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治文化是政治共同体所共同具有的政治信念、政治态度、政治感情和政治价值的总和,是通过政治行为体现出来的政治共同体的基本政治倾向。它和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并对国家稳定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即追求国家强大的政治目标、深化改革开放的政治共识、实现美好生活的政治期待、共享发展成果的政治要求。它们凝结在一起,共同构成新时代中国社会的政治气质、政治性格,共同作用于当代中国的政治运行状况,并对党和国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同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与党的初心和使命的一致性,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盛不衰、保持永久活力。  相似文献   

2.
全面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关文化建设的精彩表述,本文从坚持旗帜鲜明的文化导向入手,重点论述了意识形态建设要坚持的思想和目标;同时从文化自信的来源和以人为本的文化繁荣发展,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不断引领文化建设走向新的征程。  相似文献   

3.
高宁 《社科纵横》2013,(11):7-9
实践是文化的产生源泉、发展依据、判断标准,同时文化也反作用于社会实践,具有实践性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当代的中华民族文化,其实践性体现为:它既是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来源于、服务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新时期面临的新形势,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的时代话题,要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首要的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凝炼为富有哲学意蕴且厚重的24个字,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各个层级的主体所应追求的价值取向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便于记忆、传播和践行,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价值追求不动摇,不断地吸收传承优秀文化,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容,并在实践中创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方法,推进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历史和经验证明,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指导,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而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实践,也不会有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发展。党中央对唯物史观的学习与重视,再次说明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的中国改革仍然需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根本坚持。  相似文献   

6.
许徐琪 《学术交流》2012,(Z1):10-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在文化建设领域的主导地位必须得到巩固和加强,因为它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作用,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占领意识形态领域的高地,才能形成一种在一元意识形态主导下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局面,在文化领域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掌握话语权,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7.
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它是一个社会关于政治体系和政治问题的态度、信念、情绪和价值的总体倾向。对整个国家政治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和影响,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总体水平还不是很高,还处于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现阶段,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每代人不断地去完善。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七十周年的讲话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允许毒害人、污染社会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泛滥;必须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我们应该牢牢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这些基本要求,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建宁 《创新》2009,3(3):5-8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要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其引导性和主导性作用;就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其竞争性和凝聚性作用;就要弘扬中华文化,发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性和资源性作用:就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创造性,增强整合性,使中华文化更加具有吸引力、感召力。  相似文献   

10.
多元社会思潮背景下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着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和全球化等社会思潮.这些多元化的社会思潮通过广泛传播对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产生了消极影响.其影响人们对指导思想的正确选择,有人甚至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意识形态;动摇人们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产生了"共产主义渺茫论";致使人们追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削弱了人们的民族价值观,追求"普世价值"等.为此,在社会思潮多元化背景下,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的有效对策.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辩证否定社会思潮,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思想阵地.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9,(6):5-9
文化问题是一个具有鲜明时代性的问题。不同时代所呈现出的文化问题一定是这个时代所具有问题的反映。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把握时代脉搏,针对当今中国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提出的新的文化理论成果,它也是对中国文化建设理论的丰富与延伸。文化自信的提出,既是要找回我们遗失的民族自信,也是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情况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更是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所急需。新时代适时提出的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晓钦 《社科纵横》2008,23(7):9-10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国后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大历史课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为了解决这一重大的历史课题,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这一探索过程经历了两个时期:一是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二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理论.  相似文献   

13.
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适应的网络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艳 《学术交流》2003,(7):126-128
网络文化是一种崭新的文化 ,它在给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 ,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积极创建中国特色的先进网络文化 ,把我国的网络建设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阵地 ,必须建设高质量的中文网站 ,开发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软件 ,大力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技术传播队伍 ,加强网络受众的道德自律 ,增强我国先进网络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范俊玉 《社科纵横》2005,20(4):184-185
在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积极推动文化的综合创新。只有不断进行文化创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永葆旺盛的生命力。文章主要探讨了科技文化创新、政治文化创新和管理文化创新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种文化思潮纷沓而至。尽管各种言说和探究在表现形式、论证内容和所得结论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其核心均围绕或关涉到各自国家在新世纪里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文化理念和如何确立文化理念的战略性问题。罗文东的新著《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6.
熊吉陵 《社科纵横》2008,23(5):21-22
社会主义是针对消除资本主义弊端提出的范畴,其内涵是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完成的.换言之,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社会主义概念的形成准备了条件.本文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及相应的人的解放为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7.
唐穆君  黄留珠 《社科纵横》2012,27(12):128-130
文化交流不足,文化受认可度不高等成为制约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因素,党和国家已充分认识到文化发展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性,并把文化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马克思恩格斯坚持把文化放在唯物史观角度下考察,认为文化具有客观性,以一定的经济发展为基础,又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文化具有不平衡性等特征,并不总与物质的发展成正比.其真知灼见对中国文化建设具有重大借鉴意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的理论研究亟待发展.  相似文献   

18.
黄刚 《创新》2014,(1):18-24
科学方法是理论创新的基础,方法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方法是一个完整体系,其中的四个方面具有方法论创新的特别意义:一是在"坚持"中发展;二是在"问题"中突破;三是在"结合"中创造;四是在"总体"中建构。这些理论创新方法对于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并继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新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产生、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国情出发,学习、继承、借鉴了古今中外人类司法文明的有益成果,具有公开的政治性、鲜明的人民性、内在的合法性、充分的科学性、积极的建设性、与时俱进的实践性等特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民主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司法制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日渐显现.如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叉司法制度成为必须给予认真思考的问题.要推进中国司法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深化司法改革,就应当进一步加强司法政治和思想建设、司法理论和文化建设、司法组织和队伍建设、司法制度和机制建设,强化对司法的物质保障和民主监督.  相似文献   

20.
郑历兰  王笑鸿 《社科纵横》2009,24(11):21-23
1978年之后,中国解放思想,改革开放,逐步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已大体提出了2050年以前的战略任务。这样,人们很自然地就要展望未来,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漫长过程是怎样的?它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什么不同?它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是什么关系?本文阐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世界眼光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程而形成的如下观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起始阶段。它与后者相比。时间长短不一,任务轻重不一,不能相提并论,混为一谈;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过程是以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起点为终点,而不是以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起点为终点,它必须创造出完全实行计划经济所必须的全部条件,并促成世界上一大批发达国家里足够强大的变革力量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密切合作,才能转变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过程不包含“发达社会主义”阶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期称为“发达社会主义”,可能降低科学社会主义标准,重蹈苏联的覆辙,是不足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