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与社会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解读十九世纪美国男性小说家的作品.将它们放回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挖掘其内在的文化精神特性,捕捉其与现实世界的种种关联,发现这些故事共同表现出作者矛盾的女性观,一方面他们的小说是将妇女符号化为"天使"和"妖妇",视女性为"他者";另一方面他们又在作品中流露出对这样充满力量、完全独立的"新女性"的赞叹与不可阻挡.最终显示出这些男性作者笔下的那个"他者"是胜利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生态美学的观点 ,从婴宁居处的环境 ,婴宁的善笑与爱花 ,婴宁的失笑三个方面分析了《婴宁》的亲和美感 ,旨在阐明人与自然亲和关系的建立并非降低了人的主体地位 ,反而是使人身心愉悦的前提与保证  相似文献   

3.
《二十四诗品·豪放》以深广的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学实践为基础,对广泛表现于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豪放风格做了很好的理论总结和升华。《豪放》总结豪放风格的特征有四:开放不羁的心胸,充盈浩荡的元气真力,由真实本性而来的"豪"乃至"狂",瑰丽奇伟的"万象"。《豪放》既准确概括出了"豪放"的一般性风格特征,又与李白及其诗作关系尤密。《豪放》作者的理论融铸之功力和理论建构之贡献,令人赞佩。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异》中的婚恋小说反映了蒲松龄及与他相类的封建时代落魄文人的婚恋梦幻。“幻想着将天下佳丽尽归于像作者一样,当然也包括作者在内的命途坎坷而又自视甚高的才子、寒士”,“满足寒士们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对于贤妻美妾、真挚爱情的愿望,并用以证实寒士们的人生价值”①。因此,《聊斋志异》中婚恋小说的男主角,绝大多数都是落拓不遇或发迹之前的名士、才子。他们往往少负才名,容仪俊伟,慷慨磊落,具有俊逸的外貌和理想化的人格。如《婴宁》中的王子服,“绝惠”,“邑宰素仰生才,稔知其笃行士”;《聂小倩》中的宁采臣,“性慷爽,廉隅自重…  相似文献   

5.
读《聊斋志异》,使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既陌生而又熟悉、既光怪陆离而又清晰可辨、既使人惊奇而又发人深省的境界。在这种境界里探索,会使我们受到多方面的启发。 一、婴宁的笑 凡读过《婴宁》的,对婴宁的笑,都有很深的印象,仿佛一个单纯、活泼、乐观的少女就站在人们的面前,她笑着说着,说着笑着。 在这篇不到四千字的短篇小说中,写婴宁的笑就有近三十处。人们会分明地感觉到:她时时笑,处处笑,她走到哪里,哪里就有笑声。笑,成了她性格中最引人注目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闵西许多传统村落,神灵崇拜潜意识地左右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烧香敬神是许多村落妇女必然的生活内容之一.与一般的善男信女不同,不少传统村落妇女是当地民间信仰的虔诚信徒,烧香敬神已成为她们一种自律性、制度化的生活方式;她们既生活在有形的现实世界,又虔诚地追求无形的精神信仰,两者对她们的角色要求有时甚至是矛盾的.她们和一般善男信女的"分界线"在于"皈依",而出家女性则是她们中最为执著的一个小群体.本文以闽西地域传统村落的女性皈依者为考察点,力图用其自身的价值体系和话语来透视她们隐秘的精神世界,诠释她们精神生活的现实存在.  相似文献   

