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试论《说文解字·酉部》字与中国古代酒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的第一部字典,其中<酉部>共收字75个,内容包含了与酒相关的不同字,从<说文解字·酉部>的字中,不仅可以看到这些字的形体与本义,而且可以透视出中国源远流长的酒文化.  相似文献   

2.
汉代图书编纂活动对中国书籍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的图书编纂活动极为繁荣,不仅拯救了先秦文化典籍,奠定了中国书籍的基本形态和编校方法,并且产生了<史记>和<汉书>两部历史巨著和以<说文解字>为代表的我国第一批辞书,开创了新的文体模式,镌刻了中国第一版大学教材<熹平石经>,开拓了新的媒体模式.汉代编辑家的突出贡献,对后世图书的编辑工作和图书形制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围绕对<行政许可法>第十五条第一款的不同理解,出现了对地方性法规的行政许可设定权宽严不等的两种解读.严格论者主张缩小地方设定权,而宽泛论者则认为应当作适度的扩大.两种解读都面临一些诘难.一种可能的策略是适度宽泛地理解地方性法规的行政许可设定权,并以"不抵触"原则和<行政许可法>有关条款精神予以必要的约束.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和欧美国家之间的汽车贸易政策纠纷中,欧美国家指控我国的相关法规违反了<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第2条等的规定.本文结合我国的相关法规和WTO相关协定的相关规定,分析投资措施等概念,探讨我国相关法规是否属于<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的调整范围,论证我国相关法规与<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第2条等相关条款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我国的法规并不违反<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规定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笠翁传奇十种>是李渔流传至今的传奇作品合集,以往史家和李渔研究者对其评价不一,有一部分人(包括我自己在内)评价较低,有的过低,有失公正.现在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评价.<怜香伴>是<笠翁传奇十种>之首篇,也可能是他的第一部传奇.此剧写了一个十分特殊的题材--女同性恋.这大概是中国古典戏曲中惟一写女同性恋的一部,因此格外值得关注.我在许多专家和朋友的帮助下,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康熙刻<笠翁十种曲>本并参照国家图书馆藏本,对<怜香伴>进行了校注.此<怜香伴>校注本大概是大陆对它进行的首次校注.  相似文献   

6.
1928年3月在湖南酃县(1994年更名为炎陵县)中村区由毛泽东同志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插牌分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范围内的第一次分田运动,其积累的分田经验对后来<井冈山土地法>和<兴国县土地法>的制订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东汉的班昭不但给后人留下著名的<女戒>,而且对<汉书>的编纂也做出了重大贡献,她补撰的"八表"使<汉书>成为我国古代第一部本纪、志、表、列传俱备的正史.  相似文献   

8.
《诗经》中“词头”的民歌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诗经>中的"词头"这一语言现象,历来有多种解释方法.<诗经>中的大部分诗歌是对<诗经>时代民歌的记录整理,具有民歌的特色,从民歌的特点出发,可以对<诗经>中的"词头"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促进开放条例>是我国第一部促进开放的地方法规,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促进开放立法的背景是国家发展战略、经济全球化、地方特色和政府职能转变共同作用的结果;基本原则包含方向、范围、动力和环境四个方面;政府及行政行为是促进开放立法的规范主体和调整对象;促进措施的关键在于改善法治和政务环境;促进开放有着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法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武汉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建立地方组织的七个地区之一,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第三个主阵地.这个过程大致分成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大致从1919年秋到1920秋,为自发宣传时期.第二时期大致是1920年秋到1923年京汉铁路大罢工,为有组织的传播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成就了李汉俊、董必武、恽代英、陈潭秋、刘仁静、林育南等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坚人物,产生了<阶级争斗>、<劳农政府与中国>、<共产主义与知识阶级>、<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必要及我们现在入手的方法>等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著述.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将马克思主义初步与中国革命相结合:通过对各种社会主义进行比较,确定只有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革命具有伟大的指导作用;用唯物史观剖析中国社会,寻求革命的基本规律;向工人阶级灌输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共产主义与知识阶级>的面世,彰显了当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最高水平,是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第一份政治"宣言".  相似文献   

11.
论晚清出版史的近代化变革与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出版史是中国出版史上的重要变革与转型时期,中国出版在这一历史时期逐渐完成其古今之变,开始从传统走向近代,形成具有近代形态的新式出版。变革与转型的因素贯穿和渗透于晚清出版的各个阶段和环节。从宏观上看,印刷技术、出版物形制、出版物内容、出版物类型、出版机构、出版观念、出版管理体制、著作群体、出版交流、出版社会作用等10方面的变革能够充分反映和印证晚清出版史的近代化变革与转型特征。  相似文献   

