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主要是跨语言的翻译传播,长期面对克服传播障碍、提升传播效果的根本问题,构建翻译传播学则是为解决这一根本问题提供理论支持。翻译传播是异语场景中人类借助翻译实现的信息传递活动。翻译传播学是研究翻译传播本质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是传播学的分支。以推动翻译传播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为宗旨,将翻译传播作为整体进行考察研究,阐释其本质属性,分析翻译传播与传播、翻译的关系,论述翻译传播学的学理支撑、基本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社会应用,初步构建翻译传播学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2.
翻译是一种跨语际跨文化的信息传播.将翻译纳入传播学的框架,借鉴传播学中受众研究的理论探讨翻译传播过程中的受体反馈,能丰富翻译受体研究的内涵,拓展翻译研究的内容.对翻译受体反馈的实质、分类、作用以及反馈渠道进行分析,旨在在翻译研究中建立翻译受体的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对德国功能派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从而促进了其思想在世界学术交流中的传播。本文将简要介绍该书的主要翻译思想,并对功能派翻译理论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传统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方式,而且这种交流建立在平等这个假设的基础上。当代翻译理论加深并扩大了对翻译的认识,使我们可以站在新的高度上重新审视翻译,认识到文化翻译中的不对称性和翻译实践中所产生的叛逆和扭曲现象,同时也认识到文化借助于翻译所进行的对外传播与征服的目的。传统理论把翻译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置于真空之中,没有看到这种活动受到了社会文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并最终导致了文化交流的变形。翻译的本质并非纯粹的文化交流,而是一种有目的、利己性的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5.
该文分析了我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现状 ,提出了建立翻译传播学理论的必要性。文章论述了建立翻译传播学理论的依据 ,阐述了翻译传播学理论的构架 ,描述了翻译传播的基本模式 ,并指出建立翻译传播学理论体系是对翻译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翻译文化交流说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方式,而且这种交流建立在平等这个假设的基础上.当代翻译理论加深并扩大了对翻译的认识,使我们可以站在新的高度上重新审视翻译,认识到文化翻译中的不对称性和翻译实践中所产生的叛逆和扭曲现象,同时也认识到文化借助于翻译所进行的对外传播与征服的目的.传统理论把翻译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置于真空之中,没有看到这种活动受到了社会文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并最终导致了文化交流的变形.翻译的本质并非纯粹的文化交流,而是一种有目的、利己性的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构建的中心环节,在新形势下,政治话语对外翻译已经成为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基于翻译传播学理论,政治话语对外翻译拥有自身特定的翻译特点和原则,通过信息增加、信息删减、信息编译和改译等策略方法可以使政治话语传播效果大大加强。翻译传播学理论从语言和语意两个方面为政治话语对外翻译和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模因传播与归化异化翻译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据此Chesterman提出了翻译模因进化和形成规律的翻译模因论。翻译模因理论认为,模因的传播过程对翻译构成影响。由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与模因传播的关系得出:归化翻译通过在本国文化中寻找相似的模因有助于读者理解异域模因,而忠实复制源语文化综合体的异化翻译是模因传播的要求与趋势。。  相似文献   

9.
跨文化传播是人类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的散布过程。旅游资料翻译正是文化传播的承载者和实现者。运用跨文化传播理论进行旅游资料翻译活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以我国一些具体旅游景点名称翻译为例探析翻译现状并以跨文化传播理论的理解模式为指导结合翻译策略提出合理的翻译建议。  相似文献   

10.
鸳鸯蝴蝶派因其在近代文学研究中的边缘位置,使得该派翻译活动一直未能进入翻译研究的视野。运用约翰.弥尔顿"工厂式翻译"理论,通过分析该派译者的译本选择、产生、传播及影响等环节,认为该派的翻译活动属于典型的"工厂式翻译"模式,其翻译模式的形成与译者的诗学观念、译语读者的阅读需求以及翻译的商业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权力话语与文革时期的外国文学翻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助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权力话语理论和美国翻译学家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的意识形态因素论,探讨文革时期权力话语与意识形态对的外国文学翻译的影响,发现文革时期的主流权力话语对外国文学翻译的操控极其明显,具体表现在对翻译题材的选择、译作的出版发行、对译者的管理和组织以及对原作的阐释和批评等方面。同时期潜在翻译的存在表达了译者的自我追求,作为特殊年代的个人话语具有重大意义。对文革时期的外国文学翻译研究充分表明翻译不仅仅是译者的个人活动和单纯的语言转换,同时也与政治、权力、意识形态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从权力话语理论看异化翻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福柯权力话语理论阐述了权力、知识和话语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知识是权力的象征,话语是权力的表现形式,控制知识权力话语的文化力量能够实现其文化控制地位.强势文化凭借其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在文化交流中获取说话的权力,并对弱势文化进行操控.翻译作为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势必会受到这种文化霸权的影响,这体现在译者对翻译题材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中.翻译已不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工具,而是一种在不同的权力话语制约下的对话与交流.弱势文化通过采取异化翻译策略介绍自己本民族的优质文化,有利于抵制强势文化的文化霸权.  相似文献   

