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谁是好东西     
“男人没一个好东西!”生活中偶尔能听到这样刺耳的声音,影视片中听到的则更多了——其中不少是出自风尘女子之口。 事实是:世上有多少坏男人,就有多少坏女人;有多少好女人,也就有多少好男人——上帝毕竟是公平的。  相似文献   

2.
两汉时期妇女贞节礼教趋于定型,具体表现在礼学和女教著述的涌现、宣扬贞节的理论严密而系统、政府对贞节干预的常规化、以及女性恪守贞节行为的增多.在礼教的推动下,两汉女性贞节观念随之经历了一个由淡薄到强化的过程,至东汉后期贞节观念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认可.汉代的贞节礼教无论在贞节理论、宣扬贞节的方式以及女性恪守贞节的行为等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美狄亚形象的女性主义阐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剖析美狄亚与伊阿宋之间的婚姻冲突 ,揭示了性别差异即是主体与权力、语言、意义之间关系的差异。在菲勒斯中心的语境中 ,女性面临着认同与判离两种抉择 ,认同会因重复而使之强化。美狄亚的独特个性与非凡能力使她超越了希腊妇女的“内在性” ,从而做出叛离父权社会与权威中心的举动。为此她付出沉重的代价 ,再度被边缘化。美狄亚这种“边缘之边缘”的“坏女人”具有对“好女人”中心、男性中心的双重颠覆作用。人类社会的远景是应男性本位或女性本位的单性文化让位于双性文化  相似文献   

4.
海洋民俗作为一种合法性话语在规范女性社会性别身份的同时,也为女性提供了表达情感、进入社会的途径.在以海洋民俗为代表的海洋文化影响下,当代海洋小说塑造了两类典型女性形象:一类是传统观念中的"好女人"与"坏女人"形象.她们或在"守候"与"出发"的循环中延续着女性亘古的命运,或在"古老"与"现代"的对立中消解海洋乌托邦的幻想;另一类是打破民俗禁忌与性别期待、主动走进海洋的女人.在集体海洋、商业海洋、文化海洋等场域下,她们从物质与精神两个向度,找到了重建女性主体、释放自我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传统贞节观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锋  林燕飞 《中州学刊》2001,(5):138-140
从成本收益的视域来分析贞节可以获得一种新的理解.贞节制度成本的承担者是妓女、贞妇烈女.贞节制度的收益者有贞节妇女及其家庭男子和统治者.由这种分析可以把握当下一些女性对贞节不以为然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孟庆丽 《理论界》2009,(6):155-156
元代是女性伦理意识觉醒的重要时期,元杂剧是其重要载体.这种伦理意识又集中地体现在婚恋意识之中.元杂剧中的女性形象表现出了强烈的对"一见钟情"的追求,实现了从"贞节烈妇"到"红颜知己"的升华,表露出了对门第观念的轻蔑,并从"休妻"的无情超越到了"休夫"的无惧.成为中国古代女性伦理意识自觉的先驱之一.  相似文献   

7.
先秦时期表彰女性的一些内容和方式,对汉代有所影响.秦始皇为巴寡妇清修筑怀清台,当为中国古代社会旌表女性之始.汉代受旌表的女性,大致可分为孝义、贞节、贤淑三类.汉代旌表女性的方式,有树碑、图画、表门闾等.受旌表女性身份,表现出向社会较低层倾斜之势.汉代对女性的旌表,按涉及的行政级别,大体可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汉代政府通过对女性的旌表,推动了汉代儒学社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残雪在其小说中站在女性之立场,运用独特的叙事话语,打破传统男性的叙事模式,从而解构了男性高大、威猛之形象,肯定了女性意识。而残雪义无反顾地摧毁传统的女性形象,则可视为对男权意识的曲折反叛和对女性意识的巧妙张扬。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6,(2):125-130
贞节观作为中国古代女性的道德规范,经历了从萌芽期、过渡期、强化期到巅峰期的演变过程。贞节观起源于春秋时期,秦汉到隋唐从松散发展到严格,宋元强化以致严苛,明清近似宗教化的膜拜,抵达巅峰鼎盛,导致贞节观演变的根本因素是女性财产权的变迁。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寡妻和前夫家族的新家庭模型,解释了贞节观的演变与女性财产权变迁存在内在关联性,从而为研究中国古代贞节观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在封建社会中,"奸"的含义是指发生在婚姻外的性关系。以唐律为代表的封建刑法在惩治非法性交的"奸非罪"中对"奸"采用了同样的理解,其伦理基础是封建社会推崇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和片面要求女性遵守的贞节观。男女、夫妻在社会和家庭中地位的不平等决定了妻子必须绝对尊重和服从丈夫。贞节观则意味着女性在婚前要守童贞,婚后要保持对丈夫的忠诚,从一而终。  相似文献   