7.
自传是探讨作者精神世界的一个窗口。《从文自传》中自然景观与现实画面、抽象扫描与具体聚焦、主体叙事与补充叙述所造成的裂隙,显现了作者难于磨灭的精神隐忧。这种隐蔽而复杂的精神现象,才是《从文自传》独特的传记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小说中的月亮意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张爱玲小说中,月亮作为一个重要意象被赋予了鲜明的性别色彩。月亮是女性形象、女性原则的象征。月光下是一个真实而又冷酷的世界:充满悲剧的女性命运、交织着欲望的感情故事、苍白虚无的人生形式。借助月亮文本,作者完成了对现实人生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为精神美照亮的聊斋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瑞芳 《东岳论丛》2002,23(5):90-93
描写女性优美的精神世界进而显示出独特的美 ,是《聊斋志异》女性形象的重要特质 ,也是小说家蒲松龄对中国小说的重要贡献。宦娘表现了男女之间柏拉图式的爱 ;阿绣既不是“第三者”也不是“双美共一夫”而是美的执着追求者 ;婴宁是生命力的象征和芳草美人的比喻 ;黄英表现出近代文明的气息和商品经济对传统思想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石双华 《理论界》2014,(4):106-109
《老子》一书不仅思考世界的起源、万物的根基,更是在这种思考当中,体现出了雌性、母性的特点,具有一种区别于其他早期中国哲学的女性气质,这从根源上受到了生殖崇拜观念的影响。老子哲学的女性气质在其论"道"的过程中有所展现,并且以对偶性因素展现出了"阴阳"之意的和谐共生。老子哲学不仅具有较强的母性关怀的气质,并且从形而上的角度为现实女性的生活状况提供了哲学依据。老子哲学的阴性特质明显区别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阳刚哲学的气质,两者具有很强的对比性,却又殊途同归,都是阴阳和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老子哲学的女性气质乃是中华民族精神中宽宏善韧的哲学根基,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1.
宋剑华  曹亚明 《云梦学刊》2008,29(2):114-117
"生死场"与"后花园",作为萧红小说创作中最为突出的两个空问意象,构成了作者理想空域中苦难与温情交相辉映的"童话"世界.后期创作中一再重现的"后花园"意象又超越了"生死场"这一宏大背景,展开了更深层次上关于人类生存与死亡问题的追问,同时也是作者超越残酷现实以寻求精神拯救的一种方式.正是因为恒定而统一的空间背景,才使得萧红的小说在二十世纪"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的中国现代文学总体芙学格调之中敞开一扇通往精神家园的生命之"窗".  相似文献   

12.
周锋 《东南学术》2012,(1):237-244
与二十世纪初期德法现象学哲学思想相对应,里尔克在文学领域提出了"诗是经验"这一现象学命题,其内涵主要是通过"本质直观",返回"心灵的内在空间",在物我融合中达到宇宙精神,以恢复人与自然在原初状态下的同一关系,从而为现代世界中个体的生存寻求根据。但现象对里尔克来说主要是主观精神的创造物,而不是现实的生活世界,诗与现实人生合一的理想更能体现出人类艺术自觉自由的真精神。  相似文献   

13.
悲剧精神是人类对自身生存的自觉的感性体验和理性反思意识现象.近现代风云变换的历史巨变为悲剧精神的现代转型提供了现实土壤,时代的悲剧精神、女性自身的生存经验构成女性文本独特的审美风范."五·四"时期的女性悲剧作品契合时代表现了"过渡时代"的悲剧;三十年代左翼运动的兴起影响了文学精神,女性的悲剧创作内涵不断宽展,悲剧风格不断丰富;新时期以后,文学向启蒙精神回归,"五四"的批判否定精神得到承续,悲剧出现了创作高潮.  相似文献   

14.
在现实的生存世界里,作者生活得并不很自由、快乐:家庭的制约,亲人的管教,公务的束缚,促使他叛逆、对立、疏离于外在,同时,也形成了他孤独、执著、沉默的内在。但这不是智者应有的人生,智者"生存的最高境界"是以清醒的头脑拓展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精神世界,于是,书法、文学就成了作者拓展出的属于自己的舒展其生命活力的生存空间。在这里,他获得了生命的滋养,精神的力量,个性的张扬。由于探究掌握了书法的规律、文学的法则,使自我日渐超越必然王国的束缚,同时也日渐深入自由王国的领地,结果就是建造起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5.
走进女性——凌叔华笔下的女性世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凌叔华创作的女性系列形象通过反映那些“小姐们”、“太太们”、“母亲们”的现实生存状况 ,揭示了传统的性别角色对女性的强制性规定 ,以及女性自我意识、自我价值追求对女性精神成长的重要性 ,记录了女性从“女性”走向“人”、走向“女人”的最初的沉重步履。毋庸讳言 ,这些形象也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了作者潜意识中的男性文化视角  相似文献   

