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2012年是雷锋逝世50周年,全国上下正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对于60年代出生的人,雷锋叔叔是少年儿童成长的"偶像",记忆深刻的当然还有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潘冬子及真实版的刘胡兰、草原英雄小姐妹。《雷锋的故事》是我们这一  相似文献   

2.
春秋以降,礼崩乐坏进程的加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礼的内容与形式即礼之"情"与"文"间的矛盾。《礼记》中《檀弓》这一章记录了有子因不明丧踊之义,疑其无情而欲去之,子游反驳其说,提出礼有"微情"、"以故兴物"两大特质。旧说多释"微"为"减杀、抑制","故"为"礼仪节文",皆不确。"微"当释为"隐","微情"即"情隐于礼",强调情与礼义皆蕴于礼之仪文度数。"故"即"故事",体现了礼有源自传统的稳定性。《檀弓》此章凸显了儒家言礼者在情文侧重问题上的重大分歧,子游反对当时出现的单纯重情、片面强调礼义的倾向,在重视仪文的基础上,主张义与数紧密结合,这一思路在荀子《礼论》中亦有体现。  相似文献   

3.
<正>"文之不饰者乃饰之极"出于刘熙载的《游艺约言》。饰者,《说文》释为"刷也",有修饰、装饰之意,此处是形容文不修饰就是修饰到了极点,这是一种叙事的真实,此意极合宝林先生所著《刘熙载书学研究》,蕴醇儒学问于大雅文章。杨宝林先生是一位集古典文献学专家、唐宋文学专家、书法家、书法理论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当代著名学者和艺术家。胡崇炜先生曾这样评价他,"书如其人,质朴中不  相似文献   

4.
《山西老年》2015,(3):17-18
"雷锋"的名字一直温暖着人心,但近年来也出现这样一些声音:雷锋是艰苦朴素的典型,为什么拥有当时的"奢侈品"皮夹克?雷锋说"做好事不留名",为什么却留下那么多照片?雷锋过年不休息去捡粪,一天能捡300来斤粪?雷锋为何会有皮夹克?——"这件皮夹克是他淘买的旧货"在辽宁抚顺,记者见到了雷锋生前的战友乔安山。1959年时,乔安山与雷锋同在鞍钢工作,雷锋时年19岁。"那时候,工人礼拜天流行去跳交际舞,雷锋是个很积极的人,  相似文献   

5.
《老友》2003,(4)
看了《老友》2002年第11期上刘娇的《老人在家要放权》一文,觉得还有补充的必要。的确,有些老人是像刘文说的那样,在家"老想一人说了算","什么事都管,什么事都问","对子女不放心,不放权"。这种情况是有的。但我觉得,现在主要的还不是"老人不  相似文献   

6.
后人对《辋川集》的接受不仅是诗歌艺术的论析和诗歌意蕴的阐释,更突出地表现为对一种精神境界和人格范型的认同与向往。历代文人围绕辋川别业的吟咏感慨和心慕手追塑造了具有原型意义的"辋川模式",其内涵主要包括经典园林的构建模式、文人雅集酬唱的吟游方式、亦官亦隐的处世方式,以及调理性情、回避矛盾的人格精神。较之陶渊明的"桃源","辋川模式"对士人有更大的现实吸引力。  相似文献   

7.
<正>引言:《辞源》对文化的解释是"文治和教化《辞源》对文化的解释是"文治和教化","文"是慢慢积累的意思,所以企业文化是无法一蹴而就的。很多企业现在都在谈企业文化的建设,但企业文化不建设就没有吗?非也!自企业  相似文献   

8.
《诗.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毛亨训"褰衣也",《尔雅》训"揭衣也","繇膝以下为揭",都是正确的解释。陆忠发将"揭"理解为"脱下裳"或"脱下衣服举于手上",既不符合古代的服饰习俗与渡河方式,也不符合古代汉语的词义系统,因而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9.
"吴"吴语读"ng","鱼"吴语亦读"ng",两者同音;国语"吴"读"wu","鱼"读"yu",发音迥异。吴国传世最早的青铜钟记载称"工",写作"■■",吴王阖闾、夫差剑称"工吾",写作"■■",吴国青铜镜又简称"吴",写作"■";"吾"早期金文写作"■","后省略为"■",《说文》释为第一人称,我释为捕鱼之"帆船",由此释"■"为"大舟"。史载吴国有"余皇大舟",实为"吴王大舟",是为吴国旗舰。  相似文献   

10.
《人民文学》,"人民"与"文学"抵肩互嵌式生存,仅以1965年与2005年的期刊文本为个案,即可略见一斑。"人民"与"文学"在发展中有承续,在承续中有流变。从英雄时代到平民俗世,从颂歌狂欢到生活散曲,从高昂向上到精神褪色,不同时代《人民文学》的互补相生与承续流变,决定了它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道景观,一具现存的真实的"活化石",一份典型的文学标本。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的"文之枢纽"问题在学术界影响较大且观点繁多。从注重原典的角度出发,用文字学研究方法对"文之枢纽"相关内容进行文字考析,能够还原刘勰"文之枢纽"的本相。其实,"文之枢纽"中的"文"无论是指《文心雕龙》一书还是指"为文运篇",在刘勰心中都是有机统一的。其枢纽应该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这五篇,而不应省略《正纬》、《辨骚》中的任何一篇。刘勰已经意识到了文章与"经"之区别,建构了自己"为文之用心"(文心)和"雕缛成体"(雕龙)这样一个两者结合的完整的"文论系统"。  相似文献   

