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秦兴仲 《齐鲁学刊》2008,4(3):83-86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考察,人与自然之间一直存在着对立、冲突与不和谐。要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类走出困境,必须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实现人文生态平衡,此外,人类还应该学会尊重自然,懂得爱护自然、美化自然,大力弘扬自然道德,科学地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牢固树立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观念,建立人类新文明——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2.
贾雪丽 《兰州学刊》2008,4(5):16-18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人类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实践中诞生并逐渐完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类运用科技认知理性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却一度忽略了道德价值理性对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可持续发展战略再一次将道德价值理性与科技认知理性充分结合,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伦理道德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保证人与自然的永续和谐发展作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议题。这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国的充分展开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藏民族在其生存环境中形成的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传统生态文化,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价值维度,具体包括:生活价值——“身外的自然”的开启和拓展;方法价值——“自身的自然”的延伸和放大;精神价值——人的自我超越;负价值——人类发展的阶段性和理性的有限性。准确地理解与把握藏族传统生态文化的精神实质,对于继承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当前建设生态西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道德观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观,它是新时期人类道德领域的延伸与拓展。其内涵包括人类平等观和人与自然平等观。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它强调人类利益平等,要求发展的权利平等。人类平等观分为“横向”的代内平等原则和“纵向”的代际平等原则。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生态文明道德观倡导人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要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自然,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道德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点和“自律”推动力。生态文明道德观将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乐章,带领人类走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5.
传统与反思——记第二届“东方传统环境思想的现代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江静本世纪以来,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在某些方面已经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东方传统思想中,关于人和自然和谐一体的思想,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中的作用,越来越为学术...  相似文献   

6.
生产实践的运行方向与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白立凡生产实践作为联结人类和自然界的纽带,具有双向运行的特性:一方面,人类主动地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和发展的生活资料”;另一方面,自然界在为人类作出“贡献”之后,客观地要求“赔偿损失”。现实的生产实践活动,对前者重...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性的视野下,华兹华斯与沈从文具有深度的可比性。在政治现代性方面,他们都提倡改良主义,反对暴力革命。在审美现代性方面,他们都批判城市文明,赞美自然与自然人;他们不仅看到了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冲击,还看到了人们传统美德的失落;面对现代化进程中的人类的精神困境,他们共同的拯救方案是返回自然——通过自然抵达生命的神性。  相似文献   

8.
论《远离尘嚣》的生态和谐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离尘嚣>中的自然是一个和谐、宁静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生态系统,是人类立足的根基和心灵的栖息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实现生态和谐的途径,只有尊重自然、亲近自然、理解自然、敬畏生命,才能实现人类在自然中的诗意栖居.而生态和谐的根本是人类精神生态的和谐,即人自身理智与情感的平衡、物质追求的简单化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化以及利他化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9.
张荣池 《社会科学论坛》2005,(4):167-168,129
一实现社会和谐,是千百年来人类不懈追求的一个美好理想;崇尚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和谐”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道家强调人对自然的顺从,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原则;儒家提倡宽和处世、人伦和谐,追求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同社会;法家认为社会和谐主要取决于各阶层得到与其社会地位相应的  相似文献   

10.
从全球范围看,环境在日趋恶化,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我国主张发展经济必须与保护环境相协调,环境保护与生产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制度。我国环境教育要确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念和环境意识,正确处理人——社会——自然的关系,使三者和谐而持续地发展,创造一个美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1.
从总体上来说,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是统一的;从社会角度来说,人类文明的发展需要把握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和谐;从个人角度来看,同样需要促成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和谐。人的二重性的统一有利干发展自身的双重属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有利于走出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利于克服人的异化,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家可以在实验室内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进行食品相关工业的改良,由此引发了人们关于基因改良食品的一系列争论。把基因改良食品放到后现代语境中进行解读,凸显了其哲学内涵,即重新建构一个多重、差异、多元的主体概念。既然作为自然的人类主体已经在逐步异化,那么作为主体的产物——基因改良食品的产生就是可能又必然的了。  相似文献   

