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梁志伟  高菊 《探求》2014,(2):74-77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持续发展和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幸福的生活依托于优美的生态环境,优化的生态环境也是幸福社会的最高境界。本文通过分析幸福与生态的关系和广东生态环境现状,提出建设幸福广东的生态举措,即优化生态格局,提升生态效能;构建生态经济,促进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保,构建宜居城乡;完善生态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弘扬生态文化,提升生态素养。  相似文献   

2.
生态产品价值相关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通过对生态产品价值相关文献梳理发现,当前的研究大多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参与商品价值创造的理论基础之上,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深入研究相对比较少见。首先,本文对当前“主流”生态产品概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从经济思想史角度研究了自然生态系统参与价值创造的思想渊源。其次,基于马克思科学价值论分析自然生态系统在生态产品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从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二重性角度界定了生态产品的含义,研究了生态产品出现的历史必然性,探讨了政府在生态产品价值生产和实现中的作用。最后,提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和积极发挥中国在全球生态治理体系中作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于冰 《浙江学刊》2012,(4):47-51
生态自觉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高度的生态自觉非常重要。只有对生态问题的理性自觉,才能有对生态问题明确的、合理的认识,才能有生态的文明行为。生态自觉主要涉及对生态地位、作用的自觉和人的行为方式的自觉,即物的自觉和人的自觉。要增强生态自觉,除了提高认识之外,重要的是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合理调整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6,(12):91-96
生态公共产品思想作为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的重要内容,是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生态公共产品思想的生成具有深厚的客观现实基础,其理论建构沿着实践与认知、抽象与具体、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而展开。科学认识马克思的生态公共产品思想,有助于突破当前实际存在的生态困境,开创出一条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对立冲突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5,(11):123-126
卢梭对启蒙运动的科学主义自然观进行了深入批判,认为自然具有与人类幸福密不可分的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自然万物尤其是具有感觉力的生命还具有独立于人类的价值和权利,因而内在地值得人类的尊重。卢梭的生态自然观应该成为当代生态学运动的重要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6.
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沈满洪  陆菁 《浙江学刊》2004,(4):217-220
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就是通过制度创新实行生态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解决好生态产品这公共产品消费中的"搭便车"现象、解决好生态投资者的合理回报的一种制度.其性质属于卡尔多--希克斯改进.生态补偿机制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例如从补偿对象可划分为对为生态保护做出贡献者给以补偿、对在生态破坏中的受损者进行补偿等;从条块角度可划分为"上游与下游之间的补偿"和"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补偿";从补偿效果角度可分为"输血型"补偿和"造血型"补偿等.生态补偿资金可以通过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生态受益者付费、生态使用者付费、社会捐赠和国际援助等方式筹集.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福祉的新观点、新论断,从而构成其生态民生观的丰富内涵。习近平生态民生观蕴含深刻的理论特质,在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生态需要的时代要求上体现了生动的实践性,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底蕴上彰显了深刻的历史主动性,在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机理上呈现了鲜明的辩证性。为新时代生态民生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实践导向,为解决全球性生态民生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8.
生态产品表述自然生态供给与民生福祉需求的关系,反映了人与自然、生态价值与民生改善联动的生态民生思想,是当代中国生态问题民生化的重大创新。秉承生态民生观的价值取向,海洋生态产品是海洋生态系统在自然力和人类劳动共同作用下向人类提供的所有物质产品和生态服务产品。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具有保值增值性、可转换性、代际性和互斥性特征。价值实现途径设计本质在于选择政策管理手段和实施定价机制,激励经济主体和地方政府提升海洋生态产品持续供给能力和水平。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使海洋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生态功能以经济利益形式得到显现,价值实现途径包括政府主导、市场激励、政府与市场协同作用三类。为解决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存在的“核算难”“交易难”和“变现难”,建议从构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体系、制定统一规范的市场交易政策、构建提供生态产品的激励措施、健全绿色金融支撑和法律保障体系等方面建立加快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9.
涂晓玲 《社会工作》2015,(6):116-121
快速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是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江西经济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如何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特别是提升民政对象的幸福感,乃是民政工作所面临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对民政工作提出了新的基本要求:一是转变民政发展理念;二是加强保障与救助功能;三是推进基层建设。从生态经济视角来看,要创新民政工作策略,就必须:创新民政发展布局;创新民政发展观念;创新民政工作方法;创新民政政策系统;创新民政决策机制;创新民政服务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的功能定位是向首都提供生态服务。这一功能转变要求城郊农业与农村转变职能,使农业由产品农业向服务农业转变,使农村由传统农村向生态农村转变,即农业、农村转向为城区提供生态服务。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是生态服务的价值实现。本文在分析环境的生态服务构成及生态服务稀缺性基础上,提出了以生态补偿为基础、以构建生态服务市场为核心的生态服务价值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1.
高明 《学术交流》2003,(8):73-76
发展生态产业对增加郊区的经济承载量、保护郊区的生态环境、提高郊区产品的竞争力、培育郊区居民的生态文化素质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是郊区进行生态经济系统优化的必然选择;郊区应从产业规划、市场营销、环境管理、招商引资政策等方面促进生态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思想的演进历程呈现出以下逻辑:人的生态需要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思想的逻辑起点,生态民生建设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思想的逻辑支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思想的最终归宿。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思想的演进逻辑对新时代高水平民生建设的启示有:在生态民生建设中,要以敏锐捕捉和满足人民合理的生态需要为前提,以保障人民的生态权益、培育“生态人”为重点,以确保生态、经济和民生的融合性发展,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相似文献   