13.
新闻语篇的语境重构与翻译的多维审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西方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受到其他国家读者的广泛质疑。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西方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无不渗透着报纸强烈的话语倾向,因此为了揭示意识形态以各种方式对话语的介入以及颠覆新闻语篇话语权,语境重构成为必然选择。概述了西方学者对语境重构的理论阐释,以2010-2011年《纽约时报》13篇对人民币汇率的有关报道作为语料,基于语境重构这一视角,应用目的论和顺应论探析英语新闻语篇的翻译策略,提出变译、编译和顺译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文学翻译在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形象建构中具有包容、渗透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且具有更高的价值信任度和接受度,更加“润物细无声”。借助葛浩文的翻译和传播,莫言作品塑造的繁复且丰饶的话语体系成为世界“开眼看中国”的一个重要渠道。葛浩文的译本通过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解构西方翻译文学强势话语,进而彰显中国文学特色话语,同时又选择性地顺应目标语话语语境,获得了较为理想的话语传播效果。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应充分利用本国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立足本国发展的具体实践,以开放的胸襟积极吸纳世界多元文化的营养,以自信、自强的姿态参与国际话语场域的对话和交流,注重学理和实践创新,着力打造“融通中外”“和而不同”的中国话语,进而有效传播中国的思想与文化,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5.
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为女性主义翻译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女性主义翻译观强调译者的主体性,解构了原作者和原文的父权话语权力,颠覆了忠实在翻译中的权威地位。女性主义翻译的颠覆性和变译中的变通性构成对话关系,两者都是对忠实的叛逆,使译文具有混杂性和互文性的特性,通过译者在翻译中掌握的权力话语,实现译文话语权力的重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当代翻译美学立足于中国传统译论,并对之进行现代转换,吸收西方译论的研究和论证方法,借鉴现代美学的基本理论和结构框架来阐释翻译的机制和功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有别于西方翻译理论模式的翻译研究学派,使中国的翻译理论带上了鲜明的民族特色。翻译美学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它体现着中国译学的发展和创新,有利于中国翻译理论在世界译论界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7.
科技伦理研究应该实行人文转向,这是科技伦理研究的一个新提法。不仅科技伦理评价的本质要求科技伦理实行人文转向,而且从科技伦理的人文价值中,能够更深层次地让人们认识到科技伦理研究实行人文转向的迫切性。同时,对当代科技发展作人文思考,会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对科技伦理研究实行人文转向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译学界发生了所谓"文化转向",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文化研究的出现有其特定的根据和背景。它使得翻译研究从文本分析走出来,走向文本背后的社会话语与政治权力的结合,从而拓宽和深化了翻译研究的维度。我国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的由来有其特定的根据和背景,文化转向更多地说是翻译学科建构的策略,而不应当是翻译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因为文化研究的"反学科"性消弭了翻译研究的学科性。文化研究只能成为翻译多元研究中的一元,脱离语言本体,翻译研究将迷失自我。我们应当加强学科意识,向文化研究学习其开放性,在学科建设过程中保持自我反思,谨防沦为西方文化的附庸。  相似文献   

19.
中英文之间的差别决定了翻译应采取的策略,了解中英文不同的行文习惯,能更巧妙地处理词汇乃至句子的翻译。英文喜静不喜动的特点除了体现为英文较多使用名词,还表现为英文能用弱势动词就不用强势动词,而中文则相反。鉴于此,以CATTI(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Ⅱ级考试题目为例,从强弱动词的角度探讨中英互译,希望为广大英语学习者,特别是准备参加翻译专业资格考试的学生提供可以借鉴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0.
衔接在英汉语篇翻译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衔接是构成语篇的重要条件.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衔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荚汉语篇衔接手段差异很大.在对比英汉衔接手段差异基础上,探讨了通过分析,对比,传达实现双语衔接手段的转换,从而更好地完成翻译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