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彭兆荪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骈文作家和理论家,他所编选的《南北朝文钞》是清代中期以后较有影响的骈文选本。本文结合乾嘉时期骈文复兴的时代思潮,从《南北朝文钞》和其他相关材料入手,对彭兆荪骈文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彭兆荪在选本编纂、理论阐发和创作实绩等方面为乾嘉骈文复兴做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摘要]任昉是南北朝时期骈文宗匠,时人有“沈诗任笔”之誉,又推其为“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清人孙德谦为研究骈文大家,在其《六朝丽指》中亦称“骈文之有任沈,犹诗家之有李杜”。但对任昉的研究,到目前为止还甚为简略,而且因其作品多为诏策之制而颇受贬抑。因此,从研究任昉交游入手,去研究任昉的人脉和文脉以及他在当时文坛的地位,都很有价值。本文通过对任昉交游活动的梳理,来考察交游对任昉人脉、文脉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南齐武帝永明年间,王融等人提出声律论,此理论不仅对诗歌创作造成深刻的影响,而且还延续到骈赋、骈文的创作中,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骈文形式要素走向定型。从创作技巧上来看,永明以后的骈文对形式特征的讲究更加严格,对偶更工整精致,用典更繁密贴切,词藻更华美,声律更严密。骈文发展到王融时,已经初步体现出成熟期骈文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4.
南北朝时期南北语言差异很大,这种现象从南北朝时期就有学者关注,直到今天也一直是汉语史学家所研究的重大课题。该研究从南北朝时期南北方言词语的角度对这一重大课题进行探讨,以期为揭示南北朝语言差异提供某些资料。  相似文献   

5.
骈文在南北朝时凝结为一个美文学的象征,其文体语言结构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规范的仪式,也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形式,表征着汉字的"意"化特征和骈文"文"的属性以及中国文化精神,有其形式的自足和完满。这种文体语言结构同时受时代精神、时代情绪、社会审美风尚、诗性高涨的影响,从而凝结为一种士人文化精神的符号,使骈文逐渐走上诗化、非功利化和程式化,导致骈文不仅有一种不断追求语言新形式的动力,同时为其自我否定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自北周至隋唐,众多学者对庾信骈文进行了全方位的观照和深层次的发掘,表现出较高程度的接受。具体来说,北周隋唐学者的接受视点主要集中于庾氏骈文的修辞造诣、行文技法及其对当代或后世的影响方面,偶尔兼及庾信的德行人品。当然,贬抑批评庾信骈文的言论亦不少见,尤其是唐初史家的论调最为尖刻,他们批判庾信骈文一意追趋藻饰声律,却忽略政治教化功能。北周隋唐学者对于庾信之作,无论接受还是批评,都体现出对庾信骈文文体的深度省思,对后世骈文理论与批评多有启示。  相似文献   

7.
张之纯《中国文学史》明确提出骈俪之文肇始于陆机。谭家健歪曲钟涛博士的观点。于景祥确实不清楚骈文究竟形成于何时。骈文是在阴阳思想成为普遍的世界观,即阴阳思想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之后,在辞赋的影响之下,在辞赋之外的散文中连续使用骈化句式而形成的。骈文最根本或最本质的特征就是骈,骈文是有意识连续骈化之文。辞采、典故、声律等是骈文在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次要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骈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特有品种。在1912—1919年间,当文人们已经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学幕落花凋的末运,骈文竟有了一次回光近照般的兴盛。这种兴盛和后来所遭到的贬斥,说明骈文确实反映着古典文学的某些被发展到极致的特征。骈文中大量用典体现了中国文人对“时间”的独特感受,并应和了这个时期文学的主题──凭吊。以《玉梨魂》为代表的大量骈文小说的出现,则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特出的风景之一。  相似文献   