13.
黄娟 《创新》2014,8(5):5-10
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这就需要对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进行反思与前瞻。文章分析现行发展道路的地位与价值,重点剖析现行发展道路的问题与不足,最后提出我国必须走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幸福的生态文明新型发展道路,以期为我国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新型城市化发展与生态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朝霞  孙琪 《探求》2012,(5):12-19
从文化和生态美学的视域来看,实现人与自然协调相处、和谐共生是打造生态城市、建设幸福广州的题中应有之义。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就是要构筑以花城绿城水城为特点的生态城市,美化优化人居环境,优化提升“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的城市环境。在新时期,广州要重视挖掘、继承、转化岭南文化传统的生态精神,努力推动“生态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5.
黎浩元 《探求》2013,(1):22-30
我们党处于复杂的社会系统之中,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理论创新视角,研究党的建设和党的社会生态,意义在于创新党的建设理论,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社会建设。以社会生态观念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和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需要引导科学建党,创新党的基层组织和功能形式;引导科学管党,创新党组织管理的途径和方法;引导科学决策,改善党的决策机制和执政行为;引导科学治理,提升党的社会领导力和协调力;引导科学发展,完成共建幸福社会的时代任务。  相似文献   

16.
在首都生态涵养区发展生态产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首都生态涵养区发展生态产业的可行性及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提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思路,以及由发达城区支持生态涵养区生态产业发展、研究制定生态产业扶持政策、加强生态技术推广及技能培训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郭承运 《唐都学刊》2010,26(6):12-14
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公共环境的破坏与保护,涉及当代人之间的公正和幸福,也涉及到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代际公正和幸福。因此,树立生态公正和控制经济总量的理念,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家庭生态足迹是将家庭作为一个完整的代谢系统,计算家庭与自然生态环境存在的关系.对2007年中国城镇不同收入群体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计算相应家庭的生态足迹,确定不同收入水平群体生态足迹掠夺差异,结果表明:2007年,中国城镇不同收入群体的人均生态足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恩格尔系数却是随收入的增加而减少;食品消费的生态足迹部分所占总生态足迹的比重最大;其次为衣着、居住、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活动、交通和通信、医疗保健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生态足迹掠夺的能力也在增强.在此分析基础上,应合理调整消费结构,引导生态消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成效显著,积累了宝贵经验:第一,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环.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战略意义,生态环境是衡量人民幸福感的新尺度,实现生态安全就是践行国家总体安全观.第二,"绿色化"代表现代化建设的生态转向.实现"绿色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抉择,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制度依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扬弃与超越.第三,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取向在于从"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生命共同体".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引领绿色发展,坚持共有共建共治共享相统一原则助推生态治理,坚持将"生态共生"理念融入现代化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20.
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西方绿色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潮相结合的产物,其进步意义与理论局限并存.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上,生态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具有价值关联性.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新视野,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