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确定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是研究城镇人口发展变化的首要问题。由于我国城镇人口统计口径几经变化,并出现过一些争议,至今尚未取得明确的统一的认识,使我们在研究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和城镇建设相关政策的过程中,遇到一定困难。因此,对我国城镇人口统计的有关问题作些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一、我国城镇人口统计口径的几次变化 我国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有过三次变化:1949~1963年,根据当时我国的市镇建制规定,聚集人口10万人以上的可以设市,聚集人口2000人以上,其中非农业人口占50%以上的可以设镇。城镇人口的统计范围为市镇辖区内的全部常住人口,其中包括了区内的农业人口。 196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调整市、镇建制,缩小城市和郊区的指示》,规  相似文献   

2.
我国“三普”至“四普”间市镇人口增长构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后,我国城镇人口的增长变化主要是由于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农村到城镇的人口迁移以及市、镇的新建扩建、所造成的。而联合国在80年代中期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增长构成的研究表明,在发达国家,城镇人口增长的60%是由于农村到城镇的迁移和市、镇的新建、扩建所致,城镇人口增长的40%来自于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而在发展中国家,因农村到城镇的人口迁移和市、镇的新建、扩建而造成的城镇人口增长只占城镇人口增  相似文献   

3.
“城镇人口”是城镇中最基本的统计指标,它直接反映了一个城市规模的大小,是编制城镇规划、做好城镇管理和建设的重要依据.城镇、乡村人口及其比例不但反映了一大差别,而且代表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工业化的程度。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对“城镇人口”统计重视不够,“城镇人口”统计存在着极为混乱的现象。1、“城镇人口”统计改革的迫切性我国的“城镇人口”(包括城市和镇的常住人口,以下同)一般是采用城区人口加郊区人口的统计方法。但是,多年来,我国的城镇设置几经变动,“城镇人口”的定义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世界多数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都在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市,城市人口急剧增长。这种世界性的乡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的现象被称之为“二十世纪的人口迁移”。我国解放三十多年来,由于人口多、底子薄、工业发展较慢,至今农业人口仍然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84.6%)。河南省农业人口比重更大(91.2%),是全国29个省、市、区中农业人口比重最大的省份。但是,河南省同全国一样,随着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将会有较多的农业人口和农村人口逐渐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和城镇人口。  相似文献   

5.
关于我国城乡人口划分和城镇人口统计方面的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统一城乡人口划分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口径对国家决策部门、职能部门以及对教学、科研、国际间交流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城乡人口划分和城镇人口统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乡人口划分和城镇人口统计方面主要存在下列四个方面的问题: 1.城乡人口划分标准变动较频繁,使各时期城镇人口数字缺乏可比性。城乡人口划分标准与城镇设置标准密切相关。建国以来,我国城镇设置标准先后已作了三次规定和调整,这对划分我国不同时期城乡人口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标准变动较频繁,加上统计口径不一,造成各时期统计出的城镇人口数字缺乏可比性。尤其1984年中央放宽设镇标准之后,使短时期内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其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在1982年以前均在20%以下,1982年为20.6%,1984年便增至31.6%,1986年更高达41.2%,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城镇设置标准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乡划分与城镇人口统计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城镇人口统计口径的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城乡人口的划分,大体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最初阶段,主要是从1953年到1962年,即第一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统计城镇人口的口径基本上依照1955年《国务院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按城市的市区人口、郊区人口和建制镇人口进行统计的。由于这个时期的城乡划分标准比较符合实际,市镇建制又严格执行了城乡划分的标准,城镇与乡村的划分界线处于稳定状态;尽管这个时期也曾发生过城乡人口对流的大起大落,但并未引起城乡人口统计上的非正常波动。“一五”期间,1953年全国城镇总人口为7826万,到1957年增加到9949万,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由13.3%  相似文献   

7.
从十九世纪末到现在,苏联城市人口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这一时期由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农业的分化,大量的破产农民流向城市。从1897年到1913年俄国人口由1,840万增加到2,850万,几乎增加了55%。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由15%上升到18%。第二阶段从1913年到1922年。这一时期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及俄国国内革命战争,城市人口大量流入农村,尤其是象莫斯科和列宁格勒这些大城市人口大大减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规划工作对于城市建设以及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改善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存在一个影响土地、投资、效益等方面的严重问题:不切实际的人口规模规划。例如广东省90年代初人口不足7000万,到2010年的城镇(市)规划仅城市人口规模合计超过1亿人,又如,番禺市1996年全市总人口为86.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为23万,镇区人口35.3万;而各镇所做的城镇规划到2010年的城镇人口规模累计达230万。假如全国城市人口按如此速度增长,要达到如此大规模的城市人口,中国13亿人口也不够,还需从国外进口!  相似文献   

