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何以为史?徐清泉无论是一部充满才情的文学史著作,还是一部透显平庸的文学史著作,它们本质上都应当是文学专史著作或说历史著作,而不应当是文学著作本身及其它。这实际上关涉到文学为史的目的问题。无疑,作文学史首先是为了将先人们造就的文学成果及文学传统彪炳...  相似文献   

2.
《当代彝文文学史》(1978—2018)是第一部以当代彝文文学发展历史作为考察对象的文学史专著,该书以文体为经,以代 表作家为纬,对当代不同时期彝文文学各文体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细致描述。从《当代彝文文学史》的文学观、分期及其原则和 方法、文学史观、可改进之处四个方面对该书的编撰进行考述,以探讨其文学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代彝文文学史»是目前彝族文学史中第一部以当代彝文文学发展历史为考察对象的文学史专著,其中民族语文学凸显民族艺术特质和民族文化特征、立足民族性将外来文学精华民族化三个方面?构成了其民族文学观的主要内容,在世界文学语境下,其实质则是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文学民族性。  相似文献   

4.
李清照文学史地位的再认识顾之京一李清照是文学史上怎样的一位女作家?在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作品流传下来的女子不少,而能称得上是女作家、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并不很多。李清照是为数不多的女作家中的一员,但又不是普通的一员。有不少研究者以她当行本色的...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国文学史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中国文学史的思考章培恒,骆玉明编者按:由我校章培恒、骆玉明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以一种新颖的面貌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在本文中,他们就该书的一些基本观点——如文学的发展包括文学形式的变化与人性发展的关系、评价文学作品的主要标准、古代文学与现代文...  相似文献   

6.
《回族古代文学史》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回族文学史。是国家七五期间重点科研项目之一,它具有填补回族文学研究领域空白的学术价值。 该书每一观点的提出,多以翔实的材料做为坚实的基础,辅之以简要、严谨的分析,因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党校邓欢六同志撰文指出: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思维空间亟待拓宽,时代呼唤着一部以全球为研究视野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这样一部古代文学史的意义在于:(一)它能够从世界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中探究文学现象发生发展的原因;(二)它能够以世界文化为最广阔的背景、最完整的参照系,来正确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的民族特征、演变转迹、及其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地位。有否  相似文献   

8.
巴·苏和先生研究蒙古族文学发展史近二十年 ,曾发表论文数十篇 ,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文学概要》(1 993年 )、《蒙古文学发展论》(1 995年 )、《蒙古文学发展概要》(1 996年 )等文学史著作。《蒙古文学发展史引论》(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 0 0 0年 )便是以前研究的继续和进一步深化。这部 37万字的文学发展史专著 ,体现了作者坚实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文学史意识 ,标志着蒙古族文学史写作新突破。这是一部研究性、学术性都很强的文学史 ,在一定程度上它已摆脱了以往文学史的教科书心态。以往的文学史多以机械地介绍作家作品为能事 ,努力提供社会…  相似文献   

9.
苏联社会和文坛的剧变,提出了要“重评苏联文学”和“重写文学史”,俄编苏联文学史已经达到“十年三变”的地步。面对新情况,我国学界也认为以往我们所讲授的正统文学;仅为半部苏联文学史;另外半部,即被贬斥的非正统文学须要加以补写。然而应该怎么写,看法并不一致,条件尚未具备。可以先撰写《20世纪俄罗斯非主潮文学》,以介绍新资料,引起研究的深入,为重写苏联文学史准备条件。  相似文献   

10.
自1988年陈思和、王晓明在《上海文论》上主持“重写文学史”专栏, “重写文学史”这一说法第一次被明确提出,遂成为20世纪80年代文学活动的核心面向之一。但笔者认为,如果仅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重写文学史”是远远不够的,它不只是80年代产生轰动效应的文学事件,更是自现代文学产生以来就贯穿整个文学史而无法抗拒的历史思想潮流。广义而言,“重写文学史”一直是文学建设者们或隐或显的文学思想诉求,或被动或自觉的文学参与姿态。它在80年代被正式赋予了学术的内涵,但却上可追溯至现代文学的源头,下可延伸至不断发展的当今文坛,既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学的孕育下新生,也从世界文学,尤其是西方文学中汲取力量而发展。只有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认识“重写文学史”这一问题,才能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文学发展的挑战,以更客观的立场审视文学发展的调整,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学科发生发展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浅谈当前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少数民族文学的特点及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中应占有怎样的地位,这个问题其实直到今天也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一个最明显的证据便是至今尚未有任何一本中国文学史涵括了少数民族文学。中国文学史其实只是一部汉语言文学史。许多学者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看到了中国文学史的这种片面性;甚至有人上书人大和政协,要求给“中国文学”一个全新的,真正准确的定义。①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中国文学史应该包括少数民族文学在内,方才全面和公正,这一点无可非议;但关键在于,研究者们对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  相似文献   

