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南宋初期,词风介于豪放词派苏(轼)、辛(弃疾)两大家之间的爱国词人张孝祥是很值得重视的.他的《六州歌头》 (“长淮望断”)、《水调歌头》(“雪洗虏尘静”)、《满江红》(“千古凄凉”)、《念奴娇》(《过洞庭》“洞庭青草”)等篇,历来选家多加采录,评者也称为绝唱,真是“热肠郁思”(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骏发踔厉”(宋人汤衡《紫微雅词序》),“读之泠然、洒然”,使人感觉到其“自在如神之笔,迈往凌云之气”.  相似文献   

2.
《全唐诗》中"洞庭"一词,根据唐诗中有关"洞庭"诗歌、相关历史、地理资料证实分析,"洞庭"名称含义异常丰富,并非都是指岳州洞庭,太湖也可称为洞庭。即使指岳州洞庭时,也有三种含义,即狭义洞庭、通称意义上的洞庭、广义洞庭。同时,唐诗中岳州洞庭也可以用不同的名称指代,但两者之间又不尽相同。其中,"巴丘湖"与之是交错关系;"云梦"与之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九江"与之有时相关、有时完全不同;"太湖"与洞庭在名称上常可互换,但有时指代内容却不一样。  相似文献   

3.
于湖词略论     
提起宋代豪放词派,人们往往就谈苏轼和辛弃疾两位大家的创作以及他们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却较少注意张孝祥的创作在苏、辛之间所起的过渡性作用。实际上,张孝祥是南宋初期豪放词派重要作家,其《于湖词》二百二十余首,以抒写重大政治题材与反映抗金爱国思想为主,词风介于苏、辛之间,“盖兼有东坡之清旷与稼轩之豪雄”,(宛敏灏《张于湖评传》)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4.
中唐时,在岳州洞庭诗歌史上,张志和创作的《渔父歌》(青草湖中月正圆)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是岳州洞庭诗歌中的第一首专咏洞庭的词,也是第一首以渔父为题材的词。本文从一个较全面的角度探讨《渔父歌》在岳州出现的主客观原因,并就其对岳州洞庭诗歌产生的影响作一个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5.
<正> 南宋张孝祥的词,向来受人重视.但直至建国前尚无人为治年谱.宛敏灏先生的《张孝祥年谱》五十年代发表(《安徽史学通讯》1959年第四、五期合刊)后,于近年定稿问世(《词学》第二、三辑),华东师大出版社1983年10月、1985年2月出版.以下简称《宛谱》).经过订正的《宛谱》对谱主的生平、行迹、著作进行了广泛而详细的考  相似文献   

6.
南宋词人张孝祥的于湖词汲取庄子美学精神,其内涵表现为:对庄子"逍遥游"之旨的追求;于湖词风的旷放傲岸充溢着对主体价值的崇高体认;具有顺应自然、养生怡情的生命意识.庄子的艺术精神造就了张孝祥于湖词独特的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7.
在两宋词台上,辛弃疾是最杰出的词人。他的《稼轩词》现有六百多首,为两宋词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在词风的革新方面,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走着张孝祥辈所走的道路,终于把豪放派推上了高峰。就思想内容而论,辛弃疾写出了一部分以抗战为主题的优秀词篇,成为南宋爱国词人的翘楚。辛词不仅影响了同时代的和后世的豪放派词人(例如陈亮、刘过、刘克庄,清代的屈大均、文廷式等人),婉约派中的某些作家,因为和辛  相似文献   

8.
宋代是词的时代,继柳永创慢词之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笔力雄健,气势磅礴,开创豪放词风,黄庭坚踵武其后,形成了豪放清雄的格调。他们开启了辛弃疾、张元干、张孝祥、陈亮的词思,百川汇河,豪放派遂蔚为大国。  相似文献   

9.
“失必儿”一词之来源[美]普雷特萨克(OmeljanPritsak)"失必儿"一词最早见诸《蒙古秘史》。在该书中,这个词是用汉字译写的,专家们将其释读为sibir。含有"失必儿"(sibir)一词的段落是叙述发生在1207年的事件.彼时成吉思汗的长子...  相似文献   

10.
《老子》一文以"道"为中心建立起其哲学体系,分布在三十五章里的七十一个"道"符号形式相同,意义却并非完全相同。笔者采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义素分析法对这些"道"进行义素分析,以找出它们的语义特征,归纳它们的义位,最终说明《老子》一文是一个以"道"为词位的以本原之道、规律之道、境界之道为义位的多义聚合系统。  相似文献   

