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学校“五育”融合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而个性化发展的历史主体。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应注重师生关系在育人上的“先在性”力量,以对象性交往作为师生生命发展的动力,相互经由历史传统、现实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文化经验、时代精神、价值理想的探讨来追求真善美;注重课程内容选择的“综合性”,以现实社会作为课程组织实施的“试金石”和“实验室”,让学生的知识、观念、价值和思想亲近社会现实处境,使其在理论知识的武装下去思考、探索和解决真实的人类发展问题;注重教学过程的“全场性”,以生活世界作为教学实践的场域环境,让教学在“双重双向”对象化“互见”中,引出、更新和拓展师生的知识结构;注重管理评价的“时间性”,以个性表现作为衡量质量发展的尺度,使教育教学置身于与既定“事实世界”相对的多元广阔和复杂矛盾的“现实世界”中,促进学生在自由的学习中将时间转化为身心潜能全面而个性化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作为培养新时期会计专业实用型人才的新型高校--独立学院的会计教学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社会现实.本文从独立学院的办学机制出发,通过研究独立学院目前的会计教学现状,找出独立学院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探索独立学院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以培养适应独立学院教学目标的现代会计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3.
规范支配论以法益对支配者行为的依赖为现实基础,以社会对支配者行为的期待为规范基础,主张当存在现实的支配或者规范拟制的支配时,均可以认定存在作为义务的实质基础。规范支配论之支配囊括了支配意思、现实支配行为、支配可能性等多个层次,是一个集主观与客观、现实与可能于一身的复杂概念。更重要的是,支配概念甚至能够超越其作为行为人本身特性的地位,进入社会功能与社会评价领域,成为作为义务面向现实社会生活进行实质化运动的桥梁。支配的判断标准包括支配的可能性、相当性与优越性三要素。规范支配论作为作为义务的实质来源,除具有合理限定作为义务的范围、利于建立合理的违法性程度衡量标准、利于保证刑法独立的优越性等优点外,还具有宽泛的理论解释力,值得提倡与贯彻。  相似文献   

4.
素质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从社会现实需要看,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十分必要,这种转变应包括规范教学目标、过程、测评等。  相似文献   

5.
两课社会实践教学实效性的考察与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实践教学是高校“两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当前“两课”社会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两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设想,提出了假期校外社会实践的可行性方式,并阐述了具体的操作要求。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的当代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科学发展观实质和核心的“以人为本”是时代的产物,在不同的社会里,它代表着不同的阶级理想和阶级内容。现时代的“以人为本”是以“现实的、社会的人”为本;以“现实的、社会的人”为本的核心是“以人民为本”;现时代的“以人民为本”最主要的是以“人民的生存境遇”为本。“本”是根基、原则和目标的具体和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社会、网络社会概念进行分析,认为网络社会是由人与人之间通过相互交往而组成的有组织的系统,是人类社会最新的存在方式,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以互联网为纽带,通过信息交换而形成的虚拟社会。网络社会的存在以现实社会为基础,其存在的技术基础是现实社会的软件和硬件,其存在的主体基础是现实社会中的人,网络社会中的内容都是现实社会存在内容的电子化形式。网络社会作为现实社会在互联网上的映像不是简单的反映,而是具有不完整性和扭曲性。不完整性表现在参与网络社会生活的人只是现实社会成员的一部分,主要是有一定经济基础和技术的年轻人,扭曲性表现在人们往往在网络社会中刻意表现出和现实社会不一样的方面以及作为网民群体一员而表现出的群体无意识状态。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个科学的有机整体,是人民立场、唯物辩证的科学观点与方法的辩证统一,其“理论与现实双向趋同”的整体性逻辑构成“两个结合”的深层本质。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源于青年马克思对“理论与现实”矛盾的解决,开启于对“物质利益”问题的深层剖析,以哲学立足现实,创立唯物主义大历史观。在这一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展开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剖析,让现实印证理论,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创立剩余价值理论。由此,社会主义学说被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上,为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奠定了科学前提。“两个结合”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的根本途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现实的双向趋同,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当今中国社会的伦理价值导向是一个争议颇多的问题。个人本位主义、合理利己主义、虚假的集体主义等等,由于其种种局限性,不能作为现时代的伦理价值导向。“新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一方面摈弃了无视个人利益、目的与手段错位的虚假的集体主义的说教,另一方面,它以利益作为现实的基础,以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其出发点和归宿,是个性实现的必要条件。这一新集体主义原则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表现为一种互利的现实原则,应该成为当今社会的伦理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0.
马尔库塞的批判社会理论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对唯心主义进行了批判,但他对于唯心主义的理解本身也存有唯心主义的成分。他认为唯物主义哲学要使现实趋于本真化,从现实出发又对现实进行批判和改造,它为批判社会理论提供真正的基础。批判社会理论以批判开路,驻足于唯物论以超越社会现实作为自己的理想标的。  相似文献   

