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明罡 《社科纵横》2010,25(9):132-134
鸦片战争后,大量中国东南沿海居民移居新加坡,并在那里繁衍生息,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华侨华人社会。新加坡华侨华人因为移民的时间相对较短,爱国爱家思想浓厚,为保证华侨华人社会的独立,他们积极发展华文教育,创办了大量的私塾和义学等传统教育机构,进入19世纪末期以后,随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进行,新加坡华侨华人社会在维新人士的带动下,开始创办新式华侨学校,积极发展丰富实用的新式华文教育,保护了中华民族的特性,促进了新加坡华侨华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相似文献   

2.
高伟浓 《创新》2011,5(3):68-72
目前东南亚各国的华文教育中,除了华人社团外,还包括政府、专业教育机构(含公立和私立学校)、外资学校、教会学校、家教等诸多社会角色的参与。角色多样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各个角色一起发挥合力作用,对一个国家华文教育的发展是有利的。如何在角色多样化的进程中,推动华文教育在东南亚各国较好较快地发展,是华文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都应该重视的。  相似文献   

3.
施雪琴 《创新》2013,7(1):12-18,126
东南亚作为中国的近邻,长期以来都是中国外交战略的重点地区,同时东南亚也是华侨华人聚居的主要地区,如何利用华侨华人开展中国在东南亚的公共外交,成为一个跨学科研究的热点课题。通过在跨国移民与国际关系互动的框架下,探讨移民在公共外交中的地位、角色与优势;以中国在东南亚开展侨务外交与公共外交的历史为鉴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在东南亚以侨务为轴心的公共外交方式、特点、效果与局限;新形势下,中国政府挖掘并整合东南亚华社历史文化资源,探索中国在东南亚促进公共外交的新方式、新媒介、新平台的现状,可为中国政府如何依靠公共外交来塑造中国形象,提升软实力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4.
从11世纪到19世纪中叶,毗邻东南亚且拥有强势文化的中国,对东南亚主流文化的形成却没有起到强势影响;主要原因是:王朝实力弱,朝贡世界观,中国文化不具备征服性和排它性,其它外来文化比中国文化更适合东南亚,及华人族群的弱势作用。东南亚的"中国威胁论"是某些大国别有用心,或是东南亚国家杞人忧天。  相似文献   

5.
<正>值此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主办"行远同梦——华侨华人与新中国特展",主要目的就是系统回顾展示华侨华人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展示华侨华人为推进祖(籍)国和平统一大业付出的巨大努力,进一步调动激发华侨华人关心参与祖(籍)国改革开放发展的热情和活力,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相似文献   

6.
海南是中国著名侨乡,东南亚是琼籍华侨华人的富集之地。在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背景下,探讨如何以“大侨务”观的新发展理念推动海南东南亚侨务公共外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海南东南亚侨务公共外交是基于之前的东南亚侨务工作发展而来的。海南东南亚侨务工作在向侨务公共外交转变的过程中,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也存在着不足与问题。为此,海南有必要在“大侨务”观的引领下,从五个方面加强新时期的东南亚侨务公共外交建设,更好地服务于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海南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侨务公共外交,是当代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侨务公共外交的核心问题,是海外华侨华人对公共外交事业的具体参与和实践。本文将对当前海外华侨华人参与中国侨务公共外交的态度、方式与特点进行梳理,并探讨其参与当前中国侨务公共外交的具体路径和实践效果,同时展望海外华侨华人参与中国侨务公共外交实践的未来趋势与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8.
骆莉 《社会》2003,(8):62-63
东南亚华人社团曾是东南亚华人社会 的三大支柱之一,并在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变 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华人社团在东南亚各国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二战以后随着东南亚各国采取了限制华人的政策,华人社团活动受到很大约束,曾一度走向低落。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和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关系的改善,东南亚各国政府对华人政策由排斥、迫害逐渐转变为引导、利用,在此情况下,华人社团开始从低迷走向复兴,并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9.
学人档案     
Franke,Wolfgang(傅吾康)男;生于1912年;德国;博士;研究领域:历史学;退休教授。主要学术成果:1.Selected Papers on Ming and Qing History and onOverseas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傅吾康明清史及东南亚华侨史论文选》,South Seas Society,1989。2.Chinese Epigraphic Materials in Indonesia/《印度尼西亚华文铭刻汇编》,South Seas Society,1988。3.Chinese Epigraphic Materials in Malaysia/《马来西亚华文铭刻萃编》,University of Malaysia Press,1983。4.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s of Ming History/《明史…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海外华文报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语文环境的承托。新加坡是世界上唯一华人占多数的国家,华文为第二语文,华文报业具有重要的地位。文章分析了语文环境对华文报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指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世界地位的日益提高,人们重新认识华族语文的重要价值,从而为海外华文报业开拓了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东南亚文明古国马六甲在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国家,因其地理位置重要,商业发达,东西方文明汇集,成为东南亚著名的国际商港,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交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周边国家中,马六甲王国与中国明朝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与外交关系。中国华侨华人对马六甲早期开发做出了贡献。16世纪初,马六甲王国因受到葡萄牙殖民主义入侵而沦为殖民地。在大航海时代,欧洲国家建立的海洋贸易扩张体制与中国王朝建立的朝贡贸易体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制,矛盾与冲突在所难免,各自对东方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从外交史的角度看,马六甲王国的沦陷可视为东方近代外交史的开端。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40年代末,随着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冷战迅速向东南亚地区蔓延。遍布于东南亚的华侨开始进入西方战略家的视野,他们担心这些人会在中国共产党向南扩张时充当第五纵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随即行动起来,通过各种方式切断华侨与祖国的联系。二战后,摆脱殖民统治的东南亚国家为了发展民族经济,巩固政治地位,普遍采取限制和排斥华侨的政策,表现出极强的民族利己主义。在这一过程中,冷战因素扮演着某种催化剂的作用,并在需要时成为方便的借口。国民党残余力量在逃到台湾后,也趁冷战的形势,以反共为名拉拢和控制东南亚华侨。在此种复杂局势下,大多数东南亚华侨出于生存的需要,最终选择归化于居住国,从而完成华侨史上最深刻、最激烈的变革。  相似文献   