12.
追寻文学流变的轨迹──论建构科学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问题温潘亚,许振敏文学史作为某一历史时代、地域、民族或国家文学发展历史的记录,在具有不同史学观念的文学史家笔下可以从不同角度编写出不同类型的文学史,有以年代为标志,有以流派为基准,有人侧重文学思潮与文...  相似文献   

13.
1996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风靡全国,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迄今已销售20万套。2007年9月,章培恒、骆玉明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本)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和上海文艺出版总社联合推出。《中国文学史新著》是海内外著名文史研究专家章培恒先生古稀之年领衔撰写的结晶之作,是一部极富特色与创意的文学史著作。全书以人性的发展作为文学演变的基本线索,对现代文学以前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作了实事求是而又独具特色的描述。作者打破了此前同类著述主要按朝代论述文学史的惯例,将先秦至1900年的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14.
"美国梦"是美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同时也是美国文学一个永恒的主题。一部美国文学史同时也是一部"美国梦"的历史。文章以美国文学的发展为主线,通过对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的分析,探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美国梦"的特征和具体表现,从文学的角度解读"美国梦"。  相似文献   

15.
周晓风主编的《20世纪重庆文学史》是一部地域性、综合性、断代的文学史,其价值在于:一是对20世纪重庆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发掘了一些值得珍惜的史料,三是建构了具有重庆特色的文学史撰写体例,四是对重庆文学发展的评价比较客观。此外,该书还存在一些局限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中,文学论争是最为复杂的.由于长期以来以阶级斗争观念左右文学史的研究,以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评断文学发展的脉络,因此,在这种语境中,长期以来一些中国现代文学史似乎成了新民主主义史的佐证与阐释,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论争大多以武断的言论予以评判,以先人为主的观点按图索骥式地运用史料,上纲上线式的分析使文学论争等同于阶级斗争,使某些原本仅仅由于文学观念分歧导致的文学讨论、文学论争,常常变异为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搏斗,甚至连当时朋友问对于文学的切磋,也上升至阶级视阈进行审视、评说,成者为王败者寇的心态更加剧了文学史研究的偏颇,尤其在对于史料的研究中,缺乏论从史出、回到历史原点的研究方式,而往往采取本末倒置的方式,先定性质再找材料,使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学论争的评说缺乏学理性与客观性.  相似文献   

17.
“美国梦”是美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同时也是美国文学一个永恒的主题。一部美国文学史同时也是一部“美国梦”的历史。文章以美国文学的发展为主线,通过对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的分析,探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美国梦”的特征和具体表现.从文学的角度解读“美国梦”。  相似文献   

18.
熊笃先生主编的《巴渝古代近代文学史》(以下简称《文学史》)是一部难得的全面反映重庆文学历史发展进程的学术专著,为我们梳理了一条清晰的巴渝文学发展进程,让读者轻松愉快地回顾重庆文学所走过的光辉历程,领略先贤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全书洋洋洒洒50万言,650多页,跨越两千多年历史,搜罗上千件作品,涉及上百位作家,覆盖重庆所有行政区域。资政育人,以史为  相似文献   

19.
文学史分期与文学观念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史分期的讨论反映了不同的文学观念的讨论 ,近二十年来围绕现代文学史分期的讨论 ,经历了以五四新文学为起点的政治性标准、以世纪之交为起点的国家现代性标准和人的现代性标准三个阶段 ,使文学史分期成为多元复杂的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20.
自从出现文学史这种记载文学发生和发展变化的史书体裁以来,国内外各类文学史著作数量之多编写体例之杂芜、混乱已非同一般。但文学史究竟是怎样的一部史书,其性质、写作方法等如何,仍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一书至今对我们的文学研究和文学史撰写依然有着巨大的影响,有人甚至奉为圭皋。该书从不同的侧面详细探讨了文学史的性质、文学史的写作方法等,在阐明自己文学史观的同时并指出了某些已有的文学史观的错误。韦勒克文学史观的理论继承了艾略特所开创的那种从历史的维度、宏观且动态地考察文学作品的传统,而且就其理论的本质而言,他的包括文学价值观在内的一整套文学史观,就是在综合了艾略特与兰瑟姆的本体论诗学和艾略特的“有机整体观”以及“非个性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并发扬光大的。从这一观点出发,韦勒克构建了自己的文学史框架:文学史是在对文学这种意向性存在的“经验客体”进行的批评中,归纳或“提炼”出表达“决定性结构”或价值体系(包括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的文学理论,然后在此理论的指导下,以文学系统内的、“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的前后逻辑关系,在综合通过读者、批评家等人头脑的文学批评的基础上,构成文学史的写作框架。当然,韦勒克文学史观也有其自身的缺陷:首先,从总体上看,韦勒克对文学存在的认识是偏颇的;其次,韦勒克的文学史观中其实还杂糅了阐释学和新历史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最后,韦勒克的文学进化观也是值得商榷的。韦勒克的文学史观说到底,其实还是坚持对文学内部的研究,而不是与其相关的历史的、社会的、思想史的或心理等背景的研究,没有超出“新批评”对文学的认知范围。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