16.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加拿大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各个阶段都不同程度地倾注着她对女性生存现实的思考和关怀。小说《浮现》充分表现了阿特伍德对女性人物生存状态的忧虑与思考,以及对女性觉醒、抗争、自我重建的心路历程的关注。女主人公返回大自然,试图逃离父权的控制,寻找在现代文明中迷失的自我,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了女主人公独立自主的意识,在潜意识中探索女性精神世界的路迹。  相似文献   

17.
在鲁迅早年提出"迷信可存"的意识中,体现出他对民众精神世界的关注。这一从"民间信仰"出发体会民众精神状态和表达方式的视点延伸到鲁迅随后的一系列创作和文章中,由此构成其作品中一个特殊的"鬼神世界"。通过书写"鬼神",鲁迅一方面挖掘、呈现隐含在民间信仰背后的民众真实的精神状态、世界观,另一方面将看上去有悖现代思想体系的"鬼神世界"反向利用为对"近代主义"思想危机和精神弊端的参照和批判。鲁迅对"鬼神"的书写、对民众精神的把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他每一时期的现实感觉、现实问题构成密切的张力关系。它们既作为一种批判资源又作为精神的安顿场所而存在于鲁迅的思想中。  相似文献   

18.
德福因果律的“理性”形态与“精神”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浩 《学术月刊》2013,(1):46-55
由于道德与幸福之间存在"二律背反",在西方哲学史上,道德与幸福的同一性理论有着两种典型的哲学形态:康德的"理性"形态,黑格尔的"精神"形态。虽然两者在话语形态、言说构架和体系构造方面表现出"理性"与"精神"的巨大差异,但在德性主义的价值取向上却是根本一致的。它们以哲学的魅力,建构起德福因果律的"理性世界"和"精神世界",表现出道德理想主义和道德乐观主义的深切人文精神,但却缺乏解释和批判生活世界的现实力量。也许正因为如此,幸福论的德福因果律才可能在人的精神世界和道德哲学发展中长期与之共生共眠。不过,这些并不是"理性"与"精神"的主体,更不是全部。准确地把握康德、黑格尔德性主义的德福因果律,有两个因素特别重要:其一,"理性"形态和"精神"形态在本质上是道德哲学形态,具体地说,是在道德哲学的视野下探讨道德与幸福的同一性。其二,康德、黑格尔德性主义的德福因果律的秘密和宏旨,正是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所宣示的那个著名的哲学信念:"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符合理性的。……哲学正是从这一信念出发来考察不论是精神世界或是自然世界的。"康德、黑格尔德性主义的德福因果律在理性世界和精神世界中不断向前推进所呈现的难以置疑和不可阻挡的理性力量和精神力量,一旦诉诸"现实必须符合理论"的哲学信念,便可转换为批判社会和建构文明合理性的深刻动力。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资本主义城市扩展产生了城市现实的"物化"以及人格的"异化",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虽能动摇城市的政治-经济宏大结构,却无法在根本上实现城市日常生活微观结构的革命,安顿人的精神.与之相比,发生在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艺术中的"城市英雄主义",则为城市个体在"物化"现实中重构现实、安顿自我开辟了一条审美重构之路.城市英雄主义是19世纪拿破仑精神的革命遗留,科学主义、凡俗世界与历史真实,是其对抗"物化"现实的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20.
刘忠友 《理论界》2011,(10):72-74
马克思1845年所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标志着其新世界观亦即理论界所称的"新唯物主义"的萌芽。笔者是把"新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是同义语来使用的,并从"彻底的实践精神和批判精神"角度认为:"新唯物主义"的"新"主要表现在:"新唯物主义"只是一种新世界观,这种新世界观是"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的世界观,而"彻底的实践精神和批判精神"是实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