作品既具有文学史价值,又具有思想史价值。运用"以诗证史法"对他们进行研究,有助于考察"文革"时期的社会状况与知识者的精神状况。  相似文献   

16.
在现存的十八部关汉卿杂剧中,涉及到“鬼魂”的有两部:一是取材历史的《关张双赴西蜀梦》;一是取材现实的《窦娥冤》.由于关、张是人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因而,尽管他们在全剧中都是以“鬼魂”出现的,但一般说都还是把他们当作人来看待,并肯定它的悲剧效果;然而历年来对《窦娥冤》中的“鬼魂”却产生了异议,诋  相似文献   

17.
"人文合一"的宿命悲剧--从祥子的堕落到老舍的自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祥子堕落根源的深入辨析,会发现一种更深层的悲剧意蕴;通过对老舍死因的再度追问,会体味到他那因“靠近”与“游离”的不同创作态度而产生的创作实绩互成反比的矛盾与困惑;祥子的堕落与老舍的自沉,也由此具有了一种“人文合一”的、带有宿命色彩的悲剧意蕴。这将带给我们更大的震撼和反思。  相似文献   

18.
《金洞》中"狼孩"意象的商州民俗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洞》是贾平凹作品中较早触及生态美思想的作品 ,是其后期生态力作《怀念狼》的先声。在《金洞》中 ,贾平凹抒写了一个亦人亦兽的“狼孩”意象。作品中的“狼孩”被狼叼走后却大难不死 ,受狼庇护 ,回到人群中却被视为异类 ,被抛乃至死亡。其实 ,“狼孩”的悲剧并非个案。在商州 ,到处都有“弃儿”的民间习俗。商州人弃扔婴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对此 ,笔者作了挖掘和剖析 :一方面是客观生存条件所致 ,另一方面是主观上受“生殖崇拜”和“轮回超生意识”制导 ,同时有着很深的民间文化根源 ,打上了作家自身的生活烙印  相似文献   

19.
“文革”在中国二十世纪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是难以回避的重大事件,亲历其中的人们对文革的记忆更多的是毁灭性的灾难和难以言说的心灵痛楚.在文革后的很长时间内,出于倾诉内心痛楚和反思历史的需要,文革被无数人不断地言说.文革因此进入了文学视野,成为新时期文学一个独特的文学标识,不同的作家都对那段历史作出了不同的注解.王小妮的《1966年》别具一格,以举重若轻的笔法描绘了那个特殊年代里的众生百态,描绘了历史大潮下小人物的生存体验,展现了一种另类的“文革”想象和叙述.  相似文献   

20.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国梦”战略思想的主要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到本世纪中叶的根本目标.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和时代价值.中国梦是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统一,它承载历史、立足现实、昭示未来.“中国梦”深刻地昭示了中国近代以来仁人志士为实现国家富强而不断探索的历史发展主题,深情地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艰辛历程.实现中国梦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当前实现人民幸福的必然趋势,是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