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黑龙江省最优宏观税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阿瑟·拉弗的最优宏观税负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包含GDP增长率、人均GDP、时间等多因素的计量经济模型,对适宜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最优宏观税负水平进行了量化测算,得出了黑龙江省的宏观税负水平偏低的结论;对偏低的原因进行了因素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基于生活污染和空间计量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环境经济学中的一个经典假说,大部分的研究假定污染排放不受相邻国家或地区的影响。基于中国1998—2007年省级生活污染排放数据,使用空间计量方法对EKC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生活污染排放的空间依赖关系并不显著;同时,人均生活污水、人均生活污水中COD和人均生活SO2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为“倒U型”曲线关系,人均生活烟尘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为“倒N型”曲线关系,这说明就生活染污而言,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是相互协调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利用1999-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社会福利对犯罪率的影响.采用人均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指标重新测度了社会福利.回归结果表明:社会福利开支显著地降低了犯罪率.社会福利人均支出每提高10%将使犯罪率下降1.1%~1.32%.影响犯罪率的其他因素,失业率、教育水平、人口密度、人均GDP和收入差距的作用均不明确.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泰尔指数和面板数据研究泛珠三角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差异。泰尔指数分析表明泛珠三角不同省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污染程度的差距都在拉大。面板数据分析表明,泛珠三角各省区人均GDP的增长对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影响不同,人均GDP的增长对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和人均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均存在正向影响,且基本上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呈反向关系。  相似文献   

5.
文章依据2011—2020年我国西部地区77个地级市新型城镇化相关数据,建立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熵值法对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评价并分析其空间自相关性,进而采用空间面板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研究表明:2011—2020年,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显著提升,且存在空间相关性。本地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对邻近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具有正向作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受到邻近地区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人均财政支出以及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的显著影响;本地每万人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人均GDP、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人均财政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和生态绿色水平的提高将促进本地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提高;本地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的提高还将促进邻近地区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前,人均GDP是各级政府和学术界经常使用的主要指标之一,它是用GDP除以人口总量,消除了人口数大小的影响,可以表明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的强弱.然而在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中,我们发现对其的认识和应用还存在一定的误识和误导;将经济的增长简单地同人均GDP的高低划等号,忽视GDP总量经过人均后隐藏的问题,片面追求较高水平的人均GDP指标值,从而忽视影响经济发展的其它指标.要准确把握人均GDP指标,首先就必须纠正对其认识上的偏差.  相似文献   

7.
消费作为总需求的主要组成部分,取决于人均GDP水平。有关资料显示南京市人均GDP较全国高,而消费率却低于全国水平。说明南京市居民消费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本文实证分析了南京市城镇居民消费倾向及消费结构的变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刺激南京市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文章使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以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为经济增长的主要评价指标,对1998~2007年间西部12省市64个主要地级市经济增长水平的差异、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时西部64个地级市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特征有了深入认识,揭示出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后西部区域经济空间联系的结构和演变.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空间自相关分析是一种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可反映属性值之间的空间相关性.文章通过对陕西省各地市2001年、2006年人均GDP及其增长率的全局及局域空间统计分析,发现陕西省区域内经济增长存在空间相关性和空间集聚性.通过重新构建适用于省级以下单元经济增长差异比较的人力资本指标,运用变截距时空数据模型综合多因素分析陕西省区域内经济增长的差异问题,揭示空间区位,人力资本和固定资产投资是影响陕西省区域内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我国实际人均GDP的趋势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建立了我国实际人均GDP的混合时间序列模型,分析研究了该模型的稳定性和可外推性,预测了2001~2010年10年间我国实际人均GDP的发展水平,指出我国人均实际GDP增长具有时间趋势和周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文章采用协方差分析方法,选取生育率为试验指标,人均GDP为协变量,利用2005年的省级数据,分析迁入地、迁出地之间生育率的差异,并找出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通过直接对生育率进行方差分析可得,迁入地的生育率显著低于迁出地,在用协方差分析方法消除人均GDP对生育率的影响之后,迁入地与迁出地的生育率的差异不再显著,由此可以得出,造成迁入地生育率显著低于迁出地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采用协方差分析比直接进行方差分析得出了更真实的结果,并且能够找出差异存在的真实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一、公共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及工资回报的影响 1、公共教育支出的概念及现状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国教育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下限4.07%-4.25%。我国人均GDP1998年已经超过了800美元,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进程推动了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革,在这种结构变革之下,收入差距对刑事犯罪的影响作用也在发生变化.文章利用1993-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面板门限模型,以城市化水平作为门限变量,检验收入差距对刑事犯罪的非线性影响以及城市化发展中的门限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收入差距对刑事犯罪存在基于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单门限效应”,当城市化水平进入较高的区制(城市化水平高于45%)时,收入差距的增大对刑事犯罪的正向影响更加显著;同时离婚率和人均GDP都与刑事犯罪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相似文献   