9.
关于城乡划分标准问题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阶段我国城镇化水平还低,城镇型居民区的扩散现象不普遍,城镇地域和乡村地域无论在经济条件和居民生活方式上都有明显差别,在制定市镇建制标准时,相应地制定较为客观的城乡划分标准,使建制的市镇能够比较实在地确定城镇地域,并在一般情况下使市镇政区符合城镇地域的范围,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可是,80年代初以来实行的放宽了的设市标准和1984年调整的设镇标准,脱离城乡划分标准的客观要求,往往撤县建市,撤乡建镇,结果以市代县,以镇代乡,而城镇实体的地域范围不清。1982年起,市镇人口的统计口径放弃了1963年的规定,把市、镇辖区内的总人口计作市镇人口。这本来是正常的,然而由于撤县建市、撤乡建镇的情况大量存在,放大了市镇政区,在城镇实体范围不清的情况下,统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行政区划的变更,山东省城镇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人口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1949年全省有15个市、140个县和1个镇,共有城镇人口299万人(含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6.6%,明显低于全国10.6%的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1.
<正> 辽宁省是我国最早建成的全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大中城市多,城市人口比重高。1984年全省城镇人口2,001.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4.7%,其中省辖的12个城市均属大中城市,市区人口达1,27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4.9%。全省大中城市非农业人口以及建成区面积均居全国各省市的首位。一、辽宁大中城市人口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特征(1)城市人口增长同工业化建设同步进行,城市人口发展速度快。建国后,辽宁成为全国经济建设的重点地区,国家集中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来建设这个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基建投资规模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辽宁省城市人口的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与国民生产总值关系的规律性探讨   总被引:68,自引:0,他引:68  
人类社会城市发展的历史已经有大约一万年了,但是作为人口向城市稳定的、持续不断的和加速集中的一个世界性过程,即世界的城市化,还是近二百多年以来才出现的一种现象。据估计1800年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才2%,1900年是4%,1925年超过了20%,目前已超过40%。 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化过程的开始时间、发展速度和已达到的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尼泊尔、卢旺达等极少数国家1979年的城镇人口比重才3%或4%,城市化刚刚起步,而英国早在本世纪初城镇人口比重就超过了70%,进入城市化的后期阶段。虽然,人类未来的聚落形式和城市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大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农村之间、城镇之间、城乡之间的人口迁移相应增长。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导致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和流动。本文拟根据74个城镇人口迁移调查的资料,估算建国以来农村人口迁入城镇的数量;并对社会主义人口迁移的理论和政策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城市人口的发展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因素.辽宁省城镇人口已经从1949年的331.4万增加到1982年的1,513.2万,增长了3.56倍,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42.4%,居于全国各省区的首位.在今后的四个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发挥辽宁城镇人口多的优势,进一步促进城镇人口的发展,加速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这是一个必然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仅对辽宁城镇人口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城镇人口规模结构及其演变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正永  张小林  李闻 《西北人口》2011,32(1):105-108
1990年代以来,安徽省城市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为了定量分析安徽省城镇人口规模结构的变化规律,运用分形方法,以1996年、2001年和2006年的安徽省城镇人口统计数据为样本,分别计算了城镇人口规模结构的分形维数。计算结果表明,近十年来安徽省城镇人口规模结构发生积极的变化,城镇人口规模结构已由低水平均衡分布向首位型分布转变,中间位序的城镇数量还比较多,并据此提出了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70年代末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暂住人口迅猛增多.作者在分析了城镇暂住人口的现状及特点,研究了城镇人口大量增多的利弊和新形势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和加强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对策.暂住人口管理的目标应当是逐步减少以至最终消除暂住人口群体.当前,应在加强和改进居民身份证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由属地户籍管理向管区人口管理的转变,切实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管理机构体系,建立健全工作规范,保证宏观协调控制,实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7.
朱宇 《人口研究》2012,(2):31-36
从迄今国际通行的传统城乡人口划分原则和标准以及当今城乡界限淡化背景下城乡人口划分和统计的演变趋势两个方面,对2011年末中国大陆51.27%的城镇化率数据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现行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基本上符合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城乡划分原则和标准,不应因为城镇化进程中某些问题的存在而否定我国已有半数以上人口聚居于城镇、且拥有国际公认的城镇人口基本特征的事实。文章还认为,我国现行的城镇化数据不仅没有高估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反而存在着未能涵盖大量具有相当城镇特性、但仍未被纳入常规市镇人口统计的"准城镇人口",从而低估实际城镇化进程的广度和深度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8.
城镇是城市网络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试图通过辽宁城镇人口和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的分析,就人口城市化过程中如何形成合理的城市网络,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城市,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 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以来,已经历了数千年的漫长变化。由于受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束缚,早期的城市发展十分缓慢,尽管有个别城市在兴盛时期曾达到过百万人口的规模,但在世界总人口中仅占微小的比例,且数量极少。十八世纪中叶欧洲产业革命的兴起 蒸汽机、纺织机械和钢铁冶炼技术等的发明与运用,使社会进入了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时期。工业在城市中的积聚,从农村吸引了大批的人口,城市人口开始逐步增加。到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约为2,930万人,占总人口的3.1%。一百年之后,城市人口增加到22,44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也上升到13.6%。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长,城市数量逐步增多,规模日趋扩大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提高,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股迅猛异常的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农  相似文献   

20.
1990~2000年中国城镇人口增加量的构成及变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1990年和200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依据,用分城镇和农村人口估算模型对1990~2000年城镇人口增加量、城镇人口自然变动量、农村向城镇的转移人口进行了不同估算参数的估计和分解,分析了10年来中国城镇人口增长量的构成及变动。本文研究分析结果有助于认识中国20世纪90年代城镇人口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