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普遍性的历史过程。人类不断走向文明的求索过程的现代化,以及贯穿其中的体现价值选择和指向的“未完成的设计”的现代性反思便成为“流动的”话语体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一点,无论在发达的西方世界,还是在后发展国家都概莫能外。  相似文献   

2.
论市场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天思 《河北学刊》2003,23(1):72-77
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开启了人类的一个重要文明进程。市场文明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文明,而是一种包括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整体文明。它使社会走向公开、公平、公正,使个人得以自主、自由发展。作为一种整体文明,市场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越来越是国家整体文明水平的竞争。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搞好精神文建设关键是融入二字。从理论上讲,只有“融”,才能使两个文明建设成为一体,才能保证经和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从实践上讲,“融入”度直接影响到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与水平。一、惟有“融入”,社会才能健康发展“融入”就是贯穿、渗透、结合、统一、内化。把神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就是要它们有机统一、浑然一体。这是经济和社会发的需要,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的要求。1.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关系,决定了其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的必然性。物质文明和神文明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物…  相似文献   

4.
吴贻玉 《学术界》2007,1(4):165-170
没有人就没有社会,没有绝大多数人的幸福,就没有社会的和谐文明或和谐文明的程度就不高.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应以人为目的,崇尚理性、倡导实事、公平拥有生产和生活资料、平衡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唯有做出这样的承诺,才能返归于人,社会才能不断实现和谐,走向文明.  相似文献   

5.
从马克思主义对文明的实践本质和辩证意义的科学规定来看,“文明和谐”是指通过合理、公正、科学、有效的途径来调整社会共同体内部的交往活动和调整同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使社会财富积累、交换、分配和消费各环节得以协调运行,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的内心世界各种精神状态得以和谐发展。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也可以看成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互动的过程,是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文明观除了在整体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引导人们考察人类文明的演进之外,还在“文明和谐”的不同层面给出了具体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关于“文明和谐”的基本观点主要集中在社会自然统一论、世界一体论和社会系统论上。  相似文献   

6.
户籍制度与中国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进化的过程,其实质是“农村农业、城市工业”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消失的过程。而在我国这一进化过程中,由于中间加进了户籍制度这一人为的阻碍因素,导致转化困难重重。其最终结果,阻止了我国工业文明的启动与发展。户籍制度对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阻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阻碍了产业结构的演变与递进,城市第二、三次产业不能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而发展,2.造成了技术结构的低层次,相对于农业而言,第二、三次产业的知识技术层次高;3.造成交换结构的低层次,我国由于加工工业的技术水平不高,产品附加价值低,多以原料或半制成品出口。4.造成分配结构的严重扭曲,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并不完全由劳动决定等是其突出表现。要顺利实现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户籍制度要彻底废除。1.废除户籍终身制和世袭制;2.取消给城市市民的各种特权;3.工业文明的载体由农村归还城市,发展中等城市,等等。  相似文献   

7.
纵观人类历史,原始文明的基础是原始人牺牲自身的发展去适应自然的造化;农业文明则以逐步侵害自然的合理布局和天然的生物多样性满足人口的增加及其生存欲望的提高为特点;工业文明因其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了高消耗、高污染而导致生态系统全面失调,又被人们称为“黑色文明”。工业时代“黑色文明”生成的种种危机开始迫使国际社会冷静地反省,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失误,特别是检讨已经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偏颇、狭隘与缺陷。人类理性的觉醒引发国际社会绿色文明浪潮的兴起。绿色文明呼唤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为特征的…  相似文献   

8.
论责任教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在我国蓬勃兴起,受到城乡人民的欢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企业责包经营责任制”已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最成功的经验。让责任走向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给责任以足够的权威,是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社会安定、提高劳动效率、增进社会文明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及其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差序格局”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其实质是家庭本位主义,“差序格局”的社会必然是“礼治”的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差序格局”从“农村版”走向“城市版”,“差序格局”的内涵在丰富,边界在扩大。  相似文献   