13.
简讯     
<正>全球多国同贺中国虎年春节中国农历虎年春节期间,不少国家的政府官员或出席春节庆祝活动,或发表声明,向中国人民和海外华侨华人祝贺新春佳节。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八一年八月二十六日,美国社会学学会年会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期间,一些北美华裔社会学家进行了会晤,会议决定成立北美华裔社会学家协会。(NACSA) 协会主要目的是:(1)促进美国、加拿大的华裔社会学家交流与北美、东南亚、中国(包括台湾)的华人有关的调查、教学和服务活动。(2)促进他们同中国、东南亚的社会学家的交流。  相似文献   

15.
陈媚林  石维有 《探求》2007,(6):15-17
构建和谐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重要内容、重要保证和着力点。构建侨乡和谐文化是构建我国和谐文化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整治企业污染、弘扬华侨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和加强华侨艰苦创业的历史教育是构建侨乡和谐文化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不同层面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6.
李志学 《学习与探索》2005,2(5):157-160
清代中国东北边疆早在清朝完成统一、沙俄入侵之前即已确定,并通过<尼布楚条约>固定下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沙皇俄国侵吞中国东北边疆的大片领土,致使在清政府管辖之下的世代居住和生活在此地的中国各族人民,随着国土的沦丧而成为俄罗斯的华侨华人,从而揭开了俄罗斯华侨华人史的特殊一页--"割地成侨".  相似文献   

17.
迁移·涵化·共生——美国华侨、华人文化变迁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美国华侨、华人文化变迁——特别是价值观念嬗变的历史轨迹为考察内容,探讨处于传统与西化、历史与价值双重变奏之间的华侨、华人如何经过唐人街的文化迁移、土生族的文化涵化及新移民的文化融合历程,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转化并与现存的西方文化互补互存,进而成功地协调并运用中西两种文化中有价值内容而走向现代化。文章也为正在进行文化选择和文化更新的中国人民展示一个有益的侧面,为认识、评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提供一个经验性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进入二十世纪后,不到半个世纪,欧洲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发动与参加这两次大战或受大战波及的欧洲国家,人力、物力、财力都遭到空前的损失。其间旅欧谋生和经商的华侨、华人的经济事业,也蒙受严重损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下简称“战后”)四十余年间,欧洲各国的经济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欧洲华侨、华人社会及其经济状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笔者根据现有的资料和对浙江省温州几个旅欧华侨最多的著名侨乡调查的材料,拟就以下几个问题作些初步探讨:(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以下简称“战前”)欧洲华侨、华人  相似文献   

19.
徐华炳 《浙江学刊》2012,(3):219-224
侨领作为广大华侨华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中的精英群体,是海外炎黄子孙支持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先锋与中坚.不同的历史环境塑造出不同的侨领形象,其所扮演的角色功能和发挥的作用亦不相同.侨领角色扮演类型虽有政治型、经济型、教育型和文化交流型等之分,但他们在长期侨务实践中凝聚成的,以爱国爱乡为基础,以务侨互助为重点,以创业发展为目标,以坚定爱国观、明确服务观、艰苦创业观和互助社会观为核心内容的价值观体系,却在华侨华人中产生强大吸引力、公信力和感召力.因此,研究侨领角色扮演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侨领们正确认识与处理角色冲突,推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创新侨务管理,而且有利于研究者总结与掌握侨领角色扮演的具体规律,进而丰富社会学的角色理论.  相似文献   

20.
华侨华人在中国国家软实力形成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在增进扩大中华文化在全球影响力、促成中外文明交流沟通、传播塑造中国形象、促进国际理解、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诤言促进中国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