11.
梁代陶弘景的《周氏冥通记》是重要的道教文献。该书卷一云:"亲属道义,赍其上果,要往看之。"清代黄生《义府.冥通记》:"道义,谓同事道法之义友。"《汉语大词典》采用了黄氏之说。然以《中华道藏》及其它文献来看,"道义"无此义。在中古吴方言中,"友"和"义"读音相近,抄刻道藏经典的茅山道人受方音影响,把"道友"误写为"道义",黄生又对此"道义"牵强解释,《汉语大词典》则原封照抄。对《周氏冥通记》中"道义"一词的考辨,能为今后研究《义府》和修订《汉语大词典》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2.
学界以“清旷”为张孝祥最具特色的代表词风,其实这一词风主要由其山水词彰显。而张孝祥的二百余篇词中,山水词数量还不足十分之二,因此这些山水词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值得独立研究。考察这些山水词,多是词人在仕宦赴任和离任往来途中以及任职淹留之地吟咏而成,其余则是在芜湖赋闲期间游观所作。把它们放在具体的时空下观照,见出作者清晰的山水游踪及其山水词的情境面貌。进而看出,词人将山水景物心灵化的程度颇高,明显喜爱表现明亮、高洁、朗阔、清远之类的景物,开抉出清旷之境。词人这种审美心灵和情韵的形成,一是对传统的山水审美意识的接受、发展,追求超尘脱俗的纯美境界,二是崇尚并具有“湛乎渊渟,崒乎岳峙”的杰特人格,实现了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3.
《汉语大词典》关于"叉手"一词的三个义项:1.两手在胸前相交,表示恭敬。2.抄手。两手交笼于袖内。3.佛教的一种敬礼方式。两掌对合于胸前。胡氏与汪氏以及《汉语大词典》的释义,是否各有得失?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讨论。《祖堂集》成书于公元952年,由五代南唐泉州招庆寺静、筠二禅师编修,其中的许多原始材料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才开始为中国学者所重视。《祖堂集》将"叉手"与"合掌"对举,分别代表僧俗两家礼仪。从对"叉手"一词使用情况的调查,我们发现"叉手"一词至迟在唐末五代就用来表示我国很早就有的拱手礼,其基本手势是两手相握,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用于见面、作别或者答话、问话之前所行之手势。在西晋,与"叉十指"一起被汉译佛经借去对译印度的"金刚合掌",从而在佛教典籍中使"叉手"一词具有"两掌对合于胸前,微微交叉手指"的佛家义。而"叉手"一词在世俗生活使用中具有了"才思神速"的典故义,并衍生出两手意相交以表达轻松自在情趣的意味。同时"叉手"还是建筑上的支承构件,即民间俗呼之斗拱。《汉语大词典》第三个义项说的就是佛家的"叉手"义,然尚可添加"微微交叉手指,即印度佛教之'金刚合掌"之语。而其第一个义项"两手在胸前相交,表示恭敬",所言即为"拱手"礼,惜乎其说之不详,应当补充"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亦即民间之拱手"。同时从《祖堂集》中僧人所行的"叉手"礼实为"拱手"礼,表明至迟在唐末五代时期,"叉手"的方式已经与拱揖相似。  相似文献   

14.
"南社才子"汪东于1912年参加南社,是较有声望和影响的人物之一。汪东在词学、文字学、音韵学、书法、绘画等领域造诣精深,尤其是开民国词坛宗周之风,得清真词"沉郁顿挫"之妙,堪称宗周一派代表词人,著有《梦秋词》,是南社词人群体中的楚翘。他的治学品格的形成,与其深厚独特的家学有着渊源,他的才学亦为南社增色良多。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名南宋时期的爱国词人,张孝祥的词创作经历了两次较大的转变.文章拟就其第一次词风转变作一些初步探讨,主要采用词人生平经历之考察与作品内容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大致勾勒出其词风嬗变的基本轨迹,以便更准确地把握词人的思想风采。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字润之(一作润芝),早年他撰写文章时,"泽东"、"润之"常缀作笔名,如《湘江评论》上的多篇文章就以"泽东"为笔名。"二十八画生"(因繁体"毛泽东"三字共二十八画)是毛泽东最有特色的笔名。1915年他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写《征友启事》首先署用,与纵宇一郎(即罗章龙)互酬诗作及在《新青年》上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皆署此名。  相似文献   

17.
《宋百家诗存》卷二十《于湖集》录张孝祥《和家君韵寄舅氏》其二:万里归来无苜蓿,扁舟共载两猿君。今日送君向何处,黄河山中多白云。细味诗意,与题不合。检《全宋诗·张孝祥集》,此诗诗题为《送猿翟伯寿》。《诗存》抄录中因脱题致误。《宋百家诗存》卷二十《于湖集》录张孝祥《题定山寺》诗四首,其三、四为:雪中纸装有奇趣,暖香夜作椒兰熏。昆邪丈室本无病,天女为散花纷坛。雪花如席风色恶,拥被围炉门不开。我亦穷车马绝,一杯相属望君来。内容与诗题显然不侔。检《全宋诗·张孝祥集》,此诗诗题为《再用韵》,是《送纸袋韩中义…  相似文献   

18.
《周礼·春官》大师所教"六诗""风、赋、比、兴、雅、颂"之本义,应该从《春官》大师配合大宗伯参与周王"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祇"的各种礼仪与"风、赋、比、兴、雅、颂"的上古辞源意义考究,加以文献实证,方可确定。从上古辞源考究,本义为祭祖且为各种祭祖仪式通称之"兴",正好与《春官》所叙大师配合大宗伯参与周王之祭祖礼仪"以肆献裸享先王,以馈食享先王,以祠春享先王,以礿夏享先王,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相契合,而"兴"为祭祖和各种祭祖仪式通称在《尚书》、《礼记》、《诗经》等文献均有存留。据此可以推定:配合大宗伯参与"大祭祀"的大师所教"六诗"之"兴"诗,是专用于祭祖的诗歌。孔子所言"诗可以兴"应译为"诗可以祭祖"。朱熹所言《诗经》"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兴象诗,并非《周礼》"六诗"之"兴诗",而是上古神文化的诗形式。  相似文献   

19.
张溥《五人墓碑记》行文气势雄健,又敛气蓄势,深于文法,值得注意。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中"记得偏重三五"的"重",因一般都理解为"重视"之"重(zhong),实际从意义和词律看,似应读"chong"为准,意指当年有闰正月。  相似文献   

20.
学者对《西游记》第五十四回中"销猪"一词的解释主要有"腌猪"、"阉猪"、"种猪"、"魈猪"等四种观点。从江苏、安徽等地的地方方言中存在"销猪"或"削猪"的情况并联系《西游记》文本的上下文语境来考察,"销猪"应为"阉猪"之义。这也应是"销猪"一词的唯一正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