11.
网络社会中大学生道德修养刍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与现实社会相比 ,网络社会是一个更趋于自律型的社会 ,因而道德在维持网络秩序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在网络社会里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培养基本的道德意识 ,并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自我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要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高校教师必须自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同时社会也应该提供良好的环境,建立完善的师德培养机制。这样才能使我国高校教育朝着良性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全社会都要认真贯彻落实其精神,高职院校也不例外,而且责任重大。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新时期高职生的道德现状,提出了改观道德教育的几点对策,以期新时代的高职生思想道德水平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从物质与精神需求、国际经济和政治多元化、国内思想政治观念和意识、信息网络时代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从德、智、体,教书与育人,育人与正己,治标与治本,学校与社会等方面论述了坚持以德育人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提出树立良好的教风是坚持以德育人的关键以及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试论体验式德育教材的理论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验课程是21世纪德育课程改革的新走向,体验德育已经成为全面超越传统德育的新范式之一。哲学由重科技理性到凸显体验的变迁、道德教育哲学由重认知到凸显体验的转向、课程哲学由重经验向凸显体验的转型,为体验式德育教材提供了理论前提。体验式德育教材是对传统德育教材困境的积极回应和超越,是当代具有活力和魅力的德育教材新样态。  相似文献   

16.
步入新媒体时代传统高校德育教育方式面临新的挑战,遭遇发展瓶颈。红色影视文化的快速发展为高校学生德育工作带来了机遇,教育者应将红色影视文化作为鲜活的教材建设高校德育新的工作平台,拓展大学生德育工作途径;高校要和社会合作,成立专门机构,整合高校的影视教育和网络资源,营造优良的大学生德育教育环境,确保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全面转型,导致中国的伦理秩序在伦理关系、利益观、价值观、感性和理性的关系等方面发生了剧烈变化,而这种变化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则体现为社会公德意识缺乏,自我意识彰显,价值取向多元化,学习和求职感性化、功利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在德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德育途径等方面实现自身的现代性转型。  相似文献   

18.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当前《品德与社会》地理知识的教学存在着"拔苗助长、张冠李戴、画蛇添足"等教学偏差,导致课堂教学低效。针对这些偏差,笔者认为,地理知识的教学要紧扣学生的现实生活;要把德育目标有机地融合在地理知识的教学中;要激发兴趣,让活动贯穿于地理知识教学的始末;要合理取舍教材。  相似文献   

19.
道德利他是现实道德生活之中一种特殊的道德现象。在道德建设中,道德利他现象与制度伦理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同状态的制度对于人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不同影响,因而要在遵循促进道德利他制度伦理构建的基本原则之基础上,提出不同领域的制度伦理构建对策,即经济上要重视道德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建立道德回报机制;政治上要提升政府和社会的公信力,加强相应的政策保障和组织利他;文化上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管理,形成理解、宽容和关爱的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20.
高校道德教育陷入实效性不强的现实困境,根源于对道德目的、道德本质和道德教育方法的误读。在多元价值并存、道德冲突和道德争论普遍存在的现代社会,高校道德教育应当超越道德认知阶段,从传统的规范性、知识性道德教育向反思性道德教育转变,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道德推理课程体系,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尊重道德内化规律,进行探究式教学,注重道德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