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研究人口迁移具有重要意义。人口迁移同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一样,同属于支配人口变动的基本因素之一。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人口迁移能构成人口变动的主要因素。它广泛、深刻地支配着人口再分布的过程和改变着人口构成的状况,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人类自身的变动是由两方面构成的:一为人类在生育问题上的自然变动,二为人类在地域空间上的机械变动。作为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的两种人口变动形态,共存于一个相互制约的体系中。当自然变动部分由于采取节制生育等措施而得到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机械变动中的主要因素——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和作用则会日益显得突出和重要。特别是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前提下,人口迁移将有助于生产力的台理布局,促进新开发地区的建设;有助于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有助于充分合理利用劳动  相似文献   

2.
依据2006-2015年人口统计数据,综合利用传统数量和空间分析方法,从全市和四大功能区两个空间层次对北京常住人口空间分布的最新变动及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就全市而言,常住人口数量和密度不断增加但增量趋缓;分功能区来看,常住人口数量变动差异较为显著;常住人口密度从首都功能核心区到生态涵养发展区呈递减趋势;常住人口重心相对稳定;常住人口分布离散趋势不太明显.同时探讨了北京常住人口空间分布变动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增长、 外来人口聚集、 住房价格、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城市总体规划导向等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北京调控人口空间分布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中国城市的空间结构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本研究采用Arcgis的空间统计分析工具,对北京中心城区人口空间分布结构的单中心和多中心人口密度分布形态等进行了描述。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北京市中心城区人口分布总体来讲符合负指数形态。其次,近年来人口密度曲线下降趋势变缓;原城八区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与历史数据相比仍在持续增大,人口密度等高线呈围绕城市中心的环形分布。第三,就业中心与居住中心间隔分布,并不符合西方多中心结构的传统理论。  相似文献   

4.
人口状况及其各种变动既然对贫穷、就业、饥饿、住房、教育、环境、老人、婚姻等社会问题有着错综复杂的影响,因此,为了有利于缓和各种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发展,必须深入地研究人口的各种变动,探讨最优的人口发展目标。鉴于人口发展目标问题内容非常复杂,涉及面很广,既包括人口自然变动,又包括人口机械变动、人口分布和人口社会变动;既包括人口数量变动,又包括人口质量变动,不可能在本讲中面面俱到地进行分析,所以在这里将着重阐述确定最优的人口自然变动目标的问题。确定未来人口自然变动最优目标的原则当前,世界上的许多国家政府和人口研究工作者都在纷纷研究未来人口自然变动的最优目标问题。据1977年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人口趋势与政策》的报告,在世界各国中,“认为人口自然增长率对该国发展有影响,需要接受并希望通过干预改变目前人口发展状况”的国家约有156个,其中态度积极的有40个(包括21个发达国家和19个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北京市人口分布变动的空间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运用空间统计方法来研究近年来北京市人口郊区化的动态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人口郊区化发展迅速,近郊区已经基本实现城市化,并和中心城区一起组成了新的核心区域,人口正不断向这个新的核心区域聚集。目前北京市城市化的进程正处在新一轮的集聚阶段,新的核心区域人口越来越密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趋势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但在长期内,整个区域内人口分布将向均衡化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人口城乡分布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仍存在着人口流动大起大落和流动的无序性。作者以耗散结构理论来探索城乡间这种人口流动的性质和趋向,在计量模型验证和自组织学理论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人口流动系根据经济变量和城市容量的变动而变动、调控城乡人口流动的无序化和不规则关键在于增强经济因素、调整经济结构、走优先发展大城市带动中小城市的道路等四点结论。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后果正在受到关注.日本、韩国、印度也经历了相似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过程.日本、韩国正被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人口老龄化,甚至人口负增长所困扰,鼓励生育的政策措施效果不佳;而印度则不得不应对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中国正面临劳动力供求关系的改变,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社会保障体系受到严重挑战.依据日本、韩国、印度的人口政策经验,我国应尽快启动人口政策调整机制,把握时机,为人口问题未雨绸缪.  相似文献   