11.
我们已经看到,当代人的行为引起了资源消耗、核废料、环境污染以及基因改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后代人的利益,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一种超越时间纬度的未来世代权利因此出现,其核心是“当代人有责任使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受到充分的保护”。现在,对于作为一种新型权利的未来世代权利如何保护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法哲学问题。人类共同体理论能够为未来世代权利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学自恢复学科建制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在研究方法上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规范、不够本土化等问题,这就阻碍了学科内的沟通,影响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效力。通过对483篇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社会学研究整体层面的一些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3.
少数人作为道德王国的成员,其尊严也应得到尊重。伦理精神与少数人权利保护存在于统一的社会秩序之中,我们要在善恶因果律中把握少数人权利保护,在价值合理性中彰显少数人权利保护,在生态整合中体现少数人权利保护。在道德哲学层次,少数人的权利保护已不再仅仅是道德规范的实现,也涉及到伦理精神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作者的生平事迹、著作等论述中存在着某些疏误乖违。本文依据地方志、别集序跋、小传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提要》所论及的作者,如陈轼、彭师度、姚菱、储掌文、汤斯祚等,从他们的科第、仕历,到作品的著录、版本、卷数、存佚等,均一一作了订正和考辨。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在从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中发展 ,在同错误的斗争中发展 ,在对真理颗粒的整合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化的哲学生存论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岐义纷呈的概念。文化研究的前提性、基础性工作是从哲学生存论上对文化进行解读。在生存论的视域中 ,人类文化是在特定的生存境遇中产生的 ,它直接源自于人在应对自然环境的活动中“显”生“隐”死的生命意识和生存取向 ;文化标志着人与自然和自身既“逆”又“顺”的双重关系 ,有着“显”与“隐”的结构和功能 ,具有本体和功用双重属性。所以人类文化也具有自我矛盾的性质。人经由文化的创造而提升于动物之上 ,形成具有内在张力的有意义的生存方式 ,但同时也导致人类内部高下 ,贵贱的区分。要卓有成效地研究并解答当代的人类文化问题 ,首先要做好这一哲学的解读工作。  相似文献   

17.
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新理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城市的发展不能长期依靠“负债经营” ,要逐步实现“以城养城”。经营城市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理念的创新 ,我们不但要善于建设、管理城市 ,而且要善于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和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根本条件取决于城市的软、硬环境 ,更重要的是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降低交易成本 ,建设法治经济和信誉社会。  相似文献   

18.
“日常生活美学”批判与“超越性美学”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美学发生了日常生活美学与超越性美学的对立。日常生活美学肯定大众文化,主张审美回归日常生活,建立以感性快乐为本质的新的美学原则;而超越性美学则主张审美超越日常生活,应该对大众文化进行审美批判。现代性分裂为世俗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世俗现代性沦为感性异化,而审美属于反思现代性,是对世俗现代性的批判。因此,要吸收后现代主义的合理因素,重建超越性美学。对大众文化,应持一种辩证的态度:一方面,肯定其合理性,承认日常生活审美化丰富、美化了人们生活;另一方面,警惕感性异化,坚持审美的超越性,开展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建设精英文化。  相似文献   

19.
福柯的美学主义涉及到人自身及其生活领域中的一切"美学态度"。此一美学无疑就是一种把人自身及其生活视作艺术品来看待并实践的"精神性"的、实践的美学。其植根于人自身的自由生存实践,或"自我技艺学"之实践之中,因而亦可称之为"自我技艺学化的美学",就是"‘自身的文化’的生存美学"。  相似文献   

20.
执政价值观是执政主体对执政活动的一般价值的政治伦理判断,其内容主要包括对执政活动的价值目标、价值标准和价值模式等的认识或评价。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执政基础的合法性、执政活动的有效性和执政行为的规范性是评判党的执政价值的三个最为重要的量度。“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