12.
无中生有     
我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只赶走桌上的苍蝇。"你有办过婚礼吗?"这是凤凰卫视一名女主持人,在访问电视剧《潜伏》女主角姚晨时问的话。近年来,不但港台电视,连内地电视上,摩登男女也无不频繁地絮叨着类似的鬼话,宣示着超尘和不凡。国有,私有,无奇不有,前所未有,莫须有,处处有"有",啥都"有",无中生"有","有"遍现代汉语华林。真是太"有"才了,好不热闹。  相似文献   

13.
秦可卿房中饰物,论者动辄曰象征淫逸,笔者经过检核后认为,不能一概而论。秦可卿房中饰物大约可分四类:一是所谓"淫逸","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着宝镜","赵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西子浣过的纱衾",属此类。二是所谓"奢靡","同昌公主制的连珠帐",属此类。三是所谓"风流","红娘抱过的鸳枕",属此类。四是所谓"美艳","寿昌(阳)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属此类。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张一平《〈杜甫《石壕吏》中的老翁和石壕吏〉辨讹》一文所提出的三个问题,逐一答辩,认为:"张文"认定杜甫写作《石壕吏》一诗时,府兵制"早已灰飞烟灭"纯属杜撰;"张文"强行把"老翁"二字拆分为"老"和"翁",并取这两个字若干个字义中的一个字义,来证明老翁必有六十岁以上是一种"不严谨、不科学"的治学态度;以历史史实说话,证明《石壕吏》中的石壕吏的确是一位法律的执行者,而老翁也的确是一个逃兵。  相似文献   

15.
伯乐据说"善治马""善驭马",而更多迹象表明,伯乐是早期相马技术经验的总结者.伯乐有晋人秦人或赵人秦人异说.有学者认为,"春秋之末似有两伯乐",一为"赵人","另一伯乐为秦人也".而《吕氏春秋·观表》说到"古之善相马者","秦之伯乐、九方堙,尤尽其妙矣",是值得重视的信息.《淮南子·道应》有伯乐推荐九方堙为秦穆公"求马"的故事,其中说到"相马"的技术与理念.伯乐举荐九方堙为秦穆公求"良马","三月而反报""得马""沙丘","马至,而果千里之马",或说"马至,果天下之马也"的故事,使人联想到汉武帝时代向西北方向寻求优良马种以充实天子之厩并提升汉王朝骑兵军团战马素质的努力.伯乐、九方堙为秦穆公求"天下之马"事,或许可以看作汉武帝时代"天马"追求的历史先声.  相似文献   

16.
《南都学坛》2017,(1):57-62
李东阳是明代创作拟古乐府的代表诗人,其《拟古乐府》为乐府诗史上第一组大型连章体咏史之作,在明、清两朝影响深远。"因人命题,缘事立义","长短丰约,唯其所止","内取达意,外求合律",为李东阳拟古乐府理论的核心所在。时人与后人对李东阳《拟古乐府》的批评,重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太涉议论";二为"不取古题"与"不咏时事"。后者的批评,违背了李东阳的创作宗旨与《拟古乐府》的咏史特性,因而乃不可取。  相似文献   

17.
孔子在弟子问"孝"时,提出了"无违"谓之"孝"的思想;在回答如何做到"孝"时提出了"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的论断。有人由此认为,孔子提倡的"愚孝",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压制了子女的开拓创新精神、阻碍了子女的发展。本文试图诠释《论语》中孔子有关"孝"的思想,消除人们对其中"孝"的误解。  相似文献   

18.
谢天明 《中华魂》2012,(5):28-33
复信李灏文同志:《中华魂》编辑部转来了你的来信,附有《地主——一个百年难尽的话题》(以下简称"王文")。我认真地读了,现把我的看法写在下面,供你参考。"王文"指责歌剧《白毛女》的内容"不真实","伪造"了地主的丑恶形象,引起了对地主的仇恨。理由是  相似文献   

19.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战士雷锋生前曾在日记中写道:"学习刘思乐,甘做革命的‘螺丝钉’。"那么,刘思乐到底是什么人呢?原来,刘思乐就是当年在沈阳军区和雷锋齐名的"不生锈的螺丝钉",现在是河南省孟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2007年5月20日,笔者在孟州市会昌办事处家属院里,采访了这位老模范。  相似文献   

20.
《周易》的艺术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最重要的艺术学思想是关于象的论述:"观物取象","观象制器","立象以尽意",此外,则是关于阴阳的学说。《周易》和《老子》一起,为中国艺术学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