8.
人口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在业人口是直接为社会提供社会产品和服务的人口。各地在业人口社会分布的状况主要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制约下,经历长期的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而形成的。在业人口社会分布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一代在业人口的社会分布状况,反映特定时期内该社区的生产力水平的商品生产的发展程度。它随着生产发展而不断变化。归根结底,在业业人口社会分布的特点和规律取决于社会生产方式,并受自然、历史、社会、经济和技术等条件的影响。对黑龙江省海林县在业人口社会分布进行历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人口分布与服务设施分布的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北京市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北京市人口分布的现状特征。同时采用对应分析方法 ,对北京市人口分布与服务设施分布的协调性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即分别对照人口分布现状与城近郊区医院、中学、体育场馆、影剧院等服务设施的分布现状 ,分析人口与上述各项服务设施在空间分布上的适应性与不协调之处 ,揭示了人口分布与服务设施分布之间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北京市人口与服务设施分布的协调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九十年代上海人口问题综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十年代上海人口问题综合研究王建民,张开敏等本文对90年代上海的人口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着力考察了上海人口自然变动的负增长、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人口流动日趋活跃、城市化进程加速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以及浦东新区人口发展的新态势,揭示了未来上海人口变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制度对人口的作用方式和程度与不同时期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有密切关系.当发生体制变革和社会转型时,一些旧的制度形式将丧失支持力量和存在基础,新的制度则应运而生.制度对人口的具体作用表现为,促进和抑制人口数量变动、调整人口分布、改变人口结构和维护人口秩序等.不同制度对人口行为和人口发展作用的效果有很大差异.政策和法律往往依赖政府机构去落实,甚至需要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投入.当官方制度目标在推进过程中与民间制度发生冲突时,民众则设法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以便减少利益损失.当代独生子女政策即有这样的官民博弈表现,农村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12.
人口经济学与人口发展的经济效益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本文仅就人口变动的社会经济效益问题谈点一己之见。所谓人口变动主要包括人口的自然变动;人口的机械变动;人口的社会变动。而人口变动的社会经济效益就是这三种人口变动所引起的社会经济后果的大小、强弱和好坏程度。先看人口自然变动的社会经济效益。人口的自然变动,即人口的出生与死亡。出生是人口自然变动的主要方面。根据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所知,全国人口总数已突破10亿大关,达到1,031,882,511人(不包括台湾省)。1949年全国解放时,我国人口为5.4亿多一点。  相似文献   

13.
马宁 《社科纵横》2010,25(10):16-18
文章通过环县六十年人口发展的五个阶段,论述不同时期人口发展的特点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其中的作用,分析了人口总量变动的特征,影响人口总量变动的因素。对全县少数民族人口的现状与特点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论上海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孙常敏,芮政先本文从邓小平同志关于人口与发展的理论出发,运用社会学的宏观理论,深入剖析了上海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与未来问题。作者着重就当前上海人口自然变动负增长趋向、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化、流动人口激增,以及人口分布、文...  相似文献   

15.
近期台湾城市化过程中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在区域结构上的变迁,使台湾城市化进程与人口的区域集中的速度已大大减缓.而且人口的迁移活动也显示了很强的区域特征:南部人口持续向中部和北部区域迁移,而台北市人口则向周边县市迁移.其原因是产业空间集聚与大城市城郊化起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空间路径视角分析了伦敦都市区与城市群的人口城市化进程.研究表明,伦敦都市区与城市群是英国重要的人口聚集区域;目前英国都市区与城市群区域大多处于人口逆城市化阶段,但伦敦都市区已经历了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空间路径循环;国际人口迁移是促使伦敦都市区人口增长、进入再城市化阶段的主要因素.文章提出,应该更多地从空间路径视角研究中国都市区和城市群区域的人口城市化问题;需要以政策措施适时引导上海都市区和北京都市区的人口空间分布;在交通和信息设施不断完备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都市区与城市群区域人口城市化的空间路径周期将会缩短.  相似文献   

17.
王涛 《日本研究》2014,(1):20-24
东京都市圈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圈之一,其发展历程与动力机制具有典型意义。东京作为日本经济中心发端于幕末开港后,一系列重化工业布局于东京,二战以后产业与人口进一步向东京集聚,造成了东京面临日益严重的空间压力。为了疏散东京的压力,东京最初采取了限制政策,但是很快转变为在更广域的空间范围内更均衡的发展产业与分布人口的都市圈政策。在政治、经济、区位以及交通等动力因素作用下,通过区域规划机制、统分结合的政府管理体制、区域竞合机制以及市场机制,东京都市圈取得了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和大城市中心人口疏解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利用北京市2005-2013年16个区县的相关面板数据,建立双向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进行了实地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北京市近年来居民生活水平、就业机会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对人口密度产生了较大的正向作用,而经济发展水平、房地产建设和医疗资源的增长则对人口扩散起到一定的作用.根据模型中16个区县的截距项分析各区县的人口承载潜力,提出了相应的人口疏解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京津冀城市群人口的空间分布优化为研究目标,计算了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的最优人口规模,并与实际人口规模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首位城市北京市的最优人口低于实际人口规模,但属于轻微集聚过度,可疏解的人口有限;第二核心城市的天津市最优人口高于实际人口规模,但属于轻度集聚不足,可进一步吸引人口;石家庄、唐山、保定与秦皇岛市的人口属于重度集聚不足,需加强人口的空间集聚;其余城市邯郸、张家口、邢台、沧州、廊坊、衡水和承德市的人口为极度集聚不足,需大力吸引人口。总体看来,京津冀城市群目前人口规模分布整体处于集聚不足状态,今后应以加强各中小城市的人口集聚为政策主要着力方向。  相似文献   

20.
人口机械变动是指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它主要表现为人口的迁入和迁出的活动,因而也叫人口迁移。人口迁移从不同角度考察,可分为永久性迁移和暂时性迁移,集团迁移和个人迁移,有组织的迁移和无组织的迁移,自愿性迁移和被迫性迁移,国内迁移和国际迁移,城市间迁移、乡村间迁移和城乡间迁移,等等。人口迁移的数量、构成和流向的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