14.
孙建 《统计与决策》2016,(12):131-134
文章利用面板单位根检验和面板协整模型、SEVM空间过滤及门槛回归模型研究了中国30个省区碳排放EKC曲线的特征和内在形成机制.研究发现,中国区域碳排放EKC曲线存在明显的双门槛收入效应,人均GDP的阈值分别为6867元和24081元.在高、低收入区域均碳排放EKC曲线均呈倒U型,目前区域碳排放与人均GDP的关系均处于EKC曲线的左侧.在中等收入区域,碳排放与人均GDP呈现对数线性关系.在三大区域,环境变化的内在机制是互不相同的.规模效应与技术效应对三大区域碳排放有显著正向影响,结构效应对中低收入区域碳排放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对高收入区域碳排放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马崇明 《统计研究》2006,23(5):78-79
一、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经济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基础,从人均GDP当前价美元来看,按世界银行标准,日本已步入高收入水平国家,韩国处于中等收入水平国家,而中国和印度处于低收入水平国家,尚不及世界平均水平。2002年中国人均GDP989美元,按人均GDP现代化标准6000美元,中国2002年人均GDP基本现代化标准实现度仅为16.5%。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2002年人均GDP4520美元,虽与日本、韩国相差较大,但与中国人均GDP基本现代化标准6000美元相比,已经过半。显然,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乃至整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现代化达标程度偏高,而以汇率计算则可能…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一般消费理论出发研究我国人均消费水平,根据1981—2003年我国消费样本数据建立了我国消费模型,通过EVIEWS3.1软件利用OLS方法进行参数估计,并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经过计量分析得知我国人均消费水平主要由当年人均GDP决定,且人均消费水平与人均GDP呈明显的线性关系,若我国人均GDP增长1%,则人均居民消费约增加0.46%。滞后的人均消费水平对我国当年人均消费水平的影响是不显著的。文章最后提出了主要通过提高我国人均GDP的途径来提高我国人均消费水平的建议,并指出我国人均消费水平随着我国人均GDP的增加而提高,但其增速逐年递减。应正确处理我国消费与生产、消费与积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陈梦根  张帅 《统计研究》2020,37(6):40-54
本文以全球夜间灯光数据为参照,分别从地级和县级行政区层面研究了1992-2016年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演化及其影响因素。受地级和县级人均GDP数据可得性和准确性的限制,首先利用省级人均GDP与灯光亮度关系估算地级和县级的经济产出水平。基于地级和县级经济产出水平,测算了地区经济差异指数、泰尔指数和阿特金森指数,证实了各省份、全国及四大地区均呈现库兹涅茨倒“U”曲线。对泰尔指数进行四大地区分解,发现了四大地区间的经济差异是我国地区经济不平衡的主要根源。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因素研究再次证实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还发现城镇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变迁与地区经济不平衡之间也存在倒“U”型关系,教育水平的提升与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分别扩大和缩小了地区经济的不平衡,但资源禀赋、对外开放度和政府消费与地区经济不平衡的关系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文章研究了人均GDP、人口和工资对中国三个产业就业的影响.通过分析中国1978-2010年的经济数据,文章对每个产业构建了一个以就业、人均GDP、人口和工资为内生变量的SVAR模型,并分析了就业对结构冲击的响应.文章的研究认为,人均GDP、人口、工资的整体变动对三个产业的就业均构成了影响;三个产业就业对来自人均GDP、人口和工资的结构冲击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响应.  相似文献   

19.
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在本人发表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与人均DP和农业人口比重之间的关系分析>(见本刊2003.3)得到的反映"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与"人均GDP"和农业人口比重之间的关系的回归分析方程的基础上,人均GDP和农业人口比重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制约作用进行进一步分析,研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人口比重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制约机制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20.
GDP总量及其人均水平的国际比较是经济分析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行政决策的主要依据。GDP国际比较通常应满足如下三个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