9.
魏晋赋中叠字的使用受汉赋影响颇大,其既有对汉赋新创叠字的接受,也有对汉赋叠字运用技巧的接受。魏晋赋对汉赋叠字的接受,为南北朝及以后的骈文、骈赋的兴盛和繁荣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自清代乾隆时期至当代,学界对汪中骈文研究,从内容上说,一是高度赞扬汪中的文学成就,肯定汪中是清代骈文创作的最高峰;二是指明汪中的骈文创作根源于六朝。从形式上说,各家评论以评点式为主,寥寥数语,没有翔实具体地说明汪中与六朝骈文之间的渊源。由此观之,对汪中骈文的研究尚有较大学术空间,应当系统研究汪中骈文,深入分析其对六朝骈文之师承与超越,进一步探讨汪中的骈文主张及创作对清代骈散之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前期学界对初盛唐骈文研究分为两个阶段:新文化运动之前主要是复古派出于保存国粹而进行的维护骈文正宗的论争,他们以传统的治学方法来探讨骈文发展,对初盛唐骈文关注很少;新文化运动之后至新中国成立之前是现代学术体系建构的时期,骈文理论也渐趋现代性,这一时期初盛唐骈文研究在骈文史中已开始得到重视,突出了初盛唐骈文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但仅限于较为零散的探讨,而且没有专门的理论专著。因此,对20世纪前期初盛唐骈文研究史进行深入把握和细致勾勒,就具有了格外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乾嘉时期汉学家从经学到文学对理学进行了清理,汉学与宋学对峙,骈文与古文对峙。在汉学家的推动下,骈文被推到了文章正宗的地位,以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遭到了怀疑。骈文理论的突起与乾嘉学术的复古思潮、反宋学基调及文人幕府的奖掖有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1971年,在美国"中国口传暨表演文学研究会"(CHINOPERL)第三次年会上,程曦先生结合3份文字资料宣读论文,以《哀江南赋序》为例演示、讲解骈文吟诵,并和与会学者探讨韵文吟诵.程曦的论骈文吟诵是对骈文这一特殊文体吟诵方法的详细论说,录音、演示文稿与理论研究完整保留的,至今吟诵界只此一份,在吟诵特别是骈文吟诵成为绝学的今天,具有独特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历来学者多批评骈文繁缛华丽、重文轻质,并以其典雅深奥、用典颇多、难以学习掌握为病。自文学有雅俗之辩后,骈文又被冠以"贵族文学"之名而为学界不齿。自白话文行世后,骈文更是少人问津,鲜有用武之地。其实,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独有的一枝奇葩,其特有的艺术表现力和其丰富的文学资源都是不应被忽视的。  相似文献   

15.
六朝的文学观念,无论诗赋乐府还是实用型文章都属于"文",都要讲究与文体要求相符的语言美,任昉的骈文即代表着梁代实用型骈体文的最高水平.由于文学观念的差异,历代对任昉骈文的评价分歧较多,主要集中于用典特点及其有无逸气两方面.明清时期有多家评论,但大多为评点式的,难免以偏概全.至现代学者刘师培、骆鸿凯,才较为全面、深刻和细致地分析和概括了任昉骈文的艺术特色与语言魅力.而当代学人对任昉骈文普遍重视不够.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的话     
中国艺术史并不是一个新领域,从商周铜器、汉魏刻石、南北朝隋唐佛道遗迹、宋元绘画,到明清书法,早已受到国际国内学界的关注。近年来,欧美、日本学者旧貌已换新颜,充满新想法、新方法的一些研究著作,陆续被翻译介绍到了中国,让这个原本就有传统的研究领域,充满了变化的征兆。可是,需要讨论的问题仍然很多,这些被叫作中国艺术的作  相似文献   

17.
在文学观念和学术思想等因素的影响下,桐城派对骈文的态度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先驱者戴名世、方苞等关注时文对古文空间的挤压,主张复三代秦汉经史类"古文",对诗词、四六等"艺"都比较轻视、冷漠。创始者姚鼐在乾嘉汉学兴盛与骈文复兴的背景下,关注骈文,虽然对六朝藻丽俳语颇有微词,但对骈文文体本身并不轻视,对好友的骈文成就加以肯定。桐城后学,包括姚门弟子和曾国藩等,理解并接受骈文,他们不仅在骈散对举的话语体系中探究骈文的功能、特征、风格等,有的还喜爱骈文,创作骈文。整体上,桐城派主张文章以"道"、"理"、"气"而不是以骈体之"辞"来定高卑优劣。桐城派对骈文态度的演变,为现代文章学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清代学术界发生了由“宋学”到“汉学”的学术转型,学风由空疏玄虚转向崇实尚博。在这种学术背景下,骈文理论观念也发生了由空转实的深刻转变,其表现就是将训诂学引入骈文研究领域,从而催生了骈文训诂。清代孙梅《四六丛话》的骈文训诂,成就尤为突出,其继承《文心雕龙》的实学精神,引“汉学”训诂之学入骈文领域,以成骈文训诂,实现了由空疏玄虚到实事求是的骈文理论观念转变,开创了骈文理论的崭新局面。这也是《四六丛话》的骈文训诂的根本价值和重要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9.
宋代理学家的骈文观是宋代文学研究中一个被忽略的重要课题.大多数北宋理学家对骈文持批判态度,并与宋代古文正宗地位确立和骈文风格转变有直接关系.南宋时期理学家的骈文现出现了分化,并在骈文的创作态度、审美风貌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民初骈文小说的出现,是中国文学长河中的一种独特现象。它反映出清末民初小说发展在启蒙追求退潮之后的重大转移。民初骈文小说引领了“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兴起,体现了现代市民社会的文学需求。在一种基本脱离社会政治与现实情形的“情”之上,民初骈文小说建立了自己的内蕴,也表明了清末民初“言情”的文学语言建构一度从古文转移到了骈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