12.
王文治是清代著名书画家、诗人。王文治生平行年大致清楚,但关于其举进士年,诸书所载迥异,而其中一种权威性的说法出自著名学者姚鼐,影响很大,其实却是错的。本文兹对此略作考辨。  相似文献   

13.
“诗狐”故事是清代文言小说中大量出现的一类极具近代文明色彩的人狐恋故事,其角色、情节、主题等多个文学因素都具有十分独特的性质。这种新颖故事的大量出现,最直接来源于其时社会中令人瞩目的才女现象。现实才女正是“诗狐”的原型,作为封建末世文人心中的理想女性和渴慕对象,她们被文人以浪漫的艺术手法演绎进精彩的人狐恋,成为有清一代文学的特色和成就。  相似文献   

14.
清代江南地区出版业繁盛,其最具特色的是大量法律书籍的出版与流通。苏州、杭州等地是法律书籍出版业的中心,出版坊刻本律例全书的版本就在百种以上。商业出版的法律书籍内容更新及时,不但包括清廷颁布的律例,还囊括了诸家注释、则例和成案。江南的地方官员、幕友与书商广泛地参与法律书籍的编辑和出版。商业出版的法律典籍在清代逐步取代了官刻本,成为官员和幕友在法律审判中的主要参考书,因而对清代法律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并且促进了法律信息的流通。  相似文献   

15.
<小说林>是我国清末四大小说杂志之一,其编辑发行者小说林社又是我国第一家以出版小说为主的近代出版机构,它们对于中国小说事业均做出过重要贡献.本文通过对有关史料的发掘、整理,对<小说林>的创办历史及其与小说林社的密切关系做了比较细致的追溯和分析,以期见出晚清小说事业演进的基本轨迹.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学精神向近现代的转变,滥觞于唐宋,激变于元代,成就于明清.这是基于中国文学自身演变的主体因素而得出的结论.首先,作为中国文学的创作主体,也就是传统的士大夫审美趣尚双重性的形成,为文学创作精神向近现代转化提供了主观动因;其次,新兴的文学消费主体的涌现,特别是城市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决定了中国文学近现代化的审美价值取向;再次,文学主体的生活形态对文学的传播方式的影响决定着文学话语的转变;最后,是影响文学活动的环境,也就是当时的社会思潮和社会风尚,规定了中国文学精神向近现代化转变的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17.
王德威提出的“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论断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的冲击集中在对现代文学起点的看法上。这一论断影响较大,受到的争议也较大,这既与王德威新的理论视角有关,也与其理论本身及论述的芜杂有关。王德威在晚清文学现代性话语和后现代性论述策略之间游移不定,建构和解构的话语纠缠在一起,造成了话语本身的自我驳难、自我否定。这是其无法恰当处理晚清文学与五四文学之间的关系所致,也是其获致非议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清代陕北长城外伙盘地的渐次扩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有关陕北长城外伙盘地的清代、民国方志资料以及其他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得出在客观的自然条件和主观的人为条件的影响下,陕北长城外伙盘地的地域范围在清代的不同时期出现了错综复杂的变化,并且每次变动的幅度,无论是在力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较前次为大,从而引发三次较大规模的伙盘地地域范围的勘定。而汉族移民的不断北迁,伙盘地范围的不断扩展,成为民国时期陕西和绥远行政区划纠纷的潜在原因,甚至很有可能成为建国后陕西省界勘定的主要驱动力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大学章程为学校内部最高规则,大学章程建设以实现学术自由为其目的,在制度上体现为大学章程对学术自治以及教师权利的保障,而程序规则则是章程遵循形式正义的要求。中国大学章程建设从清末开始至今共经历4个发展阶段。在国家教育部门的积极推动下,2013年11月,国内6所公立高校出台了自己的大学章程,也是《办法》(教育部第31号令)制定以来教育部核准的第一批大学章程,这些章程从一开始即被寄予了依法治校、推进高校改革的美好希冀。在梳理中国大学章程建设的历史沿革、分析国外大学章程特性的基础上,本文拟就6部章程,一窥中国大学章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未来中国大学章程建设的展望。   相似文献   

20.
从历代史志著录看《尔雅》归类的逐步科学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尔雅》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占有特殊地位的文化典籍 ,在西汉时开始被收入史志目录。本文就汉至清代史志目录对《尔雅》的归类问题进行了探讨 ,揭示了《尔雅》在历代史志目录中不断变化的过程及其原因 ,进而说明它的归类是逐步向科学化迈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