10.
“中等收入陷阱”作为一种经济表象,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福利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表现是原有支撑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耗尽而形成的经济停滞,而“社会福利陷阱”的主要表现则是政府在促进社会福利最大化方面难以有所作为.具体表现在两个层面:既无法打破造成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现有不合理分配体制和利益格局;同时又没能适时增加社会福利和民生投入,从而扩大内需、培育人力资本、促进产业升级.中国作为“后发外生型”转型国家,要突破“社会福利陷阱”,政府必须转变角色、职能和治理模式,承担起应有的社会福利责任.中国走出“社会福利陷阱”的过程是走向法治国家和福利社会的过程,这既是经济、社会和政治改革三阶段的第二阶段,也是国家治理模式的重大转型.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的状况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直产生着很大作用,而我国目前的生态状况不利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发展文明观从“经济文明观”转变为“生态文明观”,生态状况发生了很大改观,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要促进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切实实施新型的“生态文明观”,建立新的社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必然产物,是中国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未来发展方向,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分析和研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完善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90年代文化研究的方法与语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思想之所以产生,就是为了接受怀疑。20世纪是一个多变的世纪,而20世纪90年代,是这个世纪的最后归结和新的千纪年诞生的先声。20世纪的社会风向标标明,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纪的下半叶是由“政治冷战”转向“泡沫经济”,并在世纪末进一步转向“知识经济”和“文明对话”。而左右着人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亦从单一的“冷战式的二元对立”,进而到多重文化政治经济因素的“交互整合”。不妨说,在政治意识形态中心之后,决定人类命运已然成为以经济和金融为主轴的“知识经济”的较量,并有可能在“文明冲突”之后走向不…  相似文献   

14.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它需要在实践中动员各方面的主体。建设“美丽福建”需要转变传统的治理模式,通过协同治理的方式使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等主体共同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有机配合,使各主体之间实现合作共赢,这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福建省在推进生态文明中建设“美丽福建”的若干经验进行深入分析,分别从民主路径、法治路径、文化路径等多维路径来探讨如何实现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治理,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美丽福建”。  相似文献   

15.
李雪萍 《江汉论坛》2023,(12):38-44
产业结构形态是复合生态系统内诸要素相互形塑的过程和结果。藏民族聚居的青藏高原,在长期演变中,形塑产业结构形态的因素由“二维”(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增长为“四维”(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市场导向、政府引领);产业结构形态演变轨迹是农牧互补—隐性的农业革命—净土健康产业。适应性是考察产业结构形态演变的重要视角,核心内容是地理适应性、社会文化适应性、市场适应性,适应过程是顺应与转换的结合。历史上的农牧互补显现了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契合,凸显了农牧民的生存性智慧。如今发展的净土健康产业,是政府引领下走向产业发展的三高区间,呈现出“以绿色为底色”的地理适应、集体再组织化的社会文化适应、农文旅一体化的市场适应。净土健康产业发展是在顺应中转换,是深刻的“产业变革”,也是农牧民的“劳动革命”。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形态理论内含着唯物辩证法思想的精华,它凸显了一种从当下的经济现实出发最终走向人类自由的哲学思想,我们切不可把它简单地等同于经济逻辑。当马克思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界定为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时,他重点在于强调这一过程的客观规律性。只要站在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角度,我们就不难看出,马克思在社会历史阶段问题上的“五形态论”与“三形态论”在思想本质上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7.
张耀影 《理论界》2008,(7):16-18
随着2007年“生态文明”首次被纳入国家未来的战略布局,学术界关注的“生态文明”的热情再度高涨,追求生存本位的智慧表达和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体验与深层觉悟成为学者们的共同心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生态危机理论、消费异化理论、稳态经济理论,主张建立以“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实行社会主义的稳态经济。这些观点对我国当前进入生态文明社会有重要的启示。本文分析并借鉴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张,提出若干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启示以及对生态文明社会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一、制度创新是现代社会中人的主体能动性的确证和表现与唯心主义和自然主义历史观不同,以实践为基本观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向认为,社会发展既是一个客观历史过程,又是主体人的能动创造过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①社会历史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中的演进和展开,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社会越是走向文明,社会发展的主体能动性越突出,创新的作用也越大。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②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是以社会结构为硬核,包括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9.
分工协作理论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工协作是人类走向文明的伴生物,人类的社会分工协作活动是生产力发展历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对分工协作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综述对人类社会分工协作活动有重要影响的理论,并考察和研究在科技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分工协作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若干理论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五”期间是我国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的时代。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进一步解决社会主义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是包括实现人的现代化在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过程中,我们在按照市场经济原则配置资源的时候,应该正确处理教育投入和教育产业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政府对高校以及高校内部的分类指导的问题,以优化投入和产出的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