13.
张子程 《理论界》2022,(11):1-7
自然和谐系统美学观源自自然本身的和谐及人与自然之间经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和谐关系。及至当代,和谐系统美学观已构成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并成为指导人类审美实践的行动指南。和谐系统美学观可以指导并调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规度并阐释人类的审美实践行为,由此达成自然生态的整体和谐。和谐系统美学观意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审美观,使人在实践中自觉地敬畏自然,遵从自然生态规律。对此,坚持和谐系统美学观就需要我们在人类审美实践中去自觉地应用它,观察生活、审视现实和反思人类的审美实践行为,并及时纠正人类审美实践中破坏自然生态美的错误做法。鉴于此,和谐系统美学观就成了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审美关系的一个重要的美学理论,值得我们探讨并加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现在,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崇尚返朴归真。在食品领域更是如此,绿色和天然食品受到人们的青睐。 在某大型超市,记者看到食品货架上既有印有绿色食品标志的食品,也有不少印着“纯天然”、“绿色环保”等标志的食品。纯天然食品等同于绿色食品吗?二者又有哪些区别?  相似文献   

15.
大庆油田第四采油厂大力实施企业文化战略,形成了兼具石油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和谐杏北”文化。“和谐杏北”文化的主要内容是:筑和谐之基,实现发展环境和谐;强和谐之力,实现管理环境和谐;展和谐之美,实现自然环境和谐;育和谐之风,实现社会环境和谐;塑和谐之魂,实现人文环境和谐。“和谐杏北”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主要包括理念系统、制度系统、行为系统和视觉系统。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2006,(4)
刘长明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撰文《论和谐教育思想》指出,在和谐文明时代,教育必须实现由谋职教育向和谐教育的转型,担负起应有的和谐使命。为了履行教育固有的和谐使命,必须确立以“两个和谐发展”为内核的和谐教育思想,即确立使受教育者自身自然——德、智、体、美、情绪方面——和谐发展以及受教育者自身自然与身外自然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使受教育者自身自然和谐发展,是教育的人文使命;使受教育者自身自然与身外自然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社会使命和自然使命。基于和谐的教育思想,彰显了教育的真善美。为了使和谐教育思想由理…  相似文献   

17.
广西旅游强区战略与多民族语言和谐具有极为密切的良性互动关系。广西的旅游强区战略目标促进了多民族语言和谐,而广西多民族语言和谐也促进了广西旅游强区战略目标实现。要深化广西旅游强区战略与多民族语言和谐的良性互动关系,需要加强对多民族语言价值的认识,激发群众保护语言的自觉性;统筹兼顾,在协调发展上着力,做好功能规划;建立旅游发展与民族语言和谐之间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共生关系,其理想状态是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蕴涵了三层关系,这三层关系随着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而被逐渐展开.第一层关系是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关系,其核心是合理定位人类在自然世界中的位置,强调人类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依赖自然世界,人类应恢复对自然的敬畏,在自然规律的指引下开展生产生活活动....  相似文献   

19.
阿斯塔菲耶夫是一位具有人类意识的当代苏联作家,他在一生的创作中,对人类宇宙世界进行了深邃而有诗意的思考,他追求自然的和谐、人类的和谐、宇宙万物万事的和谐,他的作品是现代人类悠扬的“田园牧歌”。  相似文献   

20.
和谐论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万斌 《学术界》2005,3(4):7-19
人类思想史上的和谐理念及其历史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不断进化的理论表现,内含着人类不断发育、成熟的良知和智慧,从而也就构成马克思主义和谐理念的重要思想来源。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理念深入地解剖了社会有机体及其发展进程中所内含的自然、社会与人,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狭义),过去、现在与将来三大基本关系,科学地揭示了和谐理念的本质、内涵及其现实化的途径与方式。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和谐理念的创造性发展,又准确地反映了处在社会历史大变